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品讀-第27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漢紀四十一-四十二(公元106年-公元124年)

這十幾年,東漢的最高統治者實際上是鄧太后,還記得前文提到過的“出道即是巔峰的鄧禹”嗎?鄧太后便是他的後人。

十幾年間,漢朝的國運不太好。內部:旱災水災沒停過,連京都洛陽附近都發生饑荒。外部:任尚很快斷送了西域,夷族、羌族、南匈奴接連叛亂,北匈奴、鮮卑、高句麗頻繁入侵。可謂是內憂外患,想必鄧太后當時是傷透了腦筋。

主要事件

  1. 西域各國反叛,漢廷再次撤銷西域都護府。
  2. 周章謀劃宮廷政變,事情敗露自殺。
  3. 羌族由於受到欺凌,再度反叛。
  4. 南匈奴反叛。
  5. 任尚、鄧遵連續收買羌奸刺殺羌族首領零昌、狼莫,綿延十餘年的羌族叛亂逐漸平息。
  6. 鮮卑與高句麗頻繁襲擾邊境。
  7. 鄧太后去世,鄧氏家族隨即遭遇清算。
  8. 班勇任西域長史,出塞徵調龜茲等國軍隊,趕走北匈奴駐軍。

主要人物:鄧太后、張禹、鄧騭、鄧遵、任尚、蔡倫(造紙的那位)、龐參、楊震、虞詡、漢安帝、楊震、黃憲、班勇

雖說這十幾年沒消停過,但還是有幾個亮點的。班超的兒子班勇領兵出塞,虎父無犬子,加上他老爹遺留下的影響力與人脈,借兵趕走了屯駐於西域的北匈奴軍隊。虞詡的出現,這人如果生在亂世,必定是天空中閃耀的一顆星。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八個字出現在很多小說與影視劇中。出處在哪?出自這一篇的主演之一楊震。此人在東漢有關西孔子的美譽,五十歲以前致力於傳道授業解惑,從不接受官府的徵召。過了知天命之年,被大將軍鄧騭徵召進入幕府(看來之前不是不接受徵召,而是徵召人級別太低,瞧不上)。

楊震在被派往東萊郡任太守的途中,上演了這麼一幕:


途經昌邑,他先前所舉薦的荊州茂才王密正擔任昌邑縣令。夜裡,王密揣著十斤金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故人瞭解你,你卻不瞭解故人,這是為什麼?”王密說:“黑夜之中,沒有人知道。”楊震說:“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說沒有人知道!”於是王密慚愧地出門走了。


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此人並不是沽名釣譽,他今後的所作所為也印證了確實是一位耿直漢子。

漢安帝的奶媽王聖以及她女兒伯榮,仗著把安帝奶大的功勞飛揚跋扈,她身邊圍繞的利益集團甚至假傳聖旨。這一份膽量,世隱、文姬、扁鵲、玉環等一線奶媽估計也是自嘆弗如。楊震便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書安帝,猛烈抨擊奶媽以及她身邊的利益集團。最終被構陷,漢安帝下令把楊震遣送回原籍。被遣送的途中,於洛陽城西的夕陽亭,他發表了這麼一番講話:


“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誅,惡嬖女傾亂而不能禁,何面目復見日月!身死之日,以雜木為棺,布單被,裁足蓋形,勿歸冢次,勿設祭祀!”


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說完便喝毒酒而亡。中國古代士人這一種嫉惡如仇、寧折不彎的精神,綿延至今。

涼州的去留

虞詡出場了。在羌族反叛的過程中,涼州與中原的聯絡時斷時續,大將軍鄧騭主張放棄涼州。

我們先看一下涼州在哪裡?涼州的範圍大致涵蓋如今的甘肅全境,以及寧夏、青海、內蒙、新疆的部分區域,如下圖黃色區域。治所在如今的甘肅省武威市,鄧騭主張放棄的應該為武威以西部分,包含酒泉、張掖,也是漢武帝花了很大精力才開拓的疆土。東漢開國,竇融便因帶著涼州投靠劉秀而受到極高的禮遇。

資治通鑑品讀-第27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虞詡出場了,他提出了三點認為涼州不可放棄,由於文字寫得太精彩,還是貼出原文吧。

不可者三:先帝開拓土宇,劬勞後定,而今憚小費,舉而棄之,此不可一也。涼州既棄,即以三輔為塞,則園陵單外,此不可二也。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烈士武臣,多出涼州,土風壯猛,便習兵事。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據三輔為心腹之害者,以涼州在後故也。涼州士民所以推鋒執銳,蒙矢石於行陳,父死於前,子戰於後,無反顧之心者,為臣屬於漢故也。今推而捐之,割而棄之,民庶安土重遷,必引領而怨曰:‘中國棄我於夷狄!’雖赴義從善之人,不能無恨。如卒然起謀,因天下之飢敝,乘海內之虛弱,豪雄相聚,量材立帥,驅氐、羌以為前鋒,席捲而東,雖賁、育為卒,太公為將,猶恐不足當御;如此,則函谷以西,園陵舊京非復漢有,此不可三也。


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此言一出,得到眾人的贊同,涼州便留在了中華版圖之內。戰略大計上,此人眼光卓絕,厲害。

虞詡平叛

鄧騭由於放棄涼州的主張被虞詡一席話給否了,很沒面子,算計著給虞詡點顏色看看,便把他派往了鬧叛匪的朝歌縣。就在大家為虞詡打抱不平時,他說:


“事不避難,臣之職也。不遇根錯節,無以別利器,此乃吾立功之秋也!”


