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祖先為什麼要離開樹上來到陸地上生活呢?

偉大的時代


(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的變化)

人類的祖先曾經生活在樹上,這是考古學、生物學、人類學、解剖學、遺傳學等等,總之,是多門科學證明了的。

稍微認真地瞭解一下這些學科的知識,便不難知道這件事不假。

那麼,這些“祖先”,為什麼不繼續住在樹上,非要下地呢?有人說,陸地上的食物更多。

也對。但當時的這些“祖先”,並不是“貪圖享受”才見異思遷的,而是被“生活所迫”,不下地,整個種群都可能不復存在了。

從樹上下到陸地,是形勢所迫,萬般無奈,這就叫“自然選擇”。

現在的人類,叫“智人”,屬於動物界的“人科”。

(鬱悶的黑猩猩)

“人科”作為一個動物種系,與其他動物截然分離,發生在大約500萬-800萬年前。

在距今約800萬-1600萬年前,非洲是熱帶雨林氣候。整個非洲,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森林的樹上,居住著很多猿類動物,它們吃住都在樹上。

後來,氣候逐漸變化,熱帶雨林也迅速退縮,在距今800萬年的時候,非洲進入了稀樹大草原階段。

森林面積大大縮減,首先是樹上的食物,遠遠不足以滿足原來所有的古猿類種群了。

這個時候,一大批古猿,只能下到陸地尋找食物,但為了躲避兇猛的大型食肉動物的襲擊,夜晚仍然回到樹上居住。

下到陸地的古猿,逐漸學會了直立行走,被稱為“南方古猿”。

仍然吃住在樹上的古猿,就是現在黑猩猩的祖先。

(南方古猿模擬圖)

“南方古猿”,是“人科”的最早成員。而黑猩猩,就仍然屬於猿了——這是“人科”與古猿的分界點。

“人科”產生之後,又經歷了數百萬年。這一期間,一方面,氣候在繼續變化,“南方古猿”也在分化——主要是分化成了兩大支,一支,身體比較粗壯;另一隻,身體比較纖細瘦長。

大約在距今250萬年的時候,冰期從北半球襲來,氣候越來越乾燥,稀樹大草原進一步演變,非洲大部分地區,便成了灌木大草原。

這個時候,黑猩猩們,繼續隨著萎縮的森林退居到遠方。

很可能,纖細瘦長的南方古猿爭鬥不過身體粗壯的南方古猿,只能更多時間呆在陸地,逐漸地完全不回到樹上了。

而身體粗壯的南方古猿,雖然獨佔了晚上睡覺的樹林,但隨著樹林面積越來越小,又沒有像纖瘦南方古猿那種被迫學會的在陸地生存的本領,在距今100萬年前,逐漸消亡了。

從500萬-800萬年前,“人科”動物的產生,到200萬年前“人屬”動物的形成,這期間到底經歷了無數代怎樣殘酷的挫折磨礪,現在的人們很難知道了。可以肯定的是,絕大多數的“南方古猿”們,都在與環境的搏鬥中“獻身”了,只有極少數走到了最後。

(尼安德特人復原圖)

但是,這也帶來了“昇華”——“人屬”產生了,而且,“人屬”中的一支,走得到了現在,這就是被稱為“人類”的“智人”。而“智人”的堂表兄弟姐妹——尼安德特人、梭羅人、丹尼索瓦人、魯道夫人、匠人等等,他們全屬於“人屬”,也都消亡了。

“現實”就是這麼殘酷,這就是“自然選擇”——在殘酷的生存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選擇”。

以色列牛人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第一章的第一句話即說——“人類:一種也沒什麼特別的動物”。

真的是,人類,不是懷揣著上帝賦予的崇高使命降生的。當然,更不是和地球的生命一樣有近40億年那麼長。也不是更聰明的外星人派來的。

人類,是在生物界、動物界的發展中,通過“自然選擇”偶然誕生的。

這不是說,“人類”沒有經過自己的“努力”。從樹上下到陸地,這就是巨大的努力——只是這種努力純屬迫不得已。

黑猩猩們沒“努力”,但是,當它們訕笑南方古猿下地學會了直立行走“樣子真醜”的同時,也就決定了它們儘管經歷了千萬年之久,現在最好的待遇,是坐在動物園的假樹枝上,讓譏笑過的後代們指指點點地觀賞。

