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義:為農烤得“黃金葉”

烤房打開,一爐金黃。這是魯南大地上今年烘烤季的最後一批菸葉,山東省臨沂市菸葉生產技術中心技術員譚效磊舒口氣,舉起手機拍下這滿眼的金黃:“王老師,今年沂蒙山區的菸葉烘烤很成功,給您報個喜。”

譚效磊心中牽掛的王老師,是中國農科院菸草研究所調製加工專家、碩士生導師王傳義。2019年5月20日,這位青年農業科技專家因病醫治無效於青島去世。他永遠定格在40歲的生命,有20年,奔跑在為菸農服務的路上,泥濘坎坷,也一路芬芳。

王傳義:為農烤得“黃金葉”

▲王傳義在煙田查看菸葉成熟情況

“他反覆叮囑我,咱們烘烤的每一爐煙,

關係著種菸農民一整年的好光景。”

——學生劉要旭

22歲的王傳義到菸草所報到的情景已經過去了19年,菸草所所長王元英卻記得清楚:”小夥子個頭不高,眼睛黑亮,我問他,種煙的地方可大多是山區、老區、邊區,到了我們菸草所,就是為最艱苦地方的老鄉服務,得能吃苦,你想好了沒?”

“想好了。”王傳義笑著搓搓手,話不多。

如今,看著財務拿來的王傳義近幾年的出差行程單,青島飛雲貴,雲貴奔皖南,皖南赴沂蒙,一年365天,常年前往菸葉主產區進行技術指導的天數在260天以上,這位菸草行業的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落下淚來:“一個農業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對行業有貢獻。傳義這孩子做到了。”

常年以種植菸葉為生的菸農有句老話:“成是一爐寶,敗是一爐草”,烘烤季的菸葉是烤成斑駁不一的“雜色煙”,還是片片金黃的“黃金葉”,直接關係著菸農一家一年的收入,關係孩子上學的生活費拿不拿得出,老人的治病錢交不交得上。

2002年8月,國家級貧困縣貴州仁懷煙區遭遇大旱,菸葉烘烤中出現了大量的黑葉爛葉。“不能讓差年景傷了農民的錢袋子。”貴州省菸草部門向菸草所求助,正重感冒在醫院打點滴的王傳義拔了針頭,當天就出發趕赴仁懷。

“我烤了多少年煙也沒轍,一個毛頭小夥子來了頂啥用?”盼來盼去,“上面”派了位20多歲的“專家”,仁懷市後山鄉新關村的老菸農龔永乾覺得,“這是忽悠人呢”。

走訪了幾家老鄉,沒人願意耐著性子跟王傳義介紹自家菸葉的烘烤情況。王傳義請當地技術員開摩托車拉著自己,天麻麻亮就進煙田看長勢,翻土壤看墒情,跑遍了幾個受災嚴重的鄉鎮後,王傳義開了腔:“先烤一爐試試吧。”

試驗點選在了龔永乾家的烤房,溫度、溼度、每個階段的烘烤時長都經過嚴格計算,王傳義手畫了一張精確到小時的烘烤曲線圖,自己動手,添煤開爐。整整七天,王傳義每兩個小時監測一次溫溼度,反覆測試葉片各個時期的含水量,曲線圖不斷地調整著,王傳義背心上的“鹽鹼圖”也動態變化著。

老龔擔心起來,“這孩子幹起活來不要命啊。幾天幾夜不合眼,就歇在烤房邊的涼棚裡,連個床也沒有,烤房五六十度,再加上這三伏天,這累病了可咋辦。”

第七天開爐,老龔看到了滿房金黃,技術人員一測,烤糟煙(不達標的菸葉)從70%多降到了百分之十幾,這意味著一爐菸葉可以從原本的兩千多元賣到小一萬,菸農這一年的收入保住了。

“讓大家就按這個曲線圖烤。”王傳義把烘烤方案交給技術員,自己躺到涼棚的藤椅上,睡了進入貴州來的第一個囫圇覺。

一天一夜後,王傳義睜開眼,身下是一灘汗水,面前是龔永乾忙不急迭端上的一碗熱騰騰的老鴨湯:“王老師,一早就燉在火上,就等你醒來好好吃一口。”