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危險之處也有機遇,到了朝歌之後,他做了如下分析:


朝歌位於古代韓國與魏國的交界處,背靠太行山,面臨黃河,離敖倉不過百里,而青州、冀州逃亡的難民數以萬計,但叛匪卻不懂得打開敖倉,用糧食招攬民眾,搶劫武庫中的兵器,據守成皋,斬斷天下的右臂,這說明對他們不值得憂慮。如今他們的勢力正在高漲,我們難於以強力取勝,兵不厭詐,只能智取。


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接下來虞詡只用了兩招便平定了叛匪。

第一、招募了犯有各種罪責的人。殺人搶劫的為第一等;打架偷盜的為第二等;遊手好閒收保護費的屬於第三等。把這三等人的罪行通通赦免了,讓他們加入叛匪並引誘叛匪到官軍埋伏的地方搶劫,之後便一網打盡。

第二、花錢收買貧民給叛匪縫製衣物,縫製時使用綵線。叛匪潛進城時,捕快通過綵線識別叛匪,然後一舉拿下。

以上種種,叛匪並不知道原因,還以為有神靈幫助,很快便四散而逃。看上去,虞詡的實操也不錯,但叛匪畢竟不是硬茬,他的成色到底如何?

虞詡平羌

虞詡曾向鎮守三輔地區的任尚進言:

依據兵法,弱的不去進攻強的,走的不去追趕飛的,這是自然之勢。如今羌兵全都騎馬,每天可行數百里,來時像急風驟雨,去時像離弦飛箭,而我軍用步兵追趕,是勢必追不上的。所以,儘管集結兵力二十餘萬,曠日持久,卻沒有戰功。我為閣下打算,不如讓各郡郡兵復員,命他們每人出數千錢,二十人合買一匹馬,這樣便可用一萬騎兵去驅逐數千敵寇,尾追截擊,羌人自然走投無路。


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這一策,既解決了沒有騎兵打不到羌人的苦惱,又給二十萬兵士找到了一條免除兵役回家的路,可謂雙贏,很厲害。

鄧太后看到了虞詡的軍事才能,於是任命他為武都太守(直面羌軍的一個城市),我們來看看他的表現。


虞詡乘羌軍兵力分散的機會,日夜前進,兼程行進了一百餘里。他讓官兵每人各作兩個灶,以後每日增加一倍。於是羌軍不敢逼近。有人問虞詡:“以前孫臏使用過減灶的計策,而您卻增加灶的數量;兵法說每日行軍不超過三十里,以保持體力,防備不測,而您如今卻每天行軍將近二百里,這是什麼道理?”虞詡說:“敵軍兵多,我軍兵少,走慢了容易被追上,走快了對方便不能測知我軍的底細。敵軍見我軍的灶數日益增多,必定以為郡兵已來接應。我軍人數既多,行動又快,敵軍必然不敢追趕。孫臏有意向敵人示弱,我現在有意向敵人示強,這是由於形勢不同的緣故。”


虞詡到達郡府以後,兵員不足三千,而羌軍有一萬餘人,圍攻赤亭達數十日。虞詡便向部隊下令,不許使用強弩,只許暗中使用小弩。羌人誤認為漢軍弓弩力量微弱,射不到自己,便集中兵力猛烈進攻。於是虞詡命令每二十隻強弩集中射一個敵人,射無不中。羌軍大為震恐,紛紛退下。虞詡乘勝出城奮戰,殺傷眾多敵人。

次日,他集合全部兵眾,命令他們先從東門出城,再從北門入城,然後改換服裝,往復循環多次。羌人不知城中有多少漢軍,於是更加驚恐不安。虞詡估計羌軍將要撤走,便秘密派遣五百餘人在河道淺水處設下埋伏,守住羌軍的逃路。羌軍果然大舉奔逃,漢軍乘機突襲,大敗羌軍,殺敵擒虜數量極多,羌軍從此潰敗離散。


中華書局《資治通鑑》文白對照版


武都在他的治下,戶口從一萬三千增加到四萬戶,米價從一千錢一石降到了八十錢,國士無雙!常常在想,如果此人生於三國亂世之中,會有怎樣的一番作為。

相信很多人讀此篇前,並沒聽說過虞詡;即使此篇寫了這麼多關於他的事兒,也弄不清他在歷史上的地位。北宋年間,有人寫了本《十七史百將傳》,從西周開始直到五代十國兩千多年的時間裡挑出了100個將領,虞詡便名列在冊(三國時的趙雲、馬超、黃忠並沒有出現在名單中)。


五月天山雪 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 春色未曾看

曉戰隨金鼓 宵眠抱玉鞍

願將腰下劍 直為斬樓蘭


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