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元任:漢字為什麼不能拼音化?我寫的這篇奇文,希望有人能解釋

中國在全球的歷史上,一直都是世界大國的存在,所以一直沿用的漢字,也受到了極大的追捧。外國人想了解中國文化,學習漢字是繞不開的一個課題,而這個“課題”,對於那些一直使用字母符號的人來說實在太難。因此,在國際文化交流上,給他們造成了很大的障礙,但是這樣的障礙他們除了克服,沒有其他的好辦法,畢竟東方大國不可能因為方便他們而做出改變。

趙元任:漢字為什麼不能拼音化?我寫的這篇奇文,希望有人能解釋

漢字拼音化源於外國人想了解中國

但是,這種情況也因為時間的推移逐漸發生了改變。直到清朝末期,曾經輝煌的大國王朝,終於在國門被強行打開之後,才發現與外界列強的差距。這樣的失敗導致了當時國民自信心受到打擊,為了找到失敗的原因,為了找出落後西方列強的根源,“西化”成了當時最熱的詞語。

學習先進水平,從而進行趕超,這本身沒有錯,但是除了技術之外,一些中國古老的傳統傳承和文化,也逐漸開始有更多人認為應該摒棄掉,例如漢字。

提出漢字拼音化的人,自然是認為漢字難以理解的西方人,他們早就認為漢字應該和西方文字一樣,進行拼音化,也就是拉丁化,以易學的拼音符合代替漢字,這樣一來使漢字更加國際化。對於漢字拉丁化的事情,其實很早就有人在做,例如1605年意大利人利瑪竇的《西字奇蹟》,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也算是漢字拉丁的“開山鼻祖”了,它奠定了漢字拉丁化的基礎,建立了一套系統的體系;再比如1626年金尼閣出版的《西儒耳目資》,這是一本最早用音素給漢字注音的字彙。

趙元任:漢字為什麼不能拼音化?我寫的這篇奇文,希望有人能解釋

除此之外,在19世紀英國傳教士薩默斯出版了《漢語手冊》,對於漢字拉丁化也是一部重要的作品。而流傳較廣的威妥瑪出版的《語言自邇集》,創建了一套拉丁化的拼音,在當時流傳時間也是最久的一套。

圖強的一種變革

除了英國、意大利人之外,蘇聯也曾經進行過文字拉丁化運動,當時蘇聯是為對遠東地區十萬中國工人掃盲普及方便,開始對中國的漢字進行研究,著手開展漢字拉丁化運動。這種運動在當時,獲得了一批支持者,他們的觀點是,漢字已經傳承幾千年,應該與時俱進,進行拉丁化,這樣一來則能與世界接軌,更國際化,對於發展極為有利。

當時的支持者中,有兩位重要的文人學者,他們分別是劉半農和魯迅。作為一名語言學家,劉半農認為漢字有必要與時俱進進行拉丁化。而魯迅則認為漢字拉丁化已經迫在眉睫,如果不進行拉丁化,恐怕會造成嚴重後果。

趙元任:漢字為什麼不能拼音化?我寫的這篇奇文,希望有人能解釋

方塊漢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勞苦大眾沒有學習和學會的可能,就是有錢有勢的特權階級,費時一二十年,終於學不會的也多得很。——魯迅

其實,魯迅對於漢字拉丁化的態度,很多人都有誤解,認為魯迅希望將漢字拋棄,全部拉丁化成字母符號,其實這是一種斷章取義的說法,因為在魯迅的言詞之中,可以清晰明瞭的明白,魯迅先生支持漢字拉丁化,是希望達到普及,使全民都能夠識字,打破“愚昧”的狀態,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係。換言之,魯迅先生希望通過漢字的拉丁化,增加普及面,提升全民文化素質,當時的“方塊字”指的是文言文,並非是今天的簡體字。

“變”與“不變”之爭

儘管在當時,漢字拉丁化(拼音化)有很多人支持,但是也有很多人反對,反對者大多數的觀點是,漢字是中華傳承,不能輕易丟棄,緊守傳統,與拉丁化支持者各執一詞,一時間僵持起來。那麼,漢字拉丁化,究竟是好是壞呢?