後來,粗壯體的南方古猿也曾佔過上風——晚間睡在樹上,安全的多,當其眼見樹下的瘦長型南方古猿被猛獸獵殺時,不知道有沒有幸災樂禍的念頭。可是,纖瘦的南方古猿在殘酷環境下,反而愈加堅強,而且學到了更多求生本領。當沒有足夠的樹木作為粗壯型南方古猿棲身的時候,它們反而極大地不能適應適應環境最終滅亡了。

(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復原圖)

再後來,尼安德特人也是身高體壯,腦容量甚至超過智人,最後,他們也被智人取代了。

理想很豐滿,可現實太骨感。走到現在的智人,真要很好珍惜這不容易形成的局面了。


一老沈一


生物都是朝著適應環境的方向進化,人類的演化歷程也是一樣的,在數百萬年前人類曾在樹上生活了千萬年,大約在250萬年前,地球進入第四紀冰川,全球氣候變冷,非洲的大批森林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草原,於是人類祖先開始適應草原生活,並學會了直立行走。

人類祖先

人類最早可以追溯到300萬年前的猿人,比如號稱“人類之母”的露西少女古人類化石,就生活在距今320萬年以前的非洲,露西少女的骨架已經有直立行走的特徵。



更早之前的人類祖先只能稱作“古猿”,確切地說古猿已經不是人了,更早些的古猿,生活在原始森林當中,那時候非洲大部分地區都是森林,人類的祖先就生活在這裡,古猿的形態就類似現在的大猩猩,他們利用強有力的四肢在樹上活動,躲避大型食肉動物的攻擊。比如有一類古猿稱作“森林古猿”,生活在距今2000萬~500萬年前。

第四紀冰期

然而在距今200萬~300萬年前,地球進入第四紀冰期,兩極寒冷的冷空氣向低緯度擴散,使得全球氣候變冷,高緯度地區被冰雪覆蓋,低緯度地區溫度驟降,這一過程持續了200多萬年,直到2萬年前才結束,人類演化出高等智慧也主要是這一時段。



首先,全球氣候變冷,導致全球森林大面積萎縮,大型樹木接連死亡甚至滅絕,非洲的森林逐漸演化為草原和沙漠,當時生活在非洲森林中的人類祖先失去了森林的庇護,開始適應草原生活。

與森林生活不同的是,草原中食肉動物的危險性更大,人類祖先在草原中為了及時發現危險,開始用後肢的力量站立起來,最終逐漸學會了直立行走,這是人類進化的一個里程碑,因為直立行走大大解放了雙手,而雙手的創造力是無限的。

所以說第四紀冰期徹底改變了人類,人類也逐漸向全世界遷移,其中現代人類的共同祖先智人,在十萬年前戰勝了尼安德特人,最終成為勝利者,也有研究表明,現代人也存在部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說成智人同化了尼安德特人更合適。

其他可能

關於人類的演化還有很多謎團未解開,第四紀冰川讓人類走出森林是比較普遍的說法,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解釋,比如科學家在海底發現了260萬年前,一顆超新星拋灑出來的同位素鐵-60,於是誕生了另外一個說法。



說這顆超新星由於距離地球足夠近,超新星爆發產生的大量高能粒子撞擊地球大氣層,引發電離層的頻繁放電,誘發大規模的閃電,從而引發長時間的森林大火,使得非洲森林逐漸變為草原。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艾伯史密斯


