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炎胞弟之死的意義非凡:它標誌著“倒太子”派的全面徹底潰敗

前言

司馬攸,曹魏齊王正始七年(公元246年)生,晉太康三年(公元283年)薨,晉武帝同母胞弟,晉文帝司馬昭次子。晉受禪封齊王,諡曰“獻”。

司馬攸的身份地位待遇威望在西晉眾多宗室中不可謂不高,但成也蕭何敗蕭何,這最終讓他陷入關乎帝國未來的宮廷鬥爭中去,併成為首個憂憤而亡的王爺。

司馬炎胞弟之死的意義非凡:它標誌著“倒太子”派的全面徹底潰敗

△晉文帝司馬昭

他的死將所謂的兄弟親情撕得粉碎,同時也讓身為皇帝的司馬炎的虛偽狡詐暴露無遺。

一、同根之豆

司馬攸乃晉文帝次子,也是司馬昭最為疼愛得意的兒子。

初,攸特為文帝所寵愛--《晉書·文六王傳·齊王傳》

雖然小兄長司馬炎十五歲但卻文武雙全,無論才能還是威望皆在晉武帝之上:

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晉書·文六王傳·齊王傳》

這樣一個兒子顯然是絕佳的繼承者人選,對於自己的心思司馬昭倒也光明磊落,沒有藏著掖著:

每見攸,輒撫床呼其小子曰:“此桃符座也”,幾為太子者數矣--《晉書·文六王傳·齊王傳》

其實從我們現今的角度來看,晉武帝與司馬攸的儲君之爭可謂半斤八兩。究其原因為兩人所佔的家族資源差不多,都是同一個母親

這就排除了母族成員插手干涉的可能性,畢竟對於做母親的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可能說偏袒誰。

兄弟兩人的區別在於:司馬攸賢,晉武帝長

司馬炎胞弟之死的意義非凡:它標誌著“倒太子”派的全面徹底潰敗

△齊王司馬攸

這種年長不是大個一歲兩歲,而是整整大了十三歲,這一點對於晉武帝來說十分關鍵。

兄弟二人被父王推向對立面應該是在伯父司馬師死後。

因司馬師無子,而司馬昭又深感虧欠於兄長所以便決定將自己的兩個兒子過繼去一個。

這裡就牽扯到一個未來政權歸屬的問題:誰被過繼給伯父,某種程度上誰就丟掉了將來大位的繼承權。

司馬炎深知這一點,他也知道父親最為中意的繼任者是自己的弟弟司馬攸,所以他更得化被動為主動去全力爭取:

初,文帝未定嗣,而屬意舞陽侯攸。武帝懼不得立,問秀曰:“人有像否?”因以奇表示之--《晉書·裴秀傳》

我們已無從得知當時司馬炎給朝中的名士老臣裴秀看了什麼神奇的東西,但總歸這是赤裸裸的暗示:

日後吾父問起來誰當成為繼任者,你得說我。

司馬炎此舉恰恰是利用了他的年齡優勢,因為彼時的他已經28歲,弟弟司馬攸年僅15歲。

一個青壯年人雖然名望不如還是小孩的弟弟,但權謀的手段和人脈則是後者遠非能比的。

後來司馬昭果然叫來裴秀詢問立儲的事情,裴秀果斷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還不死心的晉文帝又叫來了“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山濤答:

廢長立少,違禮不祥......太子位由是乃定--《晉書·山濤傳》

兩人旗幟鮮明的態度最終令晉文帝下定決心忍痛割愛,而晉武帝也得如願以償。

這是兄弟倆的第一次交手,畢竟薑還是老的辣。雲淡風輕中除了父親無人可依的司馬攸最終成了這場權力之爭的失敗者,被過繼給已經死去的叔父。

二、旋渦難逃

事情看似就這麼過去了,強勢的兄長司馬炎得到了他夢寐以求的身份地位,兩人間沒有咄咄逼人,沒有面紅耳赤,也沒有劍拔弩張。但兄弟之間難道還會如同曾經那樣水過無痕般麼?

