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漢字》:走入探祕漢字之旅

讀書寫字,在古代一向是少數人才能掌握的技能。新中國成立後,國務院分別於1955年和2002年分別提出基本掃盲和杜絕新生文盲、掃除現有文盲的政策。在政策指導和各方的不斷努力下,如今,我們已經很難看到大字不識一個的文盲,說明掃盲工作取得了巨大勝利。

然而,能讀能寫,只是純粹把漢字當作工具使用,相當於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與古埃及的聖書文字、古巴比倫的楔形文字、古瑪雅文字並稱為世界四大古文字的漢字,是流傳至今的唯一的文字系統。它的背後,是悠悠五千年中華文明,自然,對漢字追本溯源具有重要意義。

《你好,漢字》:走入探秘漢字之旅

節選自《你好,漢字》

我們如今能繼續誦讀李白筆下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於公元726年),能繼續思辨孔子的儒家思想(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甚至分析商朝的經濟、政治、文化、人口(約公元前1600年)等內容,很大程度是因為漢字被很好地傳承下來。

如果關於漢字瞭解不多,那不妨讀一讀《了不起的中華文明》系列叢書之《你好,漢字》,這本圖文並茂的科普書妙趣橫生,通俗易懂。雖然看似是以兒童科普為主要目的,但裡面的內容想必也是許多成年人的知識盲區。

《你好,漢字》:走入探秘漢字之旅

《了不起的中華文明》系列叢書之《你好,漢字》

比如漢字的由來,大家理所當然聯想到倉頡造字,《你好,漢字》卻一併列舉了“沮湧造字說”“伏羲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和“圖畫說”,可見其著眼的知識點雖小,編寫的內容卻嚴謹周全,是很好的啟蒙作品。

1 表意文字之漢字

與世界上其他許多文字體系不同,甲骨文不是表音文字,所以人們也許不知道甲骨文念什麼;但甲骨文是完整的表意文字,各個不同地域的人都能迅速接受它。所以,甲骨文體系使中華文明歷經三千多年沒有中斷。——節選自《你好,漢字》

在幅員遼闊的中華大地上,方言數不勝數,在南方甚至相鄰鎮子的方言也有所不同。

在外聽見熟悉的家鄉話,“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能否掌握當地方言也是外地人是否能夠融入當地社會的重要標誌。

四川話、陝西話等方言的發音與普通話區別不大,閩南話、粵語等則完全像是另一門語言,難倒不少有志在此地打拼的外地人。

然而,在使用文字上各地卻沒有多少分別,紙面上的交流從無多少障礙。

這就是表意文字的優勢:儘管文字的發音在各地不盡相同,但是其含義受語音變化的影響較小。

與之對應的則是表音文字(注),可想而知,隨著各地口音的變化發展,表音文字本身也逐漸受到影響,導致各地的文字逐漸分化,產生差別。

試想,以中國南北東西生活習慣之懸殊,倘若以表音文字為傳承基礎,大概已經發展出不知多少套相似而不相同的文字系統了,對於各地人們的交流溝通會大大提高成本,也無助於全國人民的團結統一。

《你好,漢字》:走入探秘漢字之旅

漢字的另一個特點是難學,這對於土生土長的中國人來說當然不存在困難,對於對中華文化感興趣的外國人來說則是一道高牆。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在世界上的文化影響力逐漸增強,以前我們知道的能說一口流利漢語的老外也就是大山和愛蓮,現在如他們一般的外國人並不少見,比如微博上就有一位用漢語拍攝短視頻的博主郭傑瑞,一口帶口音的流利普通話讓人不禁會心一笑。

還有位英國作者扶霞·鄧洛普,研究川菜二十餘年,著有暢銷書《魚翅與花椒》,分享了她在中國(主要是成都)美食界的所見所聞和菜譜,其中引用了許多中國古文,可見她的漢語水平也不低。

《你好,漢字》:走入探秘漢字之旅

《魚翅與花椒》封面

2 漢字的注音方式

談到漢字的注音,大多數人肯定首先想到拼音。那麼在沒有拼音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為漢字注音的呢?

