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風雲之,劍指吳都

公元280年二月下旬,由於伐吳前線的捷報頻傳,晉都洛陽城內,到處都張燈結綵,喜氣洋洋,百姓都自發的來到街上,用不同的方式,歡慶著勝利的喜悅。

洛陽皇宮內,司馬炎坐在御書房內,看著前線的奏摺,當他看到益州刺史,龍驤將軍王濬大破東吳荊州水師,攻取巴丘(今岳陽)的時候。不由得心中大喜,馬上給王濬頒發了一道聖旨,提升王濬為平東大將軍,假節,都督益州,梁州諸軍事。(梁州,華夏最早劃定的九州之一,西漢時期被撤銷,轄區併入新建的益州以及司隸州,西晉時期重置此州,不過,轄區縮小了很多,包括今陝西西南的漢中一帶,四川東北部,以及重慶全境,江西北部。)

同時,司馬炎在聖旨中命王濬繼續率兵東進,協助鎮軍將軍胡奮,建威將軍王戎攻取荊州的夏口(今湖北武漢長江東南岸的武昌區),以及荊州的武昌(今湖北鄂州),王濬接到聖旨以後,不敢耽誤,命全軍向夏口方向挺近。

兩晉風雲之,劍指吳都

夏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北有長江天塹,東與武昌互為支援,而且,夏口城防堅固,糧草充足,另外,東吳為了鞏固夏口的城防,派遣了重兵在此防守,因此,夏口是一個極難攻取的重鎮。

當初,司馬炎兵分六路伐吳,就將攻打夏口的這一路大軍,交與鎮軍將軍,都督江北諸軍事的胡奮來統率。

當胡奮接到司馬炎的作戰命令以後,率領二萬大軍,從駐地荊州的南陽一路南下,直抵夏口的對岸(北岸,西北岸),然後,胡奮按照作戰部署,派軍攻取了夏口對岸的東吳各城(今武漢漢口,漢陽一帶)。

當胡奮在夏口對岸站穩腳跟以後,命手下部將率領大軍,沿著長江的西北岸向西推進,由於,此時的吳軍已經毫無鬥志,因此,這一路上,胡奮的大軍攻關拔寨,勢如破竹,進展的十分順利,一直打到了吳國在江北的另外一個重鎮“江安”(今湖北公安縣長江北岸的東南方向),隨即,晉軍與吳軍在江安展了開一場激戰,最終,晉軍攻取了江安。

然後,胡奮率領大軍在江北,與對岸的江夏對峙,此時,雖然東吳在荊州地區的水師主力,已被晉軍水師殲滅,但是,在夏口以及武昌一帶的江面上,還有一些東吳水師護衛著這兩座重鎮,因此,胡奮不敢輕易讓陸軍渡江,只能陳兵於夏口對岸,等待王濬的水師到來,然後,一起會攻夏口。

兩晉風雲之,劍指吳都

公元280年二月末,王濬率水陸大軍到達夏口以後,將水師分為兩路,一路進攻江上的吳軍水師,一路護送胡奮的大軍渡江。

此時的東吳水師已是兵無鬥志,看到晉軍水師殺來,只是象徵性的抵抗一下,然後,拋下夏口向武昌遁去。

而胡奮大軍在晉軍水師的護送下,渡過了長江,與長江南岸的張尚所部匯合,然後,王濬與胡奮指揮水陸大軍將夏口包圍。

次日清晨,晉軍從江上,從陸地上向夏口發起了猛攻,戰鬥持續到了午時,東吳鎮守夏口的主將,江夏太守劉朗一見晉軍勢大,同時,自己手下的將士已經軍心渙散,出現了動搖情緒,劉朗心裡清楚,夏口是保不住了,後來,在幕僚的勸說下,劉朗派人去晉營請降,胡奮和王濬一聽劉朗投降,心中大喜,接受了劉朗的歸降,然後,率軍進入夏口。

晉軍佔據夏口以後,胡奮率軍駐紮在夏口,另外撥出五千精兵歸王濬調度,與張尚的軍隊一起,沿長江南岸向東推進,然後,王濬率水陸大軍向武昌挺進。

兩晉風雲之,劍指吳都

武昌重鎮,坐落在長江南岸,地處咽喉要地,北可拒敵渡江南下,西可阻敵順江東進,是保衛東吳荊,揚二州的戰略要地之一,更是東吳都城建業西部的重要屏障。

另外,武昌的政治地位更是重要,當年大帝孫權就在此地建過都,後來,孫皓也曾經將都城遷回過武昌,由此可見,武昌就相當於東吳的陪都一樣,政治地位很是不同凡響。

因此,武昌也就成為了晉軍征伐東吳的首要目標之一,而進攻武昌的軍事行動,司馬炎就交給了豫州刺史,建威將軍王戎來完成。

當王戎接到朝廷的進攻命令以後,率軍兩萬從駐地豫州的許昌出發,一路南行,很快就抵達了武昌的北岸,然後,王戎率軍攻取了江北的邾縣(又稱禹王城,今湖北黃岡境內),蘄春(湖北黃岡東南),收降了東吳牙門將孟泰。