就因為這爐煙,各個菸葉主產區的菸農們知道了一件事兒,好的菸葉,可能因為烤不好,一季的辛勞功虧一簣;可不好的菸葉,到了王傳義的手裡,也能通過後期的烘烤挽回個七七八八。每年烘烤季,“能請到傳義不?”就成了各大煙區從菸草公司技術人員到家家戶戶開爐烤煙的農民心心念唸的事。

“王老師帶我下鄉實習時跟我提起過,仁懷一戰,可以稱為他職業生涯中的‘第一爐煙’。後來的十幾年,但凡為農民解決生產中的難題,王老師都用這‘第一爐煙’的態度去烤每一爐煙,大到方案設計,小到烤房裡自控儀水壺懸掛的位置,一個細節他都不肯放過。他反覆叮囑我,我們經手的每一爐煙,關係的是一個地區種菸農民一整年的好光景。”王傳義生前帶的最後一個碩士研究生劉要旭說。

王傳義:為農烤得“黃金葉”

▲王傳義(中)在煙區查看菸葉長勢

“要是我再嚴厲點,

是不是傳義就不會走?”

——“師父”劉偉

菸草研究所調製加工研究中心高級實驗師劉偉是王傳義剛剛參加工作時的“師父”,王傳義一直把劉偉當做師長一般敬重。

2018年11月,王傳義作為專家代表,參加全國菸草行業促農增收情況調研活動,赴東三省調研。途中,十幾年從沒喊過苦累的王傳義給劉偉打了個電話:“劉老師,我實在走不動了,每天下鄉,貼身的衣服都能被汗水溼透,能擰出水來。”那個時節,東三省滴水成冰。

“趕緊回來!先檢查再說。”劉偉吼他。

劉偉著急不是沒有原因。2014年,劉偉就發現王傳義的臉色越來越差,人也越來越瘦。越到冬天,喘得就越厲害。劉偉催他去醫院做個系統的檢查,別總是等到病得厲害了就去輸幾天液救救急,王傳義總笑著安慰“師父”:“沒啥大毛病,煙區有那麼多事兒等著咱們去幹呢,您不也是天天在下鄉、指導、講課,三兩個月都回不了家一趟嗎?”

堅持完成東三省的調研工作,王傳義回到青島的第二天就扎到所裡上班,幾個項目著急結題,他實在“不得空”。

劉偉給王傳義的愛人打電話,拿“師父”的身份下了命令:“傳義必須馬上去醫院做系統檢查。一天都不能再拖了。”

檢查結果震驚了每一個人——肝癌晚期。醫生埋怨:“這病至少三年前就埋下了,怎麼現在才來檢查?”

到今天,劉偉都在怨自己:“幾年前,要是把那小子‘押’到醫院去,是不是就能早發現?我要是再嚴厲點,是不是傳義就不會走?”

可誰都知道,王傳義停不下來。每年5—9月,全國各煙區陸續進入烤煙季,從南到北,每個煙區都可能因為更換品種、雨水多寡、日照時長等情況出現菸葉素質變化,進而面臨烘烤難題。

“今年的煙怎麼烤”,是菸草所的“王傳義們”每年都在回答的亙古不變的“新問題”。每一次臨危受命、每一個烘烤方案的制定、每一張烘烤曲線的繪製,都需要他們親自深入一線,用一個星期的時間不眠不休,烤出一爐“示範煙”來,再不厭其煩地將烘烤方式給技術員和菸農講解清楚,確保技術落地,農民的錢袋落定。

菸葉種植和加工是一個比較優勢並不太高且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目前尚在種植菸葉的,多為貧困地區的農民,菸葉烘烤的技術指導,就自帶了扶貧屬性。

近20年的時間裡,王傳義走過了贛州、龍巖,跑遍了百色、涼山,還連續多年駐點慶陽、延安,在這些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革命老區,王傳義到底烤過多少爐煙,為菸農解決過多少烘烤棘手難題,菸草所裡沒人能算得清楚。但有一點大家都知道,他的烤煙成功率接近100%。“只許成功,不許失敗,這是他給自己定下的原則。”譚效磊回憶道。

“在貴州、重慶煙區,常常看到五六十歲的老大娘用揹簍往山下背採收的菸葉,一次上百斤,三四十度的陡坡,菸葉就是他們一家人的生計。對他們這麼重要的事兒,我有啥理由不把工作做好?”王傳義就是用這樣對菸農深厚的情感,支撐了一年又一年,直到再也幹不動。

2019年4月,躺在病床上治療的四個月,王傳義給劉偉打電話:“劉老師,您先幫我盯著我手頭的那幾個項目,別拖了大家的後腿。我最近狀態好了不少,很快就能回去工作了。”

王傳義:為農烤得“黃金葉”

▲王傳義曾經工作過的土烤房和他參與研發改進的自動化烤房

“一肚子的問題等著問他,

今年咋說不來就不來了呢?”

