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本文转自:喵姐早教说


今天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国际不打小孩日。


1998年时,美国一个反体罚组织发起名为国际不打小孩日的活动,将每年的4月30日定为国际不打小孩日(International SpankOut Day)


在中国,打孩子似乎是件司空见惯的事,“子不教父之过”,“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不打不成才”,“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这些老话经常在我们上一代父母口中说出。


就拿我们这一代来说,小时候调皮捣蛋不听话,绝大部分都被父母打过。


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当我们这一代做了父母,不再提倡打孩子。但是当孩子无理取闹,频繁作妖的时候,一时情绪上头,很多爸爸妈妈都会有忍不住上手的时候。


体罚不会带来乖巧的孩子


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体罚不仅不会给你一个乖巧的孩子,还会给孩子带来很严重的心理伤害。


有研究发现,在一些于公共场合遭受父母殴打的孩子身上,会有类似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它主要源于爆发性的伤害,还会在相当程度上诱发其他心理问题,比如极度消沉、拒绝社交甚至自杀、自伤倾向。


因为缺乏稳定的情绪状态,经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在智力水平、学业水平以及注意力水平的发展,经常有所欠缺。


而恰恰是这些欠缺,又很容易把他们重新带入“挨打”的恶性循环。


越表现不好越挨打,越挨打就越表现不好,在这种情况下,体罚已彻底丧失任何管教的意义,还会让孩子产生越来越严重的敌对心理。


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有的父母觉得,我就是小小惩戒一下孩子,专门挑肉厚的地方,打不坏的。


不管是打屁股还是其他地方,只要是打孩子,就是不对的。


你打孩子,传递给TA的信息无非是弱肉强食的概念,也许对当时的行为进行了纠正,但对父母的信任感降低和暴力倾向增加是无法避免的,尤其是对孩子日后的成长埋下了许多的雷,真的是得不偿失。


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动物进化出痛觉就是为了规避各种危险,提高生存几率。


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很多成年人没有耐心去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这样不对,或者耐心解释了但是孩子因为年龄小还没有相关的概念,无法理解。


这个时候很多成年人就觉得最直接、见效最快的方式就是“打一顿”。


建立了痛觉相关的条件反射,孩子没有不长记性的。


于是很多成年人棘手解决的孩子教育问题,他们就会上手去建立这种“痛觉”条件反射。


所以打孩子才是父母无能的表现,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只好上手。


有时候,你只是迁怒于孩子而已


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热播剧《都挺好》中大嫂吴非就因为打孩子上了一次热搜。


苏明哲回国处理家里的乱摊子,留下吴非一个人在美国,既要忙着工作,又要忙着照顾孩子。


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女儿小咪正是调皮的时候,把东西打翻了吓到自己,于是小咪嚎啕大哭起来。


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劳累又无奈的吴非忍不住发了火,大声吼女儿怎么不小心,一时气急还打了她两下。


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看着女儿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心疼后悔的吴非抱着女儿说对不起,放声大哭。


因为她知道这不是女儿的错,是因为自己一个人忙工作还要带孩子,老公还一昧地为了面子压榨母女俩的生活,实在太累了才迁怒于女儿。


所以,当你想发火的时候,请你先停下来想一想,你真的是因为孩子犯了错/不听话才发火吗?


许多成年人的“无名火”其实都是冤有头债有主的。


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你开车的时候对着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或行人大吼的时候,你其实是向谁大吼?


你回家后对着家人摆臭脸的时候,你其实是想给谁脸色看?


你对着犯错的孩子屁股狠狠打了几下的时候,你其实是想告诉谁你比Ta更强大?


这些强烈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很多人都始终没有细细想过这些问题。


只是遵循本能的去释放情绪,有时候孩子就会无辜躺枪,被父母迁怒,成为父母的出气筒。


父母行为模式会代代相传


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有的人童年时被暴脾气的父母粗暴对待,打骂过,他形成的价值观就是孩子犯错了必须要打、要让他记住,只有暴力和强大才能树立权威。


所以他会认为现在孩子太娇惯了,脆弱的很,不过是被大声说几句就承受不了。


假设孩子带着这些不可察觉的创伤长大,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那些从小受到的伤害,长大了就会不治而愈吗?


并不会。


这样的孩子如果在成年后没有找到自我救赎和自愈的方法,还会继续把这种伤害的模式带给自己的下一代。


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


学会正确的引导方式&教育方法


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我不提倡体罚、用暴力教育孩子。


要知道,你本来可以变得更好。你的孩子也可以变得更好。


不要让一时的冲动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即使是童年的一丝裂缝也足以使人生大厦倾倒。


可是孩子真的会有调皮捣蛋、冲你发脾气难以安抚,气得你牙痒痒、跳脚、崩溃的时候。


父母应该怎么办呢?


