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的人品怎麼了?

常有人跟我說起沈括的人品不怎樣。

前不久,網絡名人司馬南,做了一期中國的“告密文化”,又舉了沈括的例子。

早些時候,《文化苦旅》的作者餘秋雨先生,也在書中提及沈括告密一事,認定蘇軾的“烏臺詩案”,與沈括告密有關。

我對這種解讀一直表示懷疑。

沈括的人品怎麼了?

沈括為什麼要告密呢?餘先生總結兩種心理。

第一,見不得別人好,嫉賢妒能,通過告密,揭發別人的過錯,打擊對方。比如說沈括告密蘇軾,就是因為蘇軾的詩寫得比自己好,非常嫉妒。但是,說這個話的人,有沒有想過,沈括是在朝廷工作的幹部,蘇軾當時在地方工作,沈括當時是水利專家,興趣在自然科學領域。蘇軾是地方官,以寫詩聞名。他們兩個從事的專業和興趣,風馬牛不相及。沈括有必要嫉妒蘇軾?

第二,討好某方領導。蘇軾雖然和沈括不相干,但是,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沈括打擊蘇軾,就是為了討好王安石。這就更加奇怪了。沈括雖然支持變法,但對變法中的一些具體政策,也在不斷提出質疑,因而引起王安石陣營不滿,為此丟了財政部長的職務。如果他要討好王安石,何必通過告密蘇軾?事事順著王安石即可。更何況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是明確的,公開的,王安石也是知道的,何須告密?

餘秋雨先生的邏輯,似乎並不成立。

官場複雜,但大體劃分,基本上為兩類人,一類人琢磨事,一類人琢磨人。琢磨事的人,以做好事情為榮,根本不屑於做告密之類的小人。只有琢磨人的傢伙,才熱衷於告密,靠權力投機營生。

沈括的人品怎麼了?

那麼,沈括屬於哪一類呢?考察沈括的歷史,他顯然屬於前者。

他是一位對自然和社會都充滿好奇並不斷探究其中奧秘的人,且樂此不疲。比如他在天文、地理、物理、化學、天文、地質、工程技術上的很多發現,與他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無關係。

他是一位善於用技術手段去破解現實問題的人,不論政治、經濟、軍事、社會、人文、科技,他首先考慮在技術上能不能處理。他在數學領域的許多的發現,比如“隙積術”、“會圓術”等等,都是基於解決現實問題。

他是一位非常具有創新精神的人,許多東西放在他的手上,他就會去思考,如何讓它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他對“指南針”、對“活字印刷術”的改進推廣就是這樣。他的創新,不但在技術層面,也體現在經濟領域和社會制度上層面。他在權三司使的職務上,雖然時間不長,對官鹽、茶法、改善貨幣流通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議。

他是一位務實又體恤下層百姓的人。當他看到“免役法”對最貧困百姓造成傷害的時候,提出了降低平民“免役錢”的建議,甚至提出實施“差僱並行”方案,不惜為此丟了官,被貶謫他鄉。

他是一位非常勇敢的人,在與西夏的作戰中,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在與遼國的外交鬥爭中更是大義凜然,臨危不懼,堅定維護國家的利益,寸土必爭。

他還是一位忍辱負重、顧全大局的人,即使是在謫居的日子裡,也心繫國家,繪製出最精確的全國行政地圖《天下州縣圖》,完成了國家交給的使命。

一句話,他是一位希望為社會貢獻創意,且能造福桑梓的人。在沈括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優秀品格。

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優秀品格是什麼呢?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志向,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就是“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責任感、使命感。

正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優秀品格使然,沈括即使從官場退下來,也沒有讓人生使命就此結束。他的《夢溪筆談》就是人生使命的繼續。

沈括的人品怎麼了?

我對沈括的研究,其實也是從他人品是否有瑕疵開始的。我的老闆陳海賢曾向政府建議,在良渚建“沈括廣場”,如果沈括在人品上有問題,這多少有點遺憾。

我發現,所有對沈括告密的指控,均出自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但李燾對於沈括告密情節的記錄,也引用別人的文字。

李燾畢竟是嚴肅的歷史學家,他對別人記錄的這段文字,總覺不靠譜,所以在引用文字的後面,特意標註,“這段文字,可能於事情有出入”。

遺憾的是,後人在評價沈括時,恰恰把李燾的標註忽忽略了。忽略更多的是,蘇軾入獄與沈括之間沒有任何邏輯關係。所謂沈括告密蘇軾,子虛烏有。我的《品識沈括》一書,對後人誤讀沈括,做了溯源。

沈括的人品怎麼了?

哪類人喜歡告密呢?

大體上為兩類,一類是依附權力的人。他們的心思不在做事,也不屑於做事。他們把察言觀色、揣摩領導意圖為本事,靠權力的空隙生存。這些人有精力琢磨人,通過告密,來討好領導,打擊競爭對手。

還有一類,就是嫉賢妒能,看不得別人好。別人升職,本來跟他並沒有交集,也沒有妨礙他的進步,他依然渾身上下不舒服,欲與告密傷害之。這些人的內心,非常狹隘,齷齪,自己沒多少本事,卻希望別人比自己混得更差。

你能指望這兩類人,也象沈括一樣,能為社會貢獻創意,造福國家?算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