兩晉風雲之,劍指吳都

與此同時,王濬率領水陸大軍,也從夏口來到了武昌,守衛武昌江防的東吳水師,看到晉軍水師的到來,嚇的急忙後撤,結果,晉軍水師採取了兩翼包抄的戰術,將東吳水師包圍在了長江之上,吳軍水師將領楊雍,孫述一看無路可退,馬上命全軍放下武器,投降了晉軍。

然後,晉軍水師協助王戎的大軍渡過長江,隨即,兩軍還是採用攻打夏口的方法,水陸並進,攻打武昌。

東吳鎮守武昌的守將,是武昌督虞昺,虞昺本是東吳的尚書侍中,文人出身,常年在朝堂之上,沒有經歷過什麼戰陣,由於受到孫皓的信任,因此,孫皓派他來鎮守武昌。

當晉軍剛發起進攻的時候,這位武昌督虞昺就害怕了,結果,戰鬥進行一個多時辰以後,驚慌失措的虞昺,就命令全軍放下武器,打開城門,投降了晉軍,至此,東吳苦心經營多年的軍事重鎮武昌,就這樣輕易的落入了晉軍之手。

而西陵至武昌沿途各郡的淪陷,也代表著東吳經營數十年的長江上游,中游的軍事防禦體系,徹底的土崩瓦解。

兩晉風雲之,劍指吳都

攻克武昌以後,王戎率本部人馬留在武昌,然後,撥五千軍隊給王濬,隨著長江南岸沿江東進的軍隊繼續東征。

王濬率水陸大軍繼續前行,一路上攻城拔寨,勢如破竹,攻佔了很多的城鎮,而在長江北岸東進的晉軍,也來到了潯陽(今湖北武穴一帶)。

此時,負責揚州江北作戰的安東將軍王渾,派遣參軍楊慎,率部沿著長江西北岸向西推進,楊慎率軍一路前行,最後直抵潯陽,而鎮守潯陽的吳軍,看到晉軍殺到,在守將的帶領下,打開城門,不戰而降。

楊慎佔領潯陽沒過多久,沿著長江北岸東進的晉軍,在參軍樊顯,牙門將周旨率領下,也打到了潯陽,由此,晉軍在長江北岸,東西對進的兩路大軍勝利會師於潯陽,至此,東吳長江以北的所有郡縣,都被晉軍所佔領。

兩晉風雲之,劍指吳都

當各路晉軍正在紛紛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候,那位伐吳的最高軍事長官,節制各路大軍的大都督賈充,給司馬炎上表,陳述了自己對戰爭的看法,他認為東吳不是一下子就能夠滅掉的,晉軍都是北方士兵,如果在江南長期作戰下去,弄不好就會由於水土不服,而導致疫病在軍中流行,那時,失敗就會在所難免,因此,賈充建議司馬炎見好就收,早點撤兵,等待以後時機成熟,再滅掉東吳。

結果,司馬炎認為,如今形勢一片大好,我軍銳氣正盛,軍中也沒有發現瘟疫流行,何不趁此時機,一鼓作氣將東吳滅掉,因此,沒有采納賈充的建議,同時,司馬炎下令前線各軍趁勝前進,爭取早日拿下建業(今江蘇南京),活捉孫皓。

兩晉風雲之,劍指吳都

公元280年三月上旬,王濬的水陸大軍,已經順著長江,進入到了揚州地界,此時的吳軍看到東吳滅亡在即,誰也不願意在給孫皓賣命了,有的投降了晉軍,有的棄城逃跑,因此,王濬的軍隊所到之處,幾乎沒有遇到過多少抵抗,就順利佔據了沿途各郡縣,最後,王濬率大軍直抵三山(今安徽蕪湖一帶)。

三山是東吳都城建業的最後一道屏障,打下三山就意味著,摘掉了通往建業的最後一道大門,因此,王濬命全軍水陸並進,猛攻三山,經過一場激戰,最終,三山被晉軍佔領,王濬攻取三山以後,命全軍稍加休整,然後,率軍繼續前行。

