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見磁縣


”在古漢語文字中

常指與皇帝有關的事物

磁縣城內直通鼓樓的一條南北大道

稱作“御路

它名稱的由來

跟康熙、乾隆兩位皇帝有關

今天

小編就帶你一起回到1702年

品味康熙、乾隆祖孫兩代皇帝

與磁縣的那些故事

“御”見磁縣

·康熙皇帝·

清康熙年間,皇帝施行安定社會秩序、恢復工農生產、發展文治武功等政策,天下太平,百姓富足,國家文化藝術達到空前強盛。在此影響下,磁州地方官府結合當地山水、人文、城鎮之特點,重規劃、崇自然,遂有眾所周知的磁州八景。其中,官路荷風是八景之一,清朝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巡視途中,駐蹕磁州,於官路射柳賦詩,留下膾炙人口的千古美談。


“御”見磁縣

··· 古磁州地圖···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2年),康熙帝西巡迴鑾,過河南,駐磁州。當時,磁州領滏陽、武安、成安、邯鄲四縣,隸屬於河南彰德府,河南巡撫徐潮攜州官及百姓在官路恭迎聖駕,以磁州白蓮藕為主原料,配以色澤鮮豔的蔬菜為輔料,別出心裁,經“藕廚”精心烹、炸、炒、蒸、燉、煮,做出十八道全藕宴,加上拼盤花樣翻新、造型精美絕倫,成就形色味俱佳的“磁州絕藕宴”。吃遍山珍海味的康熙皇帝,品此佳宴,甚是滿意,盛讚磁州白蓮藕堪稱天下一絕。

“御”見磁縣

“御”見磁縣

康熙皇帝沿官路北行,見官路兩旁垂柳根深葉茂,長勢喜人,心生喜悅之情,行至北門五里開外,命停車下馬,遙指一株參天柳樹為目標,令皇太子及扈從大臣同射三巡,而康熙皇帝每發必中,一時之間,臣民瞻仰,成為千載盛事,磁州官路因康熙皇帝駐足射柳,亦被後人稱為“御路”。次年二月,即康熙四十三年二月,河南巡撫徐潮為昭示康熙皇帝文攻武略神采無雙,特在康熙皇帝射柳之地建“射柳亭”紀念,並作“御射碑文”勒碑於射柳亭中。


“御”見磁縣

“御”見磁縣

····射柳圖····

因年代久遠,射柳亭現不復存在,但河南巡撫徐潮所作“御射碑文”,載於民國磁縣知事黃希文編撰《磁州志》中,成為磁州後人追古思今的寶貴史料。

“御”見磁縣

《磁州志》載射柳碑文

“康熙四十二年,歲在癸未冬十二月庚辰,皇上西巡閱兵迴鑾過豫,是日,駐蹕磁州。率皇太子及扈從諸臣遙指嘉樹,挽弓擬之,凡射三巡而皇上每發必中。”碑文開篇介紹康熙皇帝駐蹕磁州的時間、緣由及即興射柳之情境。清朝歷代帝王重視騎射,並將“國語騎射”作為八旗之根本,尤其在康熙時期,清政府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平定三藩,收復臺灣,擊敗沙俄侵略,同時康熙帝三次親征準噶爾,粉碎噶爾丹分裂祖國的陰謀,開闢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強盛。康熙皇帝西巡迴京,有感於我磁州民風和暢、物產豐饒,在此射柳百發百中,引發觀望臣民由衷讚歎。

“御”見磁縣

康熙皇帝過河南在磁州御射有著積極的示範作用。當時,磁州處於中原中心位置,皇帝親臨此地,展示騎射之術,以此激勵皇子臣民為公要勤奮務實,可謂意義深遠。巡撫徐潮深感責任重大,不免發出感嘆:皇帝在此地射柳,難道是為了讓我們僅僅一觀嗎?碑文有“而軍容倍整於昔,豈徒觀德而已哉?”為此,在御射柳樹旁修亭一座,名曰:射柳亭。

“御”見磁縣

“御”見磁縣

“御”見磁縣

“御”見磁縣

····· 乾隆皇帝·····

乾隆年間,皇帝重視社會穩定,關心百姓疾苦,倡導文化自信,在位期間,多次巡視地方治理,考察官吏政績,體察民風民情,因乾隆皇帝善於即興著文吟詩,凡所到之處都會留下皇帝親筆題詩。磁州官路射柳亭就有乾隆皇帝御題詩作。

據《清史稿·高宗本紀》記載,乾隆十五年九月高宗皇帝:“奉皇太后率皇后謁陵並巡幸嵩洛......丁巳上駐彰德府”。乾隆皇帝南巡嵩山,經過磁州,看到天下太平,滏河水運繁盛,往來商貿交往興旺,官路兩旁店鋪林立,內心深感欣慰。至射柳亭,眼望水中荷葉亭亭、路邊楊柳依依、空中雁鳴陣陣,想到多少年前,聖祖皇帝在此援弓射柳,遂有感而發,揮筆題詩:

射柳名亭氣象雄,

千秋聖日照臨中。

肯教貞觀專前美,

直令由基敗下風。

安不忘危四時狩,

所期無逸萬方同。

孜孜神武心恆篤,

未敢亭前一引弓。

詩中先贊磁州生機勃發的雄偉氣派,再贊聖祖皇帝的文治武功無人超越,其中,貞觀是唐朝的國泰民安的重要標誌;“由基”是春秋時期楚國將領,是中國古代著名的神射手,《戰國策·西周策》中記載:“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意為:聖祖康熙的文治武略敢教唐太宗、養由基來稱道拜服。最後,用“安不忘危、孜孜不倦、心意恆篤”的治政理念昇華主題。

“御”見磁縣

“御”見磁縣

縣城“路”

因磁州古八景而令人熟識

其實在磁縣西部山區

也有一條“路”

距今已有3000年了

“御”見磁縣

“御”見磁縣

  位於磁縣西部山區的這條御路,是當年商紂王到西頂降香時修建的一條從磁縣穿過到達涉縣的道路。史載,商紂王“撥國銀徵用八百奴工,歷時月二十八日,削條編箕,奴抬夫挑,用黃土鋪道,開修此路。能行對馬雙卒,時為奇觀,故名黃路”。這條路歷代都是東通齊魯、西達秦晉的要道,是古代滏口陘的一條捷徑。隋朝末年,唐王李淵之子李世民多次經此路來往,南下少林,招安瓦崗群英。李世民繼位之後,又於公元631年重修此路,擴改路基道面。此後,這條路也就從“黃路”改稱為“御路”。

“御”見磁縣

  御路從磁縣北岔口村一直延伸到涉縣嶺底村。御路所在的山嶺稱為“御路嶺”,也稱“玉路嶺”。御路嶺山口處海拔732米,御路相對平坦,為石砌路面,由方方正正的石板條砌成,可以行走馬車。據河北省文物專家考證,這條御路更多的時候是古時經商通行所用的古商道。

“御”見磁縣

▲廢棄的關口


御路是一條重要的“古絲綢之路“

“御”見磁縣

  也有學者認為“御路”是修建於北齊時期真正的皇家大道,是皇家、商旅往來於幷州(山西太原)和鄴城(河北臨漳)之間的一條絲綢之路,這條道路把傳統的經鼓山(峰峰)到武安陽邑-涉縣的路線縮短了至少30多公里,是滏口陘通道的一個重要補充,人們通過這條道路多用來運送絲綢、布匹、棉花等貿易物品。

“御”見磁縣

  在明清時期,武安逐漸成為全國最大的絲綢和中草藥集散地,名噪一時的“武安商幫”就常在這條道路上行走,西進東出,進行國內外貿易往來。

“御”見磁縣

▲古驛站遺蹟


御路是歷代兵家爭戰之要道

“御”見磁縣

  御路嶺上有古趙長城烽火臺、棗子關遺址,以及民國十八年、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重修御路的石碑記載。即便到了中國現代戰爭中,這條“御道”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抗日戰爭時期,劉鄧大軍通過這條石板路運輸戰略物資。北岔口村因而成了八路軍太行革命根據地對敵鬥爭的前沿陣地,八路軍一二九師進駐這裡後,更是把這裡發展成為紅色根據地。

“御”見磁縣

  因是古道要衝,北岔口村中自然也就有了幾處明顯帶有防禦功能的建築:古炮樓、南石圈、丁字圈和御患樓。這些建築大都分為兩層,下方通行,上面是廟宇、樓閣或防禦工事。其中村中的丁字圈與村東山腳下的御患樓相互呼應,形成了一種獨特態勢。1939年大年初一,由於叛徒出賣,日本侵略者從北岔口村東侵入,想一舉破壞從北賈璧遷至這裡的磁縣抗日民主政府。但在御患樓上值勤的戰士發現了敵人,並利用御患樓獨特精巧的結構與日軍周旋,掩護縣政府安全撤離。

“御”見磁縣

  據當地村民介紹,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直通涉縣的穿山公路修通後,這條鋪設在山樑上的大路就徹底荒廢了。如今這條路已經不再是從山西通往河南的主要道路,但在磁縣陶泉鄉北岔口村村西北依舊保留著3.5公里的原路。也正是這條御路,一度為這個位於磁縣西部太行山區邊陲、四周山巒起伏、紅巖險峻的山村,帶來了“磁西百里,人稱小天津”的美譽。

“御”見磁縣

  在2014年發佈的第三批中國傳統古村落名錄中,御路所連結的磁縣陶泉鄉北王莊村和涉縣關防鄉嶺底村同時入選。


在全域旅遊發展新時代

文化資源是旅遊發展的核心競爭要素

磁州窯文化、北朝文化、曹魏文化

康熙射柳皇家文化、自然山水風光

在磁交相輝映

構成磁縣獨有的寶貴文脈資源

”見磁州

回味磁縣的過往與鄉愁

來源 磁力磁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