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風雲之,天下歸晉

公元280年三月中旬,東吳都城建業的皇宮大殿內,吳主孫皓一臉頹廢地,坐在那把代表著至高皇權的寶座上,看著下面的文武大臣們,此時東吳的群臣都是滿面愁容,戰戰兢兢地站在大殿的兩側。

看到眾臣皆不言語,孫皓大怒,對下面喊道,你們都是朝中重臣,世受皇恩,吃著國家的俸祿,現在國家已經到了危難關頭,你等倒是給朕拿出個好對策啊。

當孫皓說完以後,眾臣都低下了頭,心裡都在暗想,都到這個時候了,東吳滅亡已成定局,還有什麼可說的,另外,如果提出來的建議,觸犯到孫皓的內心了,以孫皓殘暴的性格,後果可想而知,因此,眾臣都是以沉默的方式來對待孫皓。

兩晉風雲之,天下歸晉

正在這時,內侍慌慌張張的跑進殿中,跪倒在孫皓面前說道,陛下,大事不好了,晉軍已經打下石頭城,馬上就要殺到建業了。

當內侍說完以後,滿臉驚慌的孫皓一屁股坐在寶座上,猶如精神分裂一般,嘴裡在不斷的唸叨著,朕的江山完了,東吳社稷完了,此時殿下的群臣,更是毫無主意,陷入了驚慌失措之中,

此時,私署太常張夔對孫皓說道,陛下,現如今晉軍兵臨城下,我們手裡的幾千御林軍和城防軍,根本就守不住建業,其他各處的軍隊一時半會也調不過來,因此,建業城破以成定局,如果,讓晉軍攻進建業,一定會導致生靈塗炭,同時,陛下以及滿朝大臣也會命不保息,相反,陛下如果仿效西蜀的後主劉禪,舉吳地降晉,晉國一定不會虧待我們,這樣,不但保全了東吳皇室,以及百官的性命,財產,同時,也避免了生靈塗炭。

兩晉風雲之,天下歸晉

當張夔說完以後,其他大臣也都仗著膽子,紛紛勸諫孫皓降晉,結果,孫皓沉默良久以後,問道,如果我歸降晉國,晉國會向優待劉禪那樣優待我麼。

陛下放心,晉國會優待我們的,張夔給孫皓分析著說道,晉國為了籠絡吳人之心,同時,在天下人面前擺明他們的仁義,他們一定會施恩於陛下,這樣,就會讓天下之人,以及吳人感覺到晉國的仁政,從此一心向晉,這種政治方面的利益,相信司馬炎比誰都明白,另外,陛下已經失國,以後對晉國再無威脅,因此,司馬炎更不會難為陛下的,到那時,陛下雖然已經不再是君主了,但是,還可以繼續的享受榮華富貴。

孫皓一聽有理,同時,經過反覆的權衡利弊,以及心理鬥爭之後,孫皓下定決心降晉,然後,命張夔等人為使者,帶上玉璽以及其他那些代表著皇權的信物,來到石頭城面見王濬請降。

兩晉風雲之,天下歸晉

都督益州,梁州諸軍事的平東大將軍王濬一聽東吳信使來了,命人將張夔等人請入中軍大帳,張夔等人見到王濬以後,交上了玉璽等信物,代表孫皓請求投降,王濬大喜,讓張夔回去告訴孫皓,晉國願意接受東吳的投降,同時,定好次日在建業城外受降。

公元280年三月中下旬的某一天,建業城外,數萬晉軍列著整齊的方隊,等待城中的孫皓前來納降,不一會,建業城門大開,吳主孫皓以亡國之禮,駕著素車白馬,坦露肢體,縛住雙手,銜璧牽羊,帶著太子孫瑾,魯王孫虔等人(孫皓眾子孫),以及東吳的文武百官,來到了城外,向王濬所代表的晉國投降。

看到孫皓前來歸降,王濬走向前去,將孫皓扶起,同時,將孫皓身上的綁繩解開,請孫皓入帳,然後,在孫皓的陪同下,王濬率部進入了建業。

進入建業以後,孫皓按王濬的意思,下旨命東吳各郡的官員,守將,士兵,百姓,向晉國投降,旨意一下,東吳各地還沒有淪陷,以及還在抵抗的各郡,在當地官員,以及守將的帶領下紛紛降晉。

兩晉風雲之,天下歸晉

交州在東吳的最南端,這時的交州境內,以郭馬為首的叛軍正在攻城掠地,交州刺史陶璜屢次派兵征剿,都是以失敗告終,同時,晉國徵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的杜預,率兵已經抵達交州北部一帶,隨時都會進犯交州地界。

此時的交州刺史陶璜,可謂是壓力重重,而陶璜正在無計可施的時候,吳主孫皓命陶璜降晉的聖旨,也發到了陶璜的軍中,陶璜接到旨意以後,心裡清楚,東吳已經徹底滅亡了,如今別無他法,只能遵照孫皓的旨意向晉軍投降,因此,陶璜派使者拿著自己的印綬,前去交州北部的晉軍大營請降。