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1

学会情感剥离


很多妈妈可能会有个疑问,就是孩子做错了,我们不应该生气么?生气了怎么办?


当然可以生气了。


记住一句话,所有的情绪都是可以发生的。


即便妈妈的心中没有那么多的委屈和抱怨,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也会出现很着急想发脾气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妈妈要学会就事论事,帮助孩子剥离情感,不要让孩子的内心留下阴影。


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有次我家孩子发烧烧了好几天,非要闹着吃冰激凌。我不同意,孩子不听任何解释,就是哭闹想吃。


当我试图想把他抱走离开冰激凌的柜台,没想到孩子更加愤怒了,抡起胳膊,啪,打在我的脸上。


当时我都觉得我的火窜到头上了,但是我知道这个时候,我要保持冷静。


我攥着他的手,很严厉的对他说:


你很难过,我知道,你想吃冰激凌妈妈也知道,妈妈很爱你,但是要对你的身体负责任,所以不同意你的要求。


即使你再生气也不能打妈妈,你的行为让妈妈现在感觉到很难受,很生气。


我的声音很大,孩子似乎有点吓到了,也不哭了,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明显的有点不知所措,我问他现在愿意不愿意跟我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愿意。


孩子很郑重的向我道歉,我的气也消了,抱着他说:


妈妈爱你,无论怎样都爱你,但是如果你有伤害别人的行为,会让别人很不舒服很生气,现在你及时地意识到错误,并道歉了,还意识到如何改正行为,你还是棒棒哒。


彼此拥抱一下,亲一口,抿恩仇。


我虽然对他发脾气了,但是很明确地告诉他,是他的这个打人行为让我很不舒服,是打人的行为让我很生气,并不是他整个人都不好,这就是情感剥离。


孩子也会认为只要这个行为改正了,一切又都是好的了,内心自然不会有什么妈妈爱生气的阴影了,我依然还是那个最爱他的妈妈,他依然是妈妈眼中最优秀的小孩。


所谓情感剥离,就是就事论事,妈妈生气不是因为孩子不够好,而是现在的这个行为让我感觉不舒服。


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2

自然后果法


用自然后果来处罚孩子的过失,也就是“自作自受”,最先由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


他主张孩子犯了错误,不要给予人为的惩罚,而是让孩子在错误所造成的直接后果中去自己体验不快或痛苦,从而迫使其改正错误。


我们很多父母,都习惯于用固定的模式去处罚孩子,而忽略了孩子犯错的本身所带来的自然后果,其实这才是处罚孩子最有效的方式。


比如饭点的时候孩子不好好吃饭,那么就午餐时间结束后就端走他的饭碗,让他知道“吃饭的时候不好好吃那么就没有饭吃”。


一定要跟家里所有成员保持意见做法一致,不能让奶奶姥姥偷偷给塞零食。


比如玩完玩具后孩子把玩具丢的到处都是还不愿意收拾。你就可以没收他的玩具,惩罚他两天都不能玩玩具。这样下次他就会知道玩完玩具不收拾,就会没有玩具玩。


此外,惩罚还要有及时性,也就是说,错了,立马就教育,不要等。


比如周一晚上孩子晚上不肯睡觉,你说如果不睡觉周日就不带他去游乐园了。这样的惩罚,孩子是不能够即刻体会到自然后果带来的苦果,所以惩罚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理解是一切尊重的基础。


孩子从没做过大人,所以他们不懂大人,可是大人是从孩子变成的,我们怎么能不懂孩子呢?


每当面对孩子出现的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时,不妨跟孩子换位思考,或者回想一下自己在这个年纪时的想法做法,对父母的期待。那么就不难去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了。


打孩子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是家长情绪的发泄和一种短期的功利行为。


对待孩子,请懂得引导与尊重,倾听他们的心声,用宽容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


xiao

dou

jian

shu


保持温和而坚定

才是为人父母最好的模样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棘手问题时

要以科学、温暖的方式育儿

用爱拥抱和温暖孩子的童年

今天,小豆向大家推荐以下

暖心又实用的情感教育绘本

为孩子的成长积聚爱与能量

愿每一天,都是国际不打小孩日

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因为爱你”系列

妈妈的爱,不仅仅需要温柔,更需要智慧

爸爸的爱,也可以如此温柔细腻

爷爷奶奶的爱,带着无限的温馨和宠溺

是每个孩子心中最难忘怀的风景


国际不打小孩日 | 比打孩子更好的教育方法是这个!


畅销书帕丁顿熊系列插画师

R.W.艾利暖心之作

让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

懂得爱的行为,学会爱的语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