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從知識開始》:父母對藝術的三個誤區,讓孩子審美自卑

寫在前面

我問老人家:“你覺得你需要品味嗎?”他們說:“品味是奢侈品,要不起。”

當我問朋友:“你想讓孩子擁有好的品味嗎?”“想。”“怎麼做?”“學畫畫呀。”

當我問現在的學生:“你需要品味嗎?”他們說:“品味是藝術生的事情。”

以前我覺得上面的回答都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品味,從知識開始》這本書,完全顛覆了我對“藝術”,對“品味”的認知。原來,品味與我們息息相關,對孩子來說,也是不可或缺的必修課。

《品味,從知識開始》的作者是水野學,他是日本的設計天王,無數百億級別的品牌誕生在他的手裡,包括國內聞名的“熊本熊”,還有ANA、UNIQLO。在這本書裡,他詳細描述了打造暢銷品牌的成功秘訣,還有提升工作價值的美學思考術。

這是一本教人做品牌創意的書,但作為一個媽媽,我讀出了培養孩子品味的重要性,糾正了不少對藝術理解誤區。

《品味,從知識開始》:父母對藝術的三個誤區,讓孩子審美自卑

封面

現在國家非常重視孩子的藝術培養。

2020屆高考生迎來了一項新的招生改革政策,取消所有奧數培訓班、取消所有文化考試冠軍加分,加強全面發展綜合素質評價將納入高考範疇,重點是在音樂、舞蹈、美術等興趣特長參加藝術活動的成果等。

為什麼國家如此重視藝術教育?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可以從一個更加完整的,相對比較高的視角再來看“藝術教育”,你會真正理解,為什麼馬雲在貴州的一次數字大會上提到:不讓孩子學藝術,你的孩子未來30年將找不到工作。

在這篇文章,我會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和洞察,總結一般父母對品味的三個誤區,探索品味和藝術滋養對孩子的重要性,以及培養孩子品味的方法。

《品味,從知識開始》:父母對藝術的三個誤區,讓孩子審美自卑

水野學的代表作熊本熊

只有藝術生才需要品味嗎?不是。

在水野學的概念中,品味的範圍十分廣泛,它適用於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美學品味、經營品味、食物品味,而對於孩子來說,運用最廣的應該是“生活品味”和“學習品味”。什麼是品味?

水野學對於品味的定義是:所謂有品味,是指能夠判斷無法以數字量化狀態優劣,並加以最佳化的能力。

簡單的理解就是,知道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什麼是美的,什麼是醜的,並且知道,怎樣才能變得更好。

一個有生活品味的孩子是怎麼樣的呢?例如客人來了,孩子去端水。有品味的孩子,冬天,他主動端來一杯熱茶,還特意留了7分滿。夏天,他會給年輕的客人端來一杯涼水,他所有的舉動都那麼善解人意。而沒有品味的孩子,無論誰來了,滿滿一杯涼開水端上,還是昨天的。

簡單的一杯水,他如何呈現在客人面前,展現的是這個孩子品味,因為這杯水其實體現的是孩子把控視覺層面品質的能力,把控得好,就會打動人心。

《品味,從知識開始》:父母對藝術的三個誤區,讓孩子審美自卑

天氣漸熱,端上一杯薄荷檸檬茶,甚好。

記得我媽媽曾經和我抱怨過一個親戚的孩子。那天,那一位孩子留在我家吃飯,孩子非常乖巧,主動幫忙洗碗。第二天,媽媽和我抱怨說,再也不讓這個孩子洗碗了。

我說:幫你洗碗你還嫌棄了?

媽媽說:他洗完碗,洗碗盤周邊滿是水,也不知道擦;洗碗盤裡堆滿了剩菜,根本沒有清理;還有,碗櫃的碗碟,橫七豎八放了一堆!