——農民劉福全

地處沂蒙山區的臨沂市,是山東菸葉的主要產區之一。也是王傳義研究的“八點式精準密集烘烤工藝”的最早推廣地之一。

菸農都知道,種煙苦,烤煙更苦,烤煙人要不眠不休地守著烤房,還是可能因為一個不留神就烤壞一爐煙。王傳義琢磨著,得研究出一套讓農民烤煙不那麼辛苦的標準流程。

經過無數次的實驗,王傳義帶領他的團隊研發了自動加煤技術和“八點式精準密集烘烤工藝”,整個烘烤過程只需設定好8個關鍵溫溼度及對應的烘烤時間,再根據每年的菸葉品質做細微調整,就可以實現全自動化的菸葉精準烘烤。基層的技術員結束了“看煙烤煙”的“估摸時代”,菸農只需要每12個小時加一次煤,徹底告別了日夜睡在烤房邊的日子。烤煙的人力成本大幅降低,品質也穩定了下來。

為了推廣這項技術,王傳義帶著譚效磊走遍了臨沂的9個植煙縣。每到一處,不僅要看當地的水土、菸葉長勢,因地制宜制定烘烤方案,還要不厭其煩地召集菸農講解新烘烤工藝的技術要點,讓農民“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走到最後一個縣,王傳義開心地對譚效磊說:“臨沂的山山水水,我也算是走遍了。”

譚效磊有點想不通:“您一個副教授,好好呆在實驗室裡做研究,發論文,晉升才能快。這麼費勁地給農民講課圖個啥。”

王傳義很認真地說:“都躲進實驗室去,農民咋能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好處。這套烘烤工藝我做過很多次實驗了,我要多給農民講,你們也要多講,講好處、講實處,咱們農業科研工作者,要為農民負責。”

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項4項、地廳級科技進步獎8項、起草發佈國家菸草行業標準1項、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王傳義幾乎是全國菸草烘烤領域同年齡段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中,科研成果最多的專家。

菸農“不看”這些“成果”,在他們眼裡,王傳義這個專家最大的特點是“有辦法”。

2017年,臨沂煙區上部菸葉烤糟率異常地高,偏偏又找不到原因。王傳義實地考察後,發現是由於當地晝夜溫差變大的原因造成的。“每個烤房增加一臺小型鼓風機,夜間吹入熱風,問題當天就解決了。”臨沂菸葉生產技術中心主任楊舉田至今仍記得王傳義這招“神來之筆”。

隨著農村土地經營的多樣化,煙田輪作、變更種植作物的情況也越來越普遍,剛剛建好的烤房往往沒用幾年就被廢棄。王傳義與其他團隊成員一起設計了集裝箱烤房、聚氨酯板可移動烤房,房隨田走,極大地減少了烤房重複建設造成的浪費。

“我種煙十幾年了,王老師基本年年都來,哪年來,都有新招兒給我們,煙田的收益也越來越好。”富官莊鎮垛莊村村民劉福全種了18畝煙田,每年王傳義到煙區指導,劉福全都要跟著一路聽,“我們都叫王老師‘財神爺’,只要有他來了,這一年的烤煙收入基本就落袋為安了。”

去年,劉福全到合作社去聽王傳義講課,正是天最熱的時候,王傳義曬得黑黃,汗水從頭上往下滴。菸農們圍著他七嘴八舌地發問,“我看他講得聲音都虛了,偷偷往他下鄉的車裡塞了兩袋自家種的小米,養胃。”

聽說了王傳義得病故去的消息,劉福全悶頭抽了口煙:“一肚子的問題等著問他,今年咋說不來就不來了呢?”

再過幾天,就是9月10日教師節,也是王傳義41歲的生日。“王老師給農民講了一輩子課,是真正的桃李遍天下。”譚效磊想著,要把自己拍下的那張照片送去王傳義的家裡,讓老師看看這一片意味著收穫的金黃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