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寫的字大部分人不認識有用嗎?

吥做慾望的奴隸


書法家的草書也會有字體大小不一,字跡難辨,字距,行距不一的情況,但整體看來還是極具美感。草書的誕生,在書法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重大意義。它標誌著書法開始成為 一種能夠高度自由的抒發情感,表現書法家個性的藝術。草書的最初階段是草隸,到了東漢時期,草隸進一步發展,形成了章草,後由張芝創立了今草,即草書。

倉頡造字最初的出現是為了傳達精神。可以是通俗的也可以是高雅的。然後在文字產生的基礎上為了追求美感人們開始研究書法。那麼書法應該不僅僅是一些為了讓觀者感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首先它是文字,應該履行文字的職責。個人觀點是草書的大部分是潦草的,甚至是凌亂的。某種意義上不被認知的話應該不能稱之為文字吧。

從某種意義上,先有草書(章草),後有楷書。草書的發源早於楷書,秦漢時期為了在竹簡上書寫方便,從隸書演變而成。因此,草書存在的第一層意義就是便於書寫。所以草書的存在也是歷史長河中不可忽視的遺蹟。


靜謐光陰


大部分人不認識草字是沒有通過專業訓練,草書是符號,由字符組成,寫法與日常書寫完全不同,由於很多的偏旁如亻彳氵訁冫都用一個豎鉤字符代替,使很多人認字象猜迷語,是清字還是請字或是倩字或凊字?要根據詞組或句式來判斷,感覺認草書很麻煩、很吃力。

說草書有不有用,看是哪方面的用,實用價值肯定少,以後寫字的少了,寫草書的更少,甚至不用寫字了,都是語音直接轉換。藝術價值還是高的,草書是書法最高的藝術形式,自古有草聖張芝張旭懷素,不見有行聖楷聖之說。

草書線條抽象,似畫非畫,似字非字,天馬行空,氣象萬千,筆捲風雲,一瀉千里。同自然之妙有,非力運之能成。

但草書之難,難於上青天。楷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楷缺點畫尤可記文,還可認識。草則相反,草以使轉為形質,點畫為情性,草乖使轉不能成字。通俗說用筆劃出線條的連續使轉就是字的結構,如:如和女的區別,草書只有女字最後一橫長短之別,短當女,長橫是如。草書講翰不虛動,下筆有由,篆隸楷行各體是草書基礎,點畫、符號暗於心胸,幾於精熟,自然流落,一揮而就。

所以草書有嚴謹的法度,是最難寫的書體。聚墨成形,任筆為體,心昏擬效之方,手迷揮運之理,滿口胡言,信手塗鴉,那就太薄解草書、冤枉草書了。

書法之用,在於練,在於欣賞。

抖音:hf19981005


邕人字匠


沒有大的用處,只有一點作用:當作自己的速記。如果寫後連自己都不認識了,那真是一點用處也沒有了。

有些人一開始學書法就走了歪路:認為寫成錯別字或別人不認識的字才是書法家的字。一開始就把“文化藝術為大眾服務”的宗旨丟了,所以即使他的文化藝術真的有一定造詣,那也只能是孤芳自賞,沒有真正的藝術價值。比如80年代某作家的作品,群眾反映說看不懂,他居然反駁說:我就不是寫給現在的你看的,我是寫給幾十年後的人看的。這論調使中國當代文學一下子失去不少讀者,《人民文學》更是失去不少願掏錢的讀者,後該作家雖致歉但其影響已無法挽回。現在各處的扁額題字一般都是名家所書,但由於群眾不認識而鬧出不少笑話,如把“山東博物館”認成“山東情婦館”,更絕的是把“春池嫣韻”認成“去她媽的”,這樣的草書其作用在哪裡?

草書本來就是自己圖方便而寫而用,若自己寫後都不認識了,那沒一點作用。把草書當書法練習是捨本逐末,不合適。把別人的草書用來製作扁額更不合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