我當時對這個現象,簡單理解為“孩子的媽媽沒有教好細節”,現在我更願意理解為“孩子的生活品味不好”——他對亂糟糟的廚房視而不見。

品味不是簡單的個人打扮,藝術欣賞,很多時候它已經內化成一種生活的態度。

《品味,從知識開始》:父母對藝術的三個誤區,讓孩子審美自卑

一個對生活有態度的女孩

孩子沒有藝術天分,所以沒辦法培養品味。不對。水野學說,孩子天生懂得展示品味。

我二寶現在1歲了,從她6個月會坐起來開始,她就喜歡跟著音樂律動,隨著節拍,盡情搖擺;她十個月的時候,我就給她畫筆,她抓起畫筆就十分興奮,在地上到處亂畫。不是說我孩子特別有繪畫或者音樂天分,我更相信,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如此。

那些看上去亂七八糟的線條,不斷揮動的小手,就是孩子表現品味的形式,品味,也是一種自我表現的能力。

那麼,孩子只要繼續發展他們的藝術天賦,從而不斷提升品味就好了。為什麼後來,孩子們都對藝術望而卻步,直到後來“與藝術訣別”了?

主要原因是,父母誤以為,孩子的技術表現的不好,就是沒有美感品味。

水野學提出一個觀點:技術性表現的好壞與美感品味優劣無法劃上等號。

孩子只要抓起畫筆,開始唱歌跳舞,很快會迎來無數評價:“他畫得很好”,“他畫得很爛”,“他的歌聲優美”,“他是個音痴。”只要孩子的技術表現不太如意,就會被判定為“沒有藝術天賦”,沒有沒品味。

其實品味不單單指技術展現,它是一種審美能力。就像畫商不能畫出名畫,但他懂得欣賞畫作;音樂製作人不能很好唱出優美的歌聲,但他懂得辨別好音樂。

當父母誤以為孩子沒有藝術天賦,沒有審美品味,到了孩子學業緊張的時候,很多藝術培訓班的課程就會被無情地砍掉,甚至孩子平時畫漫畫,做點木工都會被視作不務正業。慢慢地,藝術和品味成為孩子的奢侈品,最終望而卻步。

因為沒有美術知識的積累,孩子的品位沒有得到培養,就容易形成審美自卑。長大後就變成,像現在很多大人一樣,連挑選一件衣服都猶豫不決,缺乏自信。

《品味,從知識開始》:父母對藝術的三個誤區,讓孩子審美自卑

爬向鞋櫃畫畫,是二寶最喜歡的活動之一

如何培養孩子的品味,學畫畫?不完全對。

關於如何培養品味,是全書的精華所在。水野學的答案是——品味是知識的積累。為什麼呢?借用他“寫作品味”的例子,替換成中國的情境,我們來體會一下。如果一個人,只認識3000個常用詞彙,他是不是能寫出動人的文章呢?如果再熟讀唐詩三百首,瞭解上下五千年,是不是更容易出現精彩的句子?

再回到欣賞繪畫。就如同欣賞達芬奇的《最後的晚餐》,一般的人看,就是“畫得真好看,人物非常生動。”有知識積累的人看就是:“耶穌在這次晚餐中,對12個信徒說,你們中間有人出賣了我,這些信徒聽到這話呈現出不同的神態,例如猶大,他嚇得手肘碰倒了鹽瓶,身體後仰,滿臉的驚恐與不安”,在這個人的眼裡,這幅畫,活了。

《品味,從知識開始》:父母對藝術的三個誤區,讓孩子審美自卑

最後的晚餐

水野學甚至提出,創意是知識與知識的相乘。

他有一個著名的公式,A+B=C。A是既有的產品信息,B是個人的知識,C是創新。

這條公式明明白白地表明,當有足夠的知識積累,才談得上創新。現在我們都呼籲孩子有創新精神,我突然覺得,這個公式不但適用於品牌設計界,同樣具有普適性。要孩子具有創新精神,怎麼辦?等著突然有一天,靈感從天而降,求神拜佛等著神仙指示?不是,是需要積累知識。

既然積累知識對品位如此重要,水野學在書中也提到積累知識的方法,分別是解析經典、瞭解時下流行、找出共同點與固定規則。我結合育兒的實際情況,總結成以下三點:

1、幫孩子搭建知識架構。為什麼是搭建框架而不是直接教更多的知識?因為知識太多,父母教不來。而知識框架,可以讓孩子知道,世界有那麼多種知識,從而刺激孩子的求知慾,保持對世界的好奇,讓孩子自發學習。

在《園丁與木匠》一書中也提到,父母最重要的,不是作為一個知識的傳播者,而是幫孩子搭建知識架構。這個與水野學的知識脈絡的想法不謀而合:

我形容知識是一種脈絡。瞭解每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擁有越多的脈絡,就擁有多重的視野,更能跳脫自己的框架去理解和感受真相。

搭建怎麼樣的知識架構呢?我們可以參考通識教育美國大學的教育體系,可以分成8個小類,包括本國文化研究、東西方文化研究、寫作、專業寫作、人文與藝術(物理科學、生命科學、天文地理、音樂、繪畫)、社會與行為科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數理邏輯推理、外語。除了專業寫作,其他領域都建議做初步的啟蒙。

《品味,從知識開始》:父母對藝術的三個誤區,讓孩子審美自卑

2、著重經典。這個可以不贅述,每個領域都有經典作品。例如學繪畫,不少藝術教育學家,都建議孩子多看畫展,多看名畫,整天沐浴在高品位的作品裡面,自己的美學品味也會得到滋養。

3、培養孩子知識輸出的習慣。水野學的“找出共同點與固定規則”,其實說的就是知識的內化,通過分析解讀,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看到的知識,不是自己的,只有經過自己的分析、思考甚至是過濾的知識,才是自己的。而對於孩子來說,知識輸出的方法,包括寫作、當小老師、複述、繪畫、思維導圖、手抄報等等。

前幾天和一位媽媽聊天,這位媽媽的女兒是一個小學霸。問到育兒的秘籍,她說:我女兒喜歡寫作,她在某個平臺開通了賬號,每天寫,有時候忙就簡單寫幾句。寫著寫著,聚集了一幫同樣喜歡寫作的孩子,基本都是同齡(2010年前後出生),他們每天都打卡,互相監督約束,據說如果有一天沒寫,是要懲罰的。

一零後的孩子,現在才10歲啊,這麼小就洞悉了知識積累的秘籍!

《品味,從知識開始》:父母對藝術的三個誤區,讓孩子審美自卑

總結

從育兒的視角看這本書,我有三個心得:

1、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視角去思考孩子為什麼要學藝術。他不是單純的提升孩子的智力、觀察力、想象力,或者是高考加分。學習藝術,是為了讓孩子更有品味。一個有品味的孩子,一定是一個有系統知識的孩子。藝術依賴於知識,知識反哺藝術,這種正循環讓孩子變得更加優秀。

他知道在生活中展示自己的衣著品味,不盲從潮流,忠於自己,他的生活處處是條理和整潔,看到有失美感的髒亂,他會覺得不對勁。他也是有創新能力的人,因為創意是知識的相乘。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它不應該成為孩子的奢侈品,它應該是孩子的必需品。

2、知識它是一個系統,所有的知識它不是互相割裂,互為孤島的,如果是,那是因為知識獲取比較片面。有句話說得好,當你只有錘子,你看什麼都是釘子。很多科學家都有多重身份。就像達芬奇,他是著名的畫家,但同時也是解剖學、古植物、古生物、建築學等等好幾個領域的專家。所以,對於孩子來說,如何培養孩子廣泛的興趣,似乎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3、從父母的角度,通過這本書我們知道,如果單單看育兒相關的書籍去思考“如何育兒”,太過狹隘。作為父母,我們也需要廣泛的吸收客觀知識,隨時顛覆、打破自己的固有認知,這時候,一定像我這時候一樣,為看到一個新世界而興奮不已。

水野學說,越過自己的邊界,就是世界

,也送給你們。

大家好,我是栩栩與夕夕,文章挺長的,謝謝您看到這裡。如果覺得不錯,歡迎分享評論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