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见磁县


”在古汉语文字中

常指与皇帝有关的事物

磁县城内直通鼓楼的一条南北大道

称作“御路

它名称的由来

跟康熙、乾隆两位皇帝有关

今天

小编就带你一起回到1702年

品味康熙、乾隆祖孙两代皇帝

与磁县的那些故事

“御”见磁县

·康熙皇帝·

清康熙年间,皇帝施行安定社会秩序、恢复工农生产、发展文治武功等政策,天下太平,百姓富足,国家文化艺术达到空前强盛。在此影响下,磁州地方官府结合当地山水、人文、城镇之特点,重规划、崇自然,遂有众所周知的磁州八景。其中,官路荷风是八景之一,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巡视途中,驻跸磁州,于官路射柳赋诗,留下脍炙人口的千古美谈。


“御”见磁县

··· 古磁州地图···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2年),康熙帝西巡回銮,过河南,驻磁州。当时,磁州领滏阳、武安、成安、邯郸四县,隶属于河南彰德府,河南巡抚徐潮携州官及百姓在官路恭迎圣驾,以磁州白莲藕为主原料,配以色泽鲜艳的蔬菜为辅料,别出心裁,经“藕厨”精心烹、炸、炒、蒸、炖、煮,做出十八道全藕宴,加上拼盘花样翻新、造型精美绝伦,成就形色味俱佳的“磁州绝藕宴”。吃遍山珍海味的康熙皇帝,品此佳宴,甚是满意,盛赞磁州白莲藕堪称天下一绝。

“御”见磁县

“御”见磁县

康熙皇帝沿官路北行,见官路两旁垂柳根深叶茂,长势喜人,心生喜悦之情,行至北门五里开外,命停车下马,遥指一株参天柳树为目标,令皇太子及扈从大臣同射三巡,而康熙皇帝每发必中,一时之间,臣民瞻仰,成为千载盛事,磁州官路因康熙皇帝驻足射柳,亦被后人称为“御路”。次年二月,即康熙四十三年二月,河南巡抚徐潮为昭示康熙皇帝文攻武略神采无双,特在康熙皇帝射柳之地建“射柳亭”纪念,并作“御射碑文”勒碑于射柳亭中。


“御”见磁县

“御”见磁县

····射柳图····

因年代久远,射柳亭现不复存在,但河南巡抚徐潮所作“御射碑文”,载于民国磁县知事黄希文编撰《磁州志》中,成为磁州后人追古思今的宝贵史料。

“御”见磁县

《磁州志》载射柳碑文

“康熙四十二年,岁在癸未冬十二月庚辰,皇上西巡阅兵回銮过豫,是日,驻跸磁州。率皇太子及扈从诸臣遥指嘉树,挽弓拟之,凡射三巡而皇上每发必中。”碑文开篇介绍康熙皇帝驻跸磁州的时间、缘由及即兴射柳之情境。清朝历代帝王重视骑射,并将“国语骑射”作为八旗之根本,尤其在康熙时期,清政府依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败沙俄侵略,同时康熙帝三次亲征准噶尔,粉碎噶尔丹分裂祖国的阴谋,开辟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康熙皇帝西巡回京,有感于我磁州民风和畅、物产丰饶,在此射柳百发百中,引发观望臣民由衷赞叹。

“御”见磁县

康熙皇帝过河南在磁州御射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当时,磁州处于中原中心位置,皇帝亲临此地,展示骑射之术,以此激励皇子臣民为公要勤奋务实,可谓意义深远。巡抚徐潮深感责任重大,不免发出感叹:皇帝在此地射柳,难道是为了让我们仅仅一观吗?碑文有“而军容倍整于昔,岂徒观德而已哉?”为此,在御射柳树旁修亭一座,名曰:射柳亭。

“御”见磁县

“御”见磁县

“御”见磁县

“御”见磁县

····· 乾隆皇帝·····

乾隆年间,皇帝重视社会稳定,关心百姓疾苦,倡导文化自信,在位期间,多次巡视地方治理,考察官吏政绩,体察民风民情,因乾隆皇帝善于即兴著文吟诗,凡所到之处都会留下皇帝亲笔题诗。磁州官路射柳亭就有乾隆皇帝御题诗作。

据《清史稿·高宗本纪》记载,乾隆十五年九月高宗皇帝:“奉皇太后率皇后谒陵并巡幸嵩洛......丁巳上驻彰德府”。乾隆皇帝南巡嵩山,经过磁州,看到天下太平,滏河水运繁盛,往来商贸交往兴旺,官路两旁店铺林立,内心深感欣慰。至射柳亭,眼望水中荷叶亭亭、路边杨柳依依、空中雁鸣阵阵,想到多少年前,圣祖皇帝在此援弓射柳,遂有感而发,挥笔题诗:

射柳名亭气象雄,

千秋圣日照临中。

肯教贞观专前美,

直令由基败下风。

安不忘危四时狩,

所期无逸万方同。

孜孜神武心恒笃,

未敢亭前一引弓。

诗中先赞磁州生机勃发的雄伟气派,再赞圣祖皇帝的文治武功无人超越,其中,贞观是唐朝的国泰民安的重要标志;“由基”是春秋时期楚国将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神射手,《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意为:圣祖康熙的文治武略敢教唐太宗、养由基来称道拜服。最后,用“安不忘危、孜孜不倦、心意恒笃”的治政理念升华主题。

“御”见磁县

“御”见磁县

县城“路”

因磁州古八景而令人熟识

其实在磁县西部山区

也有一条“路”

距今已有3000年了

“御”见磁县

“御”见磁县

  位于磁县西部山区的这条御路,是当年商纣王到西顶降香时修建的一条从磁县穿过到达涉县的道路。史载,商纣王“拨国银征用八百奴工,历时月二十八日,削条编箕,奴抬夫挑,用黄土铺道,开修此路。能行对马双卒,时为奇观,故名黄路”。这条路历代都是东通齐鲁、西达秦晋的要道,是古代滏口陉的一条捷径。隋朝末年,唐王李渊之子李世民多次经此路来往,南下少林,招安瓦岗群英。李世民继位之后,又于公元631年重修此路,扩改路基道面。此后,这条路也就从“黄路”改称为“御路”。

“御”见磁县

  御路从磁县北岔口村一直延伸到涉县岭底村。御路所在的山岭称为“御路岭”,也称“玉路岭”。御路岭山口处海拔732米,御路相对平坦,为石砌路面,由方方正正的石板条砌成,可以行走马车。据河北省文物专家考证,这条御路更多的时候是古时经商通行所用的古商道。

“御”见磁县

▲废弃的关口


御路是一条重要的“古丝绸之路“

“御”见磁县

  也有学者认为“御路”是修建于北齐时期真正的皇家大道,是皇家、商旅往来于并州(山西太原)和邺城(河北临漳)之间的一条丝绸之路,这条道路把传统的经鼓山(峰峰)到武安阳邑-涉县的路线缩短了至少30多公里,是滏口陉通道的一个重要补充,人们通过这条道路多用来运送丝绸、布匹、棉花等贸易物品。

“御”见磁县

  在明清时期,武安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绸和中草药集散地,名噪一时的“武安商帮”就常在这条道路上行走,西进东出,进行国内外贸易往来。

“御”见磁县

▲古驿站遗迹


御路是历代兵家争战之要道

“御”见磁县

  御路岭上有古赵长城烽火台、枣子关遗址,以及民国十八年、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重修御路的石碑记载。即便到了中国现代战争中,这条“御道”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抗日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通过这条石板路运输战略物资。北岔口村因而成了八路军太行革命根据地对敌斗争的前沿阵地,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这里后,更是把这里发展成为红色根据地。

“御”见磁县

  因是古道要冲,北岔口村中自然也就有了几处明显带有防御功能的建筑:古炮楼、南石圈、丁字圈和御患楼。这些建筑大都分为两层,下方通行,上面是庙宇、楼阁或防御工事。其中村中的丁字圈与村东山脚下的御患楼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态势。1939年大年初一,由于叛徒出卖,日本侵略者从北岔口村东侵入,想一举破坏从北贾璧迁至这里的磁县抗日民主政府。但在御患楼上值勤的战士发现了敌人,并利用御患楼独特精巧的结构与日军周旋,掩护县政府安全撤离。

“御”见磁县

  据当地村民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直通涉县的穿山公路修通后,这条铺设在山梁上的大路就彻底荒废了。如今这条路已经不再是从山西通往河南的主要道路,但在磁县陶泉乡北岔口村村西北依旧保留着3.5公里的原路。也正是这条御路,一度为这个位于磁县西部太行山区边陲、四周山峦起伏、红岩险峻的山村,带来了“磁西百里,人称小天津”的美誉。

“御”见磁县

  在2014年发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中,御路所连结的磁县陶泉乡北王庄村和涉县关防乡岭底村同时入选。


在全域旅游发展新时代

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

磁州窑文化、北朝文化、曹魏文化

康熙射柳皇家文化、自然山水风光

在磁交相辉映

构成磁县独有的宝贵文脉资源

”见磁州

回味磁县的过往与乡愁

来源 磁力磁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