《你好,漢字》中列舉了四種古代注音的方法,分別是讀若法、直音法、反切法和葉(音諧)音法。

  • 讀若法即是用相似讀音標註,簡便卻不精確;
  • 直音法用相同發音的字注音,但是有些字少見同音字,或同音字更為罕見,也就無法起到注音作用;
  • 反切法相對要科學許多,用兩個漢字給一個漢字注音,取前者的聲母和後者的韻母、聲調,《康熙字典》中許多字就是用反切法讀出來的。
  • 叶音法過於追求押韻而去改變字本來的讀音,是一種並不科學的方法。

目前中國大陸採用拼音注音,中國臺灣地區則用臺灣拼音。

臺灣拼音源於民國時期,大陸解放初期也用這種拼音,是一種為漢字進行注音而設定的符號,1913年由中國讀音統一會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布,共計39個字母。

《你好,漢字》:走入探秘漢字之旅

節選自《你好,漢字》

從黃河流域產生文明的火種到今天,漢字的發音也經歷了漫長的發展,產生了許多變化。這一點在古詩中體現比較明顯。有一些用普通話讀起來不押韻甚至彆扭的詩,其用當時當地的口音唸誦是押韻的,換作普通話自然失去了原有的“韻味”。

3 漢字輸入法的變遷

信息化時代,字不僅僅是用筆寫出,也是用鍵盤敲出。漢字由於其自身的複雜性,其輸入法也是一變再變,不斷髮展。

曾經有一份職業叫打字員,在單位裡負責將手寫的材料輸入到電腦中。這在今天看來頗有些不可思議,但在當時,用電腦打字毫無疑問是一項需要用心學習才能掌握的技能。

這一方面是受限於個人電腦的普及率,另一方面也是電腦性能和軟件產品的制約。

《你好,漢字》:走入探秘漢字之旅

信息時代必不可少的漢字輸入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漢字輸入法也有百花齊放的架勢,不過基本分為五筆輸入法和拼音輸入法。

前者的技術門檻更高,需要背字根,學拆字,優點是輸入速度快,不需要知道字的讀音;後者的優點是上手簡單,在沒有諸如搜狗這樣可以雲搜索匹配字符的產品出現之前,拼音打字的效率之低令人咋舌。

另外的一個小小阻礙又與方言有關。方言的存在,對於許多兒童學習拼音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教拼音的老師往往普通話並不標準,導致兒童無法將正確的拼寫和讀音對應起來。

這一點在使用拼音輸入法時格外明顯,分不清前鼻音和後鼻音、平舌和翹舌的人如果沒有硬記住正確的拼音,有時就會怎麼都打不出需要的字。

互聯網和大數據的發展解決了以上的問題,現在模糊搜索和模糊匹配的功能讓現在打字幾乎沒有門檻,用拼音輸入法打字的效率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你好,漢字》:走入探秘漢字之旅

錯誤的拼音也能得到正確結果

4 結語

漢字和任何一種文字一樣是“活的”,會“成長”,也會“變化”。在對漢字的來龍去脈有所瞭解的同時,也要認識到我們的生活對漢字產生的影響,特別是互聯網的巨大影響不可忽視。

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不但造就了一大批世界前列的互聯網企業和數量龐大的網民,也逐漸產生了在網絡語境下具有特殊含義的字詞。

它們大多短小,易於傳播;自帶耍賤精神,解構一切嚴肅或不嚴肅的話題;多由網絡熱點事件而來,生存週期短,具有潮流性;對於圈外網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起到了提到圈子壁壘的作用。

《你好,漢字》:走入探秘漢字之旅

網絡用語具有典型的排他性

比如粉絲群體中常見的“黑”和“反黑”,分別指“造謠汙衊某人”和“反造謠汙衊”,既為名詞也為動詞,衍生出的有“黑子”“披皮黑”,分別指“時常汙衊某人的上網者”“具有偽裝性質的黑子”。

再比如之前在微博上隨處可見的“我去給你買幾個橘子”,內容化自朱自清散文《的背影》中父親對“我”臨上火車前說的一段話:“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去買幾個橘子過來。”本來是感傷懷念父親的內容,在互聯網上不出意外地被網友們粗暴解構了其嚴肅性,變成了一句近似“我是你爸爸”的調侃。

還有依靠字形本身紅極一時的,如“囧”字,因其具有顏文字的特性被網友們用來替換“炯炯有神”的“炯”,“囧囧有神”在智能手機未普及前就引領了好長一段時間的風潮。

諧音產生的例子更是數不勝數,從“我看看”而來的“我康康”大概是用途較為廣泛的了,多數還算易於理解。

有人說網絡用語在汙染漢字,也有人不以為然,說語言文字本就是不斷髮展的。從《你好,漢字》來看,甲骨文到如今的簡體字,必然是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然而,這種發展和如今中文網絡語言的發展是否可屬同一類型呢?我想不盡然。

快餐文化崛起、紙媒落寞的當今,網絡用語有越來越直白、淺顯的趨勢,因為太複雜深奧的字詞存在一定的理解門檻。

第一眼沒有抓住讀者,下一秒就會被關上窗口。從語言本身的發展來說,這當然不是好現象。

或許,我們該回歸到“敬惜字紙”的心態上,對文字懷有敬畏之心,去了解漢字,也是去了解我們燦爛的中華文明。

《你好,漢字》:走入探秘漢字之旅

注:語言學上對文字的分類有科學嚴謹的標準,本文僅就代表性的觀點進行通俗地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