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写的字大部分人不认识有用吗?

吥做欲望的奴隶


书法家的草书也会有字体大小不一,字迹难辨,字距,行距不一的情况,但整体看来还是极具美感。草书的诞生,在书法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仓颉造字最初的出现是为了传达精神。可以是通俗的也可以是高雅的。然后在文字产生的基础上为了追求美感人们开始研究书法。那么书法应该不仅仅是一些为了让观者感觉赏心悦目的艺术品,首先它是文字,应该履行文字的职责。个人观点是草书的大部分是潦草的,甚至是凌乱的。某种意义上不被认知的话应该不能称之为文字吧。

从某种意义上,先有草书(章草),后有楷书。草书的发源早于楷书,秦汉时期为了在竹简上书写方便,从隶书演变而成。因此,草书存在的第一层意义就是便于书写。所以草书的存在也是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遗迹。


静谧光阴


大部分人不认识草字是没有通过专业训练,草书是符号,由字符组成,写法与日常书写完全不同,由于很多的偏旁如亻彳氵讠冫都用一个竖钩字符代替,使很多人认字象猜迷语,是清字还是请字或是倩字或凊字?要根据词组或句式来判断,感觉认草书很麻烦、很吃力。

说草书有不有用,看是哪方面的用,实用价值肯定少,以后写字的少了,写草书的更少,甚至不用写字了,都是语音直接转换。艺术价值还是高的,草书是书法最高的艺术形式,自古有草圣张芝张旭怀素,不见有行圣楷圣之说。

草书线条抽象,似画非画,似字非字,天马行空,气象万千,笔捲风云,一泻千里。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

但草书之难,难于上青天。楷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楷缺点画尤可记文,还可认识。草则相反,草以使转为形质,点画为情性,草乖使转不能成字。通俗说用笔划出线条的连续使转就是字的结构,如:如和女的区别,草书只有女字最后一横长短之别,短当女,长横是如。草书讲翰不虚动,下笔有由,篆隶楷行各体是草书基础,点画、符号暗于心胸,几于精熟,自然流落,一挥而就。

所以草书有严谨的法度,是最难写的书体。聚墨成形,任笔为体,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满口胡言,信手涂鸦,那就太薄解草书、冤枉草书了。

书法之用,在于练,在于欣赏。

抖音:hf19981005


邕人字匠


没有大的用处,只有一点作用:当作自己的速记。如果写后连自己都不认识了,那真是一点用处也没有了。

有些人一开始学书法就走了歪路:认为写成错别字或别人不认识的字才是书法家的字。一开始就把“文化艺术为大众服务”的宗旨丢了,所以即使他的文化艺术真的有一定造诣,那也只能是孤芳自赏,没有真正的艺术价值。比如80年代某作家的作品,群众反映说看不懂,他居然反驳说:我就不是写给现在的你看的,我是写给几十年后的人看的。这论调使中国当代文学一下子失去不少读者,《人民文学》更是失去不少愿掏钱的读者,后该作家虽致歉但其影响已无法挽回。现在各处的扁额题字一般都是名家所书,但由于群众不认识而闹出不少笑话,如把“山东博物馆”认成“山东情妇馆”,更绝的是把“春池嫣韵”认成“去她妈的”,这样的草书其作用在哪里?

草书本来就是自己图方便而写而用,若自己写后都不认识了,那没一点作用。把草书当书法练习是舍本逐末,不合适。把别人的草书用来制作扁额更不合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