趙元任:漢字為什麼不能拼音化?我寫的這篇奇文,希望有人能解釋

想弄明白這一點,首先就要弄明白世界文字劃分的現狀,大概可以歸納為,中國使用的漢字是表意文字,而其他國家使用的基本都是表音文字。

表意文字,通過文字的書寫,通過表達含義的文字。優點是方便閱讀,表達意思明確快速,而缺點則是,不容易學習,例如,漢字常用的字數量在3000-4000字之間,而表音文字則是極少數的字母組成,易學易於傳播。

表音文字,基礎是字母,本身並沒有什麼含義,通過組成各種單詞來表達特有的含義。它的優點很明顯,因為字母少,容易快速學習,但同時它的缺點也極大,需要背大量的詞彙,才能讀懂意思,一旦遇到一個不懂的單詞,立刻就失去了閱讀的價值。

趙元任:漢字為什麼不能拼音化?我寫的這篇奇文,希望有人能解釋

雖然漢字當時很“孤獨”,但是它卻有不可替代之處,對於熟練掌握漢字的人來說,幾乎完勝於表音文字。例如,一個掌握了幾千個常用文字的人,他就可以通讀歷史、文學、會計、工程、廚師、律師等等各行各業的內容和專業知識,只有少量的術語一時間無法理解。但是這樣的“社會功能”對於表音文字來說,可能就會出現很多麻煩,如果你同時愛好兩個領域的文化,在跨領域的時候,你使用表音文字時,幾乎就需要重新學習大量的專業詞彙,因為你不學習的話,根本無法理解它的含義。

趙元任奇文

在證明漢字不能被丟棄的時候,被譽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的趙元任教授,為了支持自己的觀點,曾經寫下一篇奇文,這篇奇文全文只有110字,使用文言文書寫,並且全文都是同音字,令表音字一時無法進行表達。下文為原文的引用: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施氏食獅史》

此文翻譯的意思,這裡也直接進行引用:

石頭屋子裡有一個詩人姓施,喜歡吃獅子,發誓要吃掉十頭獅子。這位先生經常去市場尋找獅子。這一天十點鐘的時候正好有十頭大獅子到了市場。這時候他正好也到了市場。於是,這位先生注視著這十頭獅子,憑藉著自己的十把石頭弓箭,把這十頭獅子殺死了。先生扛起獅子的屍體走回石頭屋子。石頭屋子很潮溼,先生讓僕人擦拭石頭屋子。擦好以後,先生開始嘗試吃這十頭獅子的屍體。當他吃的時候,才識破這十頭獅屍,並非真的獅屍,而是十頭用石頭做的獅子。先生這才意識到這就是事情的真相。請嘗試解釋這件事情。

趙元任:漢字為什麼不能拼音化?我寫的這篇奇文,希望有人能解釋

此文如果用表音拼音的方式進行書寫,則會變成通篇全是“shi”,無法進行解釋,這是趙元任在文末留下“試釋是事”的原因,也就是讓大家看看誰能進行解釋。當然了,現在也有人說當時誤解了趙元任的意思,其實他是支持漢字拼音化的。對於這樣的說法,信與不信,就在各位看官自己了。

話說回來,趙元任先生的這篇奇文,雖然讓表音文字碰了壁,但是這樣的行文方式,確實並非常見的方式,又是文言文行文,所以它只能說明在特殊情況下,拼音有缺陷。但是不能說拼音化就一無是處,可喜的是,最終漢字則取了最優的發展方向,這也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

最美的漢字

最終,漢字從文言文進行了簡化,變成簡體字,這樣一來就解決了普及的問題,讓更多的人可以學習中國漢字。同時,拼音雖然沒有取代漢字,但是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漢字標明的聲調,同時在電腦時代來臨,可以利用拼音進行電腦輸入。拼音也成為了低年級學習漢字的一大助力,拼音與簡化漢字相結合,在經歷了幾千年歷史之後,這一次又完成了蛻變,繼續走在世界文化的前沿,是中國文化之福,也是中華百姓之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