總是被當成父母發洩怒氣的對象,而自己的怒氣也逐漸累積,有時會以自殘行為表現出來。
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精神健康科教授林直樹指出:「被虐待的人容易發生自殘現象。」(出自《割腕─克服自殘行為》,暫譯)擁有長年臨床經驗的我也抱持相同意見。
自殘行為最大的原因就是怒氣。無法直接向父母發出的怒氣逐漸累積、堆疊,最後一口氣反轉直衝自己而來,這種情況,常以割腕或大量服藥等自殘行為表現出來。
尤其是割腕,是以激烈的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怒氣。重複割腕行為的少女中,有人是這樣說的:「雖然很氣我的父母,但又無法拿刀對著他們,所以只能將自己的手腕當作他們來割。」這位少女將自己的手腕當作是父母般,以刀刃割傷─因為無法反抗父母,她只能使用這個方法來發洩怒氣。
不過,向自己發洩怒氣的狀態,不可能長久持續下去。其中也有很多人開始對父母惡言
相向,像是常有男孩子毆打父母、破壞傢俱或家電等,家庭暴力的情況─只要開始對父母口吐惡言或發生家庭暴力,自殘行為就會停止。
換句話說,「攻擊性朝向自己的自殘行為、頻繁發生自殺未遂的狀態,與攻擊性朝外的狀態,會交互出現」,這是因為「怒氣的矛頭會交互朝向自己與他人」(同前書)。
不論攻擊性是朝向自己或是朝向外部,其最根本的原因都是對父母的怒氣,但大多數會傷害孩子的父母,都如同第二章所說的,一心一意覺得自己是正確的,從來不會想要試著去理解孩子的怒氣。更應該說,父母本身的價值觀已經固化了,根本無法理解孩子。
因此,對孩子來說,只會絕望與無力地感到「無論再怎麼說,爸媽也無法理解我」。
當孩子覺得「不管說幾次,最後也不會被理解,講什麼都沒有用了」的時候,就只能訴諸暴力─亦即透過自殘行為或是家庭暴力來表達。
就算如此,還是有許多父母仍然覺得自己是正確的,絲毫沒有想過要理解如此以自殘行為或家庭暴力吶喊著的孩子─這造成孩子內心更加絕望,認為「我都做到這種地步了,還是沒辦法被理解」,只能採取更為激烈的行為。
自殘行為與家庭暴力,乍看之下像是完全相反的行為。但探討其根源,皆是來自對父母的怒氣,差別只在於將矛頭對準自己,或是對準外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