兩晉風雲之,天下歸晉

都督荊州諸軍事的徵南大將軍杜預,得知陶璜投降的消息以後,心中大喜,忙率軍進入交州境內,最後到達陶璜的駐地交趾郡(今越南北部紅河流域一帶,包括越南首都河內),與陶璜會晤。

雙方通過會晤,杜預與陶璜增進了彼此之間的瞭解和共識,首先,杜預對陶璜這些年在交州的治理,加以了肯定和讚賞,當他們談到交州境內的郭馬叛亂時,杜預馬上派大軍,協助陶璜的軍隊(前東吳軍隊)共同剿滅叛軍。

經過幾場激戰,郭馬叛軍敗北,郭馬率殘部坐船渡海逃到海南(今海南島),隨後,晉軍也殺到海南,將郭馬斬殺,其餘叛軍或戰死,或投降,交州的郭馬叛亂至此平滅。

交州是東吳轄區的三州(揚州,荊州,交州)之一,東吳滅亡以後,司馬炎將交州一分為二,原交州的西部地區(今廣西,越南北部)還為交州,將交州的東部地區(今廣東全境,福建南部,江西南部)重新設置為廣州,由於陶璜在交州深得民心,因此,司馬炎命陶璜繼續擔任交州刺史一職,鎮守交州。

兩晉風雲之,天下歸晉

建平郡是東吳最西部的戰略防禦地帶,晉軍的益州水師,出川以後沿長江東下,攻打的頭一個城池就是建平,結果,吳軍在東吳建平太守吾彥的率領下,屢次擊敗晉軍水師,後來,王濬無奈,只有留下一部晉軍繼續圍困建平,然後,率主力繼續沿江東下。

孫皓歸晉以後,下發聖旨至建平,命吾彥降晉,吾彥接到聖旨以後,遵照孫皓的旨意,率建平守軍向城外的晉軍投降,司馬炎看到吾彥很有才能,任命其為散騎常侍,金城太守,後來,又命其為南中督都,統領南中(今雲南,四川南部,貴州西南),交州刺史陶璜死後,吾彥接替陶璜的職位,成為了交州刺史。

兩晉風雲之,天下歸晉

當晉軍完全掌管了東吳之地以後,王濬遵照司馬炎的旨意,命孫皓攜帶東吳皇室,以及東吳文武百官遷至洛陽。

那位曾經與東吳丞相張悌,率軍渡長江迎擊晉軍,最後戰敗逃回的右將軍諸葛靚,也隨孫皓一起遷往洛陽,到了洛陽以後,司馬炎任命諸葛靚為侍中,結果,遭到諸葛靚的拒絕。

原來,諸葛靚的父親諸葛誕曾經是曹魏的徵東大將軍,後來諸葛誕為了護衛曹氏政權,在淮南壽春起兵反對司馬氏,結果,被司馬昭率兵所敗,諸葛誕也被斬殺,其子諸葛靚逃到了東吳,成為了東吳的將軍,因此,諸葛靚和司馬氏有著不共戴天之仇,而諸葛靚痛下心來,絕不為晉國之臣,後來,諸葛靚回到故里,終身不面向洛陽方向而坐,以此來表明,不以晉帝為君主的心志。

陸抗之子陸機,陸雲都成為了晉國的官員,同時,也是西晉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歷史上將他二人並稱為“二陸”。另外,司馬炎對東吳的百官,也各有賞賜,按才錄用。

兩晉風雲之,天下歸晉

孫皓到了洛陽皇宮,覲見晉帝司馬炎,司馬炎請孫皓落座以後,對著孫皓說道,朕設此坐已待卿久矣(我早就想抓住你了),孫皓聽完,揚起頭說道,臣在南方,亦設此座以待陛下(我在建業當皇帝的時候,也想滅了你),司馬炎聽後大笑。

賈充在旁邊一看來氣了,想要羞辱孫皓,然後,對著孫皓說道,聞君在南方,每鑿人眼目,剝人面皮,此何等邢耶(聽說你太殘忍,什麼害人的手段你都能想出來),聽到賈充發問,孫皓蔑視著賈充說道,人臣弒君及奸佞不忠者,則加此邢耳(你賈充本是魏臣,可是你曾經弒殺君上曹髦,像你這樣的奸臣就得用這種刑法收拾你),賈充聽後,默然甚愧(羞愧的無地自容,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後來,司馬炎封孫皓為歸命侯,命其在洛陽居住,並賜於他良田,豪宅供其享受。

兩晉風雲之,天下歸晉

當孫皓走出大殿之時,看到了曾經的東吳宗室孫秀(孫權弟孫匡之孫),而此時,孫秀也滿臉怒容的看著孫皓。

原來,當初孫秀是東吳的前將軍,夏口督,由於孫秀在外領兵,因此,遭到孫皓的猜疑,然後,孫皓以遊獵為名,率軍去夏口,想要將孫秀斬殺,結果,此事被孫秀知曉,孫秀連夜帶著親兵以及家眷逃到江北,投奔了晉國,司馬炎封孫秀為會稽公,驃騎將軍之職。