這個問題依舊是晉文帝夫婦倆的一塊心病:

及(文)帝寢疾,慮攸不安,為武帝敘漢淮南王、魏陳思故事而泣,臨崩,執攸手以授帝

及太后臨崩,亦流涕謂帝曰:“桃符性急,而汝為兄不慈,我若遂不起,恐必不能相容。是以屬汝,勿忘我言”--《晉書·文六王傳·齊王傳》

武帝母王太后晚晉文帝五年而崩,時為泰始四年(公元268年)。

這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年份,何有此言呢?因前一年,即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晉武帝突破朝臣的重重阻力,冊封

長子司馬衷為皇太子。

司馬炎胞弟之死的意義非凡:它標誌著“倒太子”派的全面徹底潰敗

△被寵愛的司馬衷

此舉無疑將齊王司馬攸推入了難以自控的且兇險異常的權力漩渦中去。

在這裡他將面對的是以嫂子楊皇后為代表的老舊外戚勢力、以太子妃賈南風為代表的新興外戚勢力及自己手握大權的皇兄。

司馬衷的能力難以承擔晉國江河社稷的重任,身為父親的司馬炎心裡比誰都清楚。

所以他才會問自己的皇后楊氏,徵求皇后的意見,或者說商議著能否換個人選:

帝以皇太子不堪奉大統,密以語後--《晉書·后妃傳·武元楊皇后傳》

肥水不流外人田,哪怕司馬衷再怎麼愚笨,身為生母的楊皇后極其家族在日後都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她一定的保證太子的儲君之位。

為了鞏固太子的地位,楊皇后還否絕了備選的太子妃之一:美麗莊重的老臣衛瓘之女,拍板迎立武帝寵臣賈充的女兒賈南風。只因衛瓘不解風情的反對司馬衷的太子之位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迎娶賈后其實是楊皇后主導的一樁政治聯姻

晉武帝對司馬衷的儲君態度是曖昧的,楊、賈兩姓對此則是堅定的。齊王司馬攸呢?還是一如既往被動的。

因為有“案底”在,他能管得了自己和身邊人,卻管不了支持自己的朝中大臣。

司馬炎胞弟之死的意義非凡:它標誌著“倒太子”派的全面徹底潰敗

△張華

雖然其頗能撫慰人心,但總的來說他的行為舉止還是一如既往的小心謹慎,就比如:

在封王之後,武帝下令所有諸侯王可自行挑選中意的官吏(詔議藩王令自選國內長吏)。對此他就上書堅決反對。並約束手下道:

至於官人敘才,皆朝廷之事,非國所宜裁也。其令自上請之--《晉書·文六王傳·齊王傳》

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嫌,免得授人以柄。

但對朝中真心實意支持自己的大臣他怎麼管得了呢?

三、進退維谷

重臣張華就是齊王司馬攸的堅定支持者之一。

晉武帝曾問張華自己百年之後江山可以託付給誰,他就直言不諱地說:齊王。

司馬炎胞弟之死的意義非凡:它標誌著“倒太子”派的全面徹底潰敗

△一心反對司馬衷的衛瓘

帝問華:誰可託寄後事者?對曰:明德至親,莫如齊王--《晉書·張傳》

這其實就代表了另外一種呼聲頗高的“民意”:

及帝晚年,諸子並弱,太子不令,朝臣內外,皆屬意於攸--《晉書·文六王傳·齊王傳》

然而賢臣選人為公,明君選人不僅要為公,多數情況下還得徇私情

人嘛,誰還會沒點私心呢?晉武帝為了孩子有私心,齊王攸為了品格也有私心。可有私心往往就會有嫌隙。

百密必有一疏。愛惜自己“羽毛”的齊王最終得罪了前來攀附的皇帝身邊的兩個紅人,也是晉朝的兩個大奸臣荀勖,馮紞(dan)。此舉也將把他自己逼入絕境。

中書監荀勖,侍中馮紞皆諂諛自進,攸素疾之--《晉書·文六王傳·齊王傳》

齊王為人正直所以打心眼裡看不上這些奸佞小人。而這兩個奸佞小人想拍馬屁卻碰了一鼻子灰自然也就不肯善罷甘休:

勖以太子愚劣,恐攸得立有害於己,乃使紞言於帝曰:“陛下前者疾苦不差,太子其廢矣。齊王為百姓所歸,公卿所仰,雖欲高讓,豈得免乎!宜遣歸藩,以安社稷”--《晉書·馮紞傳》

荀勖則進一步說:

百僚內外皆歸心與齊王,太子焉得立乎?陛下可試詔齊王之國,必舉朝以為不可,則臣言有證矣--《晉書·文六王傳·齊王傳》

這句話可謂準確的擊中了晉武帝心中的痛點(太子愚劣不堪大任;朝臣轉向歸心齊王)併成功的挑撥了晉武帝與齊王間本就不牢靠的親情關係。

於是在

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晉武帝下詔令齊王做個表率帶頭就封本國以驗證荀勖等人所言的真偽。

司馬炎胞弟之死的意義非凡:它標誌著“倒太子”派的全面徹底潰敗

△西晉大奸臣荀勖

結果如何?消息一出舉朝譁然,紛紛挽留齊王萬萬不可就封。我簡單統計了一下記載上書勸諫皇帝收回成命的就有:

王渾(滅吳主帥之一)王濟(駙馬爺)父子;向雄等人。

人雖然看似不多卻代表了一種支持擁護齊王的“力量”

當時張華因為支持齊王已被馮紞讒言外放,衛瓘,和嶠等反對司馬衷的力量雖未發聲但也態度鮮明。

這種看似團結的聲援卻正中荀勖等賈充黨羽的下懷,過猶不及反而起到了相悖的作用,更加堅定了晉武帝勒令齊王就封的決心。

四、賢王隕落

為了安撫重臣也為了證明沒有虧待齊王,晉武帝下令劃出一郡擴大齊國,同時冊封齊王一子為王。

司馬炎胞弟之死的意義非凡:它標誌著“倒太子”派的全面徹底潰敗

司馬攸自然心中難過,在得知這一切都是荀勖馮紞搗的鬼後更是憂憤成疾。於是便不吵不鬧上書一封乞求留在京城為母后守陵。

武帝也態度堅決不予批准。同時派遣御醫查看自己的兄弟是否真的身患重病。早已明白皇帝心思的御醫們一口咬定:王爺沒病。

帝遣御醫診視,諸醫希旨,皆言無疾--《晉書·文六王傳·齊王傳》

沒過幾天皇帝催促就封的詔令再次傳來,沒有辦法司馬攸只得強撐病體入宮辭行。

晉武帝看到齊王舉止如常便更加懷疑自己的親兄弟是裝病。結果從宮裡出來後內心冰冷絕望的司馬攸嘔血不止氣絕而亡,一代賢王在內外雙重打擊下就此隕落,年僅三十六歲。

在胞弟的葬禮上,司馬炎表現出了極度的悲痛放聲大哭。

一旁的馮紞說道:“齊王實在名不副實卻令天下人所歸心。如今死了是大晉社稷的福音,陛下何必如此悲傷太過呢!”

帝哭之甚慟,馮紞侍側曰:齊王名過其實,而天下歸之。今自薨隕,社稷之福也,陛下何哀之過!帝收淚而止--《晉書·文六王傳·齊王傳》

聽完此言上一秒還痛不欲生的司馬炎立刻就止住了眼淚,可謂虛偽冷酷至極

尾聲、權力遊戲

司馬攸的死只是晉惠帝被立為太子後激烈政治鬥爭的一個縮影,他因為成了略顯無辜、等級高貴的犧牲品而顯得意義非凡,其後更深次的原因則是:

晉武帝司馬炎圍繞太子司馬衷隱忍且飽受詬病多年後,對那些想要“倒太子”、“換太子”的朝臣們做出的最有力的回擊和嚴重的警告。

為了穩固白痴兒子的地位身為父親的他什麼都能豁的出去,就算拿自己的至親胞弟作祭品也在所不惜,何況是手下那幫高管和普通打工仔。

故此齊獻王的死也標誌著以張華、衛瓘、王渾等支持更立儲君的大臣們的全面徹底的潰敗。

聽起來很殘忍是麼?但這就是它的本來面目。而權利的遊戲往往又是身不由己,殘酷無情,至少是薄情寡義的。

賢明的齊王最終還是被動的輸給了父子親情以及背後的權利博弈。這很難說誰對誰錯,私心是人的必然,關鍵是看如何去對待處理私心。

倘若當初晉文帝沒有私心,那麼後來即位的晉武帝或許就不會對自己的胞弟猜之甚重防之甚嚴。

只是晉文帝最終迴歸於理性,而晉武帝則沉淪於感性

自古多少事,留待後人說。我是歷史中簡堂烽煙,原創不易,碼字更難。你們的每一次點贊收藏轉發評論都是對我最大的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