當吳主孫皓得到三山失守的消息以後,忙命遊擊將軍張象,率一萬揚州水師迎擊晉軍水師,結果,晉吳兩軍在接近牛渚(今安徽馬鞍山一帶)的江面上遭遇。

兩晉風雲之,劍指吳都

當長江之上,那一望無際的晉軍水師,特別是中央那二十餘艘,如同江上巨獸一般的巨大戰船,出現在東吳水師視線中的時候,吳軍都被這強大的陣容驚呆了,而且,都嚇得是心驚肉跳,兩腿發顫。

另外,他們心中都在暗想,當年赤壁大戰之時,曹孟德的水師也不過如此吧,相反,這時的東吳水師已經失去了當年的風采,更沒有大都督周瑜,那種曠世名將前來領軍破敵,同時,大家心裡都明白,靠這一萬多水軍和晉軍水師作戰,那簡直就是在找死。

因此,吳軍已無戰心,悲觀恐懼的情緒在軍中迅速蔓延,張象一看軍心動搖,不利於戰,忙率軍後撤,王濬一看機會來了,命前軍在後掩殺,隨即,吳軍水師的撤退演變成了潰敗,逃跑。

張象率殘兵敗將逃出去以後,發現已經摺損半數兵力,知道已無再戰之力,想回去覆命,又怕孫皓治他的罪,最後,把心一橫,率軍降了王濬。

兩晉風雲之,劍指吳都

當孫皓得知吳軍戰敗,張象投敵的消息以後,大罵張象不忠,正在孫皓大發脾氣的時候,內臣來報,徐陵督陶濬回來了,正在殿外等候,孫皓一愣,心中暗想,我不是派陶濬去協助他哥哥陶璜,平滅交州的郭馬之亂麼,他怎麼回來了,然後,命人宣陶濬來見,陶濬見到孫皓以後,通過了解,孫皓才明白事情的真相。

原來,早在晉軍沒有大舉南下,征伐東吳的時候,在交州(今廣東,廣西,海南,越南北部)有一個叫郭馬的將領,率部下發生了叛亂,叛軍迅速佔領了交州的很多郡縣,交州刺史陶璜派兵數次征討,皆被郭馬叛軍所擊敗,陶璜無奈,給孫皓上表,請求支援。

孫皓得到消息後,命陶璜之弟陶濬從長江水路西進至武昌,夏口,讓這兩地撥出來七千軍隊,歸陶濬調遣,然後,陶濬率這七千軍隊南下至交州,與其兄陶璜兩路夾擊郭馬叛軍,平定叛亂。

結果,陶濬還沒有到達武昌,晉軍各路大軍對東吳就展開了進攻,而胡奮,王戎兩路大軍更是陳兵於江北,時刻都在威脅著武昌,夏口兩處重鎮,陶濬怕這兩地兵力不足,因此,沒有前去武昌,夏口調兵平滅交州的叛亂,只在武昌以東的一座小城中靜觀其變,後來,夏口,武昌都被晉軍攻破,陶濬無奈,只有率隨從回到了建業。

兩晉風雲之,劍指吳都

當陶濬見到孫皓後,向孫皓請命,願率軍抵禦晉軍,孫皓大喜,從建業周邊各地區,拼湊了二萬軍隊,歸陶濬指揮,同時,加封陶濬為荊州牧,鎮南大將軍,命其即日領兵禦敵。

次日凌晨,陶濬來到了建業城外的大營,想要集合軍隊迎擊晉軍,結果,一到大營才發現,半數的吳軍在頭天夜裡都逃跑了,陶濬無奈,率剩餘的一萬多軍隊,向西而行,迎戰晉軍。

結局可想而知,陶濬的軍隊與晉軍經過一場激戰以後,幾乎全軍覆沒,陶濬也戰死沙場。

消息傳到建業,孫皓大驚,忙召來眾臣商議對策,左國史薛瑩,中書令胡衝認為,建業目前面對的敵軍共有三路,分別是與建業隔江對峙的司馬伷大軍,江北橫江一帶的王渾大軍,以及正向建業進軍的王濬水陸大軍,而這三路以王濬之軍威脅最大。

因此,他們建議孫皓假意投降,寫下三道降書,分別送到這三路大軍主帥的手中,那時,他們肯定會為了搶滅吳的首功,而互相牽制,互相掣肘,這樣就給了東吳以喘息時機,然後收攏各地的吳軍,保衛建業。