當孫皓看到孫秀以後,不由得慚愧的低下了頭,然後,快步的與孫秀擦肩而過,消失在了遠方。

看著孫皓遠去的背影,孫秀長嘆一聲,面向南方哭著說道,“昔日討逆弱冠以一校尉創業,今後主舉江南而棄之,宗廟山陵,於此為墟,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當年孫策以一位普通將軍的身份,帶著其父孫堅給他留下的幾位老將,以及很少的兵力,創下了東吳的基業,後來在其弟孫權手中發揚光大,建立了東吳政權,可是,到了孫皓這一代,大好的江山竟然淪落到了亡國的地步,祖宗的陵寢,以後就要成為廢墟了)。

當司馬炎知道此事以後,不由得大加讚歎孫秀,司馬炎對手下大臣說道,孫秀當年被孫皓所逼,迫於無奈投奔晉國,孫秀雖然看似背叛東吳,其實不然,確切來說,孫秀只是背叛孫皓,但是,孫秀從內心中還是希望,他曾經的國家(東吳)能夠延續下去。因此,司馬炎下旨,賞賜孫秀很多的財物,以感念他的忠義。

兩晉風雲之,天下歸晉

至此,東吳徹底滅亡,東吳的基業由孫策,孫伯符創建,在孫權,孫仲謀手中發揚光大,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建立東吳政權,歷經東吳大帝孫權,東吳少帝孫亮,東吳景帝孫休,歸命侯孫皓四代帝王,同時,出現了很多為東吳江山赴湯蹈火,披肝瀝膽的賢臣,名將,以及更多膾炙人口的歷史傳說,公元280年,歷經五十二年的東吳政權,被晉國所滅,從此以後,東吳的江山以及東吳曾經所有的輝煌,都隨著歷史長河一去不復返。

東吳滅亡以後,司馬炎下旨,封賞滅吳有功的將士,封杜預為當陽縣侯,繼續都督荊州諸軍事,又封王濬為襄陽縣侯,輔國大將軍,又封王渾為京陵公,徵東大將軍,另外,胡奮,王戎,司馬伷等有功將士都得到了封賞。

兩晉風雲之,天下歸晉

當初,王渾命王濬停下戰船,原地待命,但是,王濬沒有聽從王渾的將令,以江上風大,戰船無法停靠為由,命戰船繼續前行,最後,攻下了石頭城,奪去了滅吳的首功,因此,王渾懷恨在心,給司馬炎上書,彈劾王濬,同時,列舉了王濬不遵聖旨,違抗將令等很多罪狀,司馬炎看完以後,只是批評了王濬,讓其以後要以將令為主,然後,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了,王渾一看告不倒王濬,也就只能作罷,不在追究下去了。

當東吳徹底歸併晉國以後,司馬炎對吳地以及吳人(前東吳百姓)的治理,採取了寬鬆政策,對那些士族,豪門,仍然保留他們的地位,財富,同時,出臺了很多對普通百姓有利的政策,數年後,在司馬炎的治理下,吳地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因此,吳人一心向晉,對晉國的擁護甚至超過了其他地方,這也為以後司馬睿到江南建國(東晉)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兩晉風雲之,天下歸晉

東漢末年,由於漢廷腐敗,對百姓肆意的盤剝,百姓在不堪重負之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軍大起義,後來,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是,另外一種勢力,在剿滅義軍的過程中趁勢而起,那就是軍閥勢力。

平滅黃巾起義以後,漢廷正處在新舊交替時期,此時,漢廷皇帝年弱,朝局不穩,因此,導致了宦官與外戚的權力之爭,這時,有一方軍閥勢力藉此時機,趁勢而起,掌控了朝政,從而引起更多的軍閥為了利益,加入到了戰爭之中。

後來,皇帝被一個軍閥接走了,那個軍閥以皇帝名義號令天下,而天下各路軍閥也都割據一方,互相兼併,因此,中華大地陷入了群雄逐鹿的混亂局面。

後來,三個強大的軍閥消滅了其他軍閥,建立起各自的政權,然後,他們或為了統一天下,或為了擴大疆域,或者為了自保,而展開了國與國之間的連綿戰爭。

直到後來,另外一股勢力經過多年的韜光養晦,終於掌握了政權,那就是士族勢力,然後,這個士族勢力取代了其中一個國家,又分別兼併了另外兩個國家,實現了統一。

從公元184年的黃巾軍起義,到公元280年晉國統一天下,期間經歷了接近百年時間,而這百年的時間,更是天下紛亂,刀兵四起,金戈鐵馬的亂世時期。

兩晉風雲之,天下歸晉

公元280年,在晉武帝司馬炎的帶領下,終於結束了這個亂世,讓天下重新歸於一統,讓百姓重新過上了沒有刀兵之苦的安定生活。

司馬氏的政權,在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三人的不斷努力下,打下了堅定的基礎,司馬炎在這個基礎上,又將司馬氏的政權推向了最高峰,建了的大晉王朝,同時,統一了天下。

至此,在司馬炎的帶領下,天下統一的晉王朝走向了他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