看看如今的猴子、猩猩,蹲在樹上吃樹葉果子,日子不要太幸福。可人類卻捨棄這樣的生活,來到地面上尋找新的生存環境和食物,原因在於人類最初是生存競爭的失敗者。

首先應該說的是,如今所說的人類只是指已經進入晚期石器時代、起源於非洲的現代人類種群,早期的演化歷程中的各種物種只能說和人類直接或者間接的親緣關係,早期的猿人、直立人都有相應的稱呼,從生理結構等方面看它們都不是人類。不過如今的科研至少已經證實人類是由非人類的祖先演化而來,物種繁衍的過程中會遇到數量增加的問題,帶來的是食物、棲息地的不足,於是它們就需要展開激烈的生存競爭,就像現在猴子群體一樣,猴群中會有一個類似於猴王的強大存在,是通過鬥爭出現的,它可以決定群體中個體的數量,會選擇性地將一些個體驅除,以便更好地保存種群的生存和繁衍。

這也是進化論強調的事情。進化的基礎在於種群,只有種群中那麼多數量的個體才能產生更多的突變,其中一部分可以隨著繁衍遺傳,進而改變種群的適應性,在外部環境的壓力下,生物種群的基因被選擇,不適宜環境的逐漸消失,剩下的就是適應環境的個體,在環境中再次發生類似的生存選擇。這也是有些物種體型很大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它們的食物非常豐盛,可以支撐較為龐大的群體,而動植物都有被捕食的風險,於是有些物種的體型越來越大。藍鯨、大象都是這樣的情況,原本數量都比較大,而且食物很充足,保證了群體的數量,只是如今在人類活動的影響下數量逐漸降低。

早期的人科人屬的動物進化也是這樣的歷程,古猿脫離了原本食物充足的樹上的生活方式,來到了地面之上,最大的因素可能就是因為人類始祖是生存競爭的失敗者,由於種群數量的增加,在種群內的生存競爭推動下不得不來到地面生存。而大約400萬年前,古猿已經比較適應地面的生活,出現了阿法地猿等已經可以直立行走的古猿,大約300萬年前,下肢構造更適宜直立的露西少女出現。但是當時的古猿的個頭都比較小,直立起來也就一米多一點,露西少女的骨骼斷裂情況更是表明它很可能是在向高處爬的過程中失足墜下而死亡,可能是為了躲避天敵等因素。早期的古猿或者直立人生存並不順利,一度在滅絕邊緣,它們個子小、肌肉弱,且尚未掌握火的應用和石器的製造。

生存競爭的失敗使得人類祖先不得不來到地面上生存,相應地面臨的生存選擇壓力更大,環境持續地對古猿進行選擇導致古猿適應性的改變,它們逐漸地拿起樹枝石塊作為武器,探索未知的領域,尋找新的食物和可以製作武器的材料,某個時段基因的突變導致腦容量迅速增加,人類祖先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製造了更為鋒利的打製石器,掌握了火焰的應用,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手足逐漸完全分工,完全適應了直立的行走方式,手被解放越來越靈活,可以製造更多種類的工具。在腦進化的基礎上,人類祖先對自然的思考促進了大腦的發育,武器使用使生產力增加食物充足,又給了腦演化的物質基礎

而其餘的靈長類種群,舊世界的猴子因為腦皮層發育不足,沒有高智商,像狐猴、狒狒等依然蹲在樹上或者地上,搞口吃的都很難;新世界猴子和猩猩大腦演化出皮層,但是由於早期是生存競爭的成功者,蹲坐在樹上樹下食物充足,不需要四處遷徙尋找新的生活領地,因此面對的環境壓力比較小,如今美洲都還缺乏靈長類動物的化石,而人類的足跡卻遍佈亞歐,不得不說是生存競爭教給人類要適應環境、從環境中學習,最終從千萬種物種中脫穎而出。

總之,人類演化至今和早期靈長類動物的數量有關,數量太多常導致種群內部的鬥爭,往往是鬥爭失敗的被趕出種群,在其他的地方繼續演化。而地理隔離導致原本的生物種群缺乏生殖交流,而基因突變隨時發生,地理隔離的結果是生物都相對獨立地演化,總有一日生殖隔離大到無法再進行時生殖交流,新物種得以產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