孫皓依計而行,命使者將降書分別送到司馬伷,王渾,王濬的軍中。

兩晉風雲之,劍指吳都

司馬伷接到降書以後,沒有表態,只是命軍隊繼續陳兵於建業對岸的江北。

當王渾接到孫皓的降書以後,可坐不住了,王渾心裡清楚,自己的大軍如果現在就渡江,一時半刻肯定過不去,而王濬不同,他不但有強大的水軍,同時,還有長江南岸的陸軍,和他一起向建業挺進,按速度來看,王濬肯定是第一個到達建業,到那時,滅吳的首功,非王濬莫屬。

同時,王渾想到,當初朝廷的命令,是讓王濬到達揚州以後,必須聽從他的節制,調遣,也就是說,他現在是王濬的頂頭上司,他給王濬下達命令,王濬不敢不聽。

想到這,王渾命人用船橫在長江上,擋住晉軍水師的東進道路,同時,給王濬下達命令,命王濬率兵原地待命,不要再往前走了,另外,王渾命令部下,馬上徵調船隻,運兵渡江,爭取在王濬之前趕到建業,奪取滅吳首功。

兩晉風雲之,劍指吳都

這時,王濬也接到了孫皓的降書,因此,王濬命全軍加快速度,爭取第一個趕到建業,獲得首功,王濬正率水陸大軍順江東下之時,前軍忽然來報,說前方有王渾的軍隊,堵住了通往建業的水路,同時,他們傳達王渾的軍令,命我軍原地待命,不準再向前行軍了。

王濬得到稟報,心裡清楚,王渾想利用手裡的權力,阻止我軍前進,然後,他好率兵渡江,進軍建業,這明顯就是在爭功,不過,按照朝廷的命令,我進入揚州,必須要聽從他王渾的節制,如果我不執行他的命令,繼續進兵,以後他在皇帝面前參奏我,說我不遵守朝廷旨意,不聽從他的調遣,那時候朝廷追究起來,就容易獲罪了,但是,我要是聽從王渾的命令,不繼續進兵,那麼,滅亡東吳,名流青史的曠世奇功,可就要落入王渾手中了。

王濬正在糾結,猶豫的時候,手下幕僚給他獻策,讓他以江上風大,船隻無法停泊為由,然後,命全軍快速東進,等到王渾反應過來,我們也已經走遠了,那時,王渾就無計可施了,另外,有了這個理由,以後在皇帝司馬炎面前也好解釋了。

兩晉風雲之,劍指吳都

王濬聽後大喜,馬上依計而行,同時,命士兵在船上對著王渾手下的軍兵大喊,江上的風太大,戰船根本無法停靠,暫時沒辦法遵從王渾將軍的將令,同時,前面的戰船加快速度,就像被狂風颳過,根本停不下來似的,全速向著前面攔截的船隻撞去。

王渾手下的士兵大驚失色,紛紛將船劃到江水兩側,為晉軍水師讓開了道路,沒過多久,王濬的軍隊順江向東遠去,消失在了長江的水平線上。

王渾得到消息以後,暴跳如雷,大罵王濬不遵朝廷旨意 ,違抗軍令,以後說什麼也要在皇帝面前告王濬一狀,不過,目前事已至此,王渾也無計可施,只能眼看著滅吳的首功被王濬得去。

然後,王渾很不甘心的,命令手下將要渡江的軍隊,暫時放棄渡江,原地待命,靜觀其變。

兩晉風雲之,劍指吳都

公元280年三月中旬,王濬率水陸大軍直抵石頭城,(今南京老城城西,清涼山一帶,清涼山在古代的時候被稱為石頭山,或叫石首山)。

由於石頭山(清涼山)山勢險峻,長江又從石頭山下流過,因此,當年東吳大帝孫權,將都城從武昌遷至建業的第二年,在石頭山上修建了石頭城,城內設有石頭倉,石頭庫,用以儲備軍糧,兵器,在城牆的高處築有烽火臺,可以隨時預報敵軍侵犯的消息,由此,石頭城成為了拱衛都城建業的軍事重地,另外,東吳在石頭城部署了大量的兵力,用以抵禦外敵,保衛建業。

當王濬到達石頭城以後,命令南岸的晉軍,從陸地上向石頭城發起猛攻,然後,自己親率晉軍水師,對護衛石頭城的東吳水師,發起了進攻。

激烈的戰鬥,從早上一直打到了中午,最後,東吳僅存的一支水師,終究沒有擋住敵軍的瘋狂進攻,在長江之上,被晉軍水師徹底殲滅。

然後,王濬命一部水軍棄舟登岸,協同岸上的晉軍進攻石頭城,傍晚時分,戰鬥結束,晉軍全殲石頭城內的守軍,佔據石頭城。

打下石頭城以後,王濬命令全軍秣馬厲兵,整裝待發,劍指吳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