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砖》:如没有《大秦帝国》粉丝挑衅,就没有这部学术著作


《秦砖》:如没有《大秦帝国》粉丝挑衅,就没有这部学术著作

刘三解,《秦砖》


作者兰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这是我第一篇读书笔记,也是第一篇推书文。

我的好朋友,也是青云计划优秀作者刘三解出书了。

刘三解这么“懒”的人能出这么厚一本学术著作,首先要“感谢”孙皓晖先生的粉丝。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孙皓晖先生对自我认知是作者,和二月河先生一样,那么无论他写什么,我们作为历史爱好者都没有任何意见,因为谁会拿着《三国志》去怼《三国演义》呢?

没有意义,对不对。

但是孙皓晖先生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写的是小说,他在不同场合公开说自己写的不是小说,而是重新评价历史。

孙皓晖先生这么说,就是把自己放在历史研究者的立场上,那么既然孙皓晖先生自认自己是历史研究者,那么他的研究就要经得起辩驳和质疑。

孙皓晖称自己是在严谨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历史发展的本质是文明形态的演进”的历史哲学意识,而并没有采取中国人文学界在历史研究方面长期固守于事件陈述、编年考据等技术层面的研究方法。——《新京报》2012年02月09日刊

孙皓晖将争论的本质归结为对文学作品和对历史实体批判的混淆,“几千年来形成的非秦、评秦的语言体系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从董仲舒开始的‘暴政’、‘暴秦’等言论,或者说以古典语言所表现的绝对人道主义和绝对王道主义去评价秦;另一种是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人文理论传入中国后,用西方新的政治理论评价中国文明史,对秦作出的新的评判,主要是批判秦的专制性。然而,秦帝国的建立实际上是一场反专制的革命,它与诸侯混战的多头专制是对立的。”——《解放日报》2017年3月27日刊

既然孙皓晖先生主张“秦帝国的建立实际上是一场反专制的革命”,那么他的观点自然就会引起质疑和辩驳。

刘三解最初其实就是写了几篇小文,主要是点出孙皓晖先生《大秦帝国》里一些严重违背史实,乃至违背出土秦简的地方。


《秦砖》:如没有《大秦帝国》粉丝挑衅,就没有这部学术著作

电视剧《大秦帝国》


结果刘三解这几篇小文引来了孙皓晖先生粉丝的猛烈抨击,大概抨击的几个点:

1、孙皓晖人家写的是小说,你拿历史说事,有问题。

2、你怎么保证你说的就是真的,孙皓晖说的就是假的?

3、你是不是嫉妒孙皓晖?有本事你也写书啊。

当然,刘三解写《秦砖》并不是因为遭到孙皓晖粉丝挑衅,但是刘三解确实是因为孙皓晖粉丝的挑衅,开始有了结合出土秦简,对秦朝历史进行彻底梳理的兴趣。

而几年下来,刘三解梳理的结果就是这本,我评价为优秀的学术著作。真的,我替刘三解说一句大话,想真正了解秦朝的历史,那么首先要看的就是这本《秦砖》。

那么,《秦砖》有什么特色呢?我这里就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

首先就是作者不仅仅是梳理传统的史料,更为难得的是对目前现存的出土秦简以及汉简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解读,可以说作者的所有结论全部是建立在对出土秦简的解读上的。

刘三解用他科班出身的细致绵密的史料梳理工作,用不可辩驳的姿态证明,孙皓晖所谓“秦帝国的建立实际上是一场反专制的革命”纯属民科的胡说八道,秦帝国毫无疑问是一个典型的“镇压型国家”。

秦帝国的制度既不“公平”也不“效率”,对于秦帝国来说,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存在”本身。

经济与社会的强制性“静态稳定”,进而让“秦制”将天下的财富总量视为一个常量,所有问题都变成分配的问题,攫取的过程也根本不会考虑“放水养鱼”,“攫取”和“延续”是它唯二的目的。

其次,刘三解通过读出土秦简的解读,创造性提出了秦帝国的本质就是“除‘官吏’以外的一切组织都不允许存在,最大限度地消灭国家的经济活力和潜力。”


《秦砖》:如没有《大秦帝国》粉丝挑衅,就没有这部学术著作

当当网在售


最为震撼的是刘三解提出秦制本身并不有利于“战争”,秦制本身是反战争的。

过往的解释里,有西周到春秋、战国的历史进程是“战争”行为扩大化的进程,为了应对“大争之世”,各个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来提升自身的“生产力”和“资源摄取”、“兵力动员”的能力。

事实恰恰相反,秦国为了应对战争所建构的“中卒”体制和魏国的“武卒”并无不同,只是扩大了“士”的来源,在编户民中选取“材力武勇者”担当战场上的矛头,而并非对整个军事组织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临时征召的“中卒”和“屯卒”,都让他们的专业性远比不上真正脱产的“低级军事贵族”——“士”。

相对而言,秦国的军功授爵制对于“高爵血统贵族”还有减少制度变迁成本的妥协必要,让他们可以通过新的“军功授爵制”序列维持自身的高爵身份,但是他们的身份角色已经从贵族转变成了秦王的官吏,成为绝对王权下的一颗螺丝钉。

而“低级军事贵族”的存在却妨碍了“吏治国家”对基层血缘组织地粉碎,所以,他们的身份角色在新的“军功授爵制”中被模糊和混淆,但是,“士”之上的爵位,却根本从未对底层社会敞开,编户民阶层滑落的可能性要比阶层上升高得多。

这一切,都不是为了“战争动员”的有效性,而恰恰是为了巩固基层社会“原子化”,进而维持“静态稳定”。

说实话,我最初看到刘三解这些观点时,我是很震惊的,因为这和我之前所了解到的“常识”并不吻合,但是当我仔细阅读了刘三解的《秦砖》后,当我看到刘三解用出土秦简史料不断证明自己的正确后,我承认,我被刘三解说服了。

如果你觉得刘三解这些观点太反“常识”了,那么,可能你也需要好好读一读《秦砖》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