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高顺与活张辽,透露出曹操选才用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唯才是举”是曹操选拔人才的一大特点,这放在现在社会大概不会引起大的波澜,但是放在东汉末年,三国初期那个时代,可谓惊世骇俗。

当时的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察举制,而察举制选拔人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衡量:一个就是才能,另外一个就是品德。

察举制开始执行的时候确实提拔了一大批真正的具有才干的人才,发挥了人尽其才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东汉末期的时候,人才选拔已经偏离正常轨道,更多的是偏向于品德,而品德又无法衡量,于是就和门第挂钩。

门第好的人品德就高,相反许多有才干的人由于出身门第不高,从而无法得到重用,这一弊病严重影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引起了许多的反对。

出身宦阉家庭的曹操深知这个措施的弊病,因此在群雄割据,争夺人才的过程中,曹操就首唱唯才是举的方式。

死高顺与活张辽,透露出曹操选才用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所谓唯才是举就是考察人才标准以其才干为主,其他的方面为辅,后来发展到只要具备一定的才干,其他方面就被忽略。

为了以进一步和其他诸侯争夺人才,曹操甚至不断放低标准,只要能够为其出谋划策,平定天下者均可以进入他的幕府,得到他的提拔任用。

捡到篮子里面就是菜,这是对于曹操选拔人才的第一印象。从起事起,曹操就开始招降纳叛,聚集人才,比如叛逃袁绍的许攸,临阵投敌的张郃、高览等等,其麾下除了其宗族曹家和夏侯家外,很多其他人才都是从敌方挖掘过来的并为其所用。

曹操看中对方的才干,并不嫌弃对方的品德,比如贪财好利的许攸,为人尖刻的程昱,还有贪婪成性的郭嘉,以至于曹操选拔人才的标准一直为其他人诟病,然而曹操矢志不移,坚持按照他的方式来招纳人才,从而为平定吕布,消灭袁绍,击败乌桓乃至平定北方打下了基础。

那么按照曹操整个标准,他真的是仅仅是唯才是举吗?其实不然,在平定悍将吕布后对待其属下就可以管中窥豹,看出端倪。

吕布属下猛将比较多,但是比较出名的首推陷阵营首领高顺,其次就是并州人张辽。这两人在吕布麾下效力,为吕布的骁勇善战增色不少。

在白门楼下,英勇的吕布即使苦苦哀求,曹操依然将其缢杀,然而对于其手下也是加以甄别,选材录用,最大化的扩大战果。

死高顺与活张辽,透露出曹操选才用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在对待其麾下人才运用上,比较明显的就是对于高顺和张辽俩人的运用上,完全是云泥之别。曹操采取一杀一留的方式甄选人才:杀掉高顺,留下张辽。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高顺相对于张辽来说更加勇猛,出彩,反而将其杀掉呢?其实在这里就蕴含着曹操对于人才选拔的一个隐含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无条件的忠诚。

不可感化的高顺。

高顺这人在徐州的时候,就统领着吕布麾下最为精锐的“陷阵营”。陷阵营在高顺的统领下战果辉煌,屡立战功,击败过夏侯惇,也击败过刘备,高顺功不可没。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顺为人清白有威严,少言辞。

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高顺为人不拘言笑,样子看起来也很非常威严,最为重要的是他这个人非常清白。在历史记载中,很少用清白这个词来描述一个人,高顺应该是第一个,当然那种自我标榜的方式除外。

清白有多种含义,主要表现在品行端正,没有污点,而且廉洁自律。从道德秉性来看,高顺完全几乎完人: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不贪财不好色,为人也不狡猾奸诈,甚至也不揽权,这就是高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甚至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这人就是高顺。

有些人一辈子就是为了名或者利,特别是在那个战乱频繁,视人命如草芥的三国时代,哪有这样如同圣人般的人物呢?然而凡事却又一个例外,这人就是高顺。

在吕布这个团队里面,吕布不但贪财,好利,更是好色,其麾下的亲兵将领如魏续、宋宪、侯成等人无不是贪财好利之徒,为了活命不惜出卖吕布,而高顺就如同一朵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死高顺与活张辽,透露出曹操选才用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首先,高顺秉性耿直。

在吕布团队里面能够做到知无不言的武将中,除了高顺,其他人的言论在历史中并无太多记载,而高顺是一个例外。高顺跟着吕布的时间比较长,对于吕布的优点和缺点比较了解,因此总是楸准机会规劝,即使不受吕布欢喜,高顺依然痴心不改,鼎力相劝。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布性决易,所以无常,顺每谏曰:“将军举动,不肯详思,忽有失得,动辄言‘误’,误岂可数乎!

吕布为人喜怒无常,缺乏作为统帅的老成持重的优点。高顺对于吕布这个严重缺点经常劝谏,说道:“将军在采取行动的时候总是不愿意多思考,一旦失败又不愿意总结经验。因此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相同错误。”

高顺的劝谏非常直白,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要求吕布行动之前要多动脑子,然后总结经验教训;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吕布做事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样的劝谏当然不受吕布喜欢,然而吕布知道他忠心耿耿,就是不采纳他的意见。

对于吕布来说,采纳高顺的意见太费脑子,打仗嘛还不是随性而定,考虑那么多干什么?仗打败了,再来过就是了。况且高顺说话又不好听,最好的办法就是敬而远之,眼不见为净。

死高顺与活张辽,透露出曹操选才用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其次,高顺不好名利。

打仗就是为了升官发财,或者扬名立万,至少在那个三国时代就是这样,否则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又是为什么呢?

大家随着吕布从并州转战到徐州,纵横数千里并非为了观光旅游,而是为了争夺名利,最终希望回到家乡能够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然而这一切对于高顺来说似乎不妥。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布后疏顺,以魏续有内外之亲,夺其兵以与续,及当攻战,则复令顺将,顺亦终无恨意。

吕布不喜欢高顺,并且疏远他。吕布麾下有一员部将叫魏续,俩人是亲戚关系,吕布就让魏续统领高顺的陷阵营。打仗的时候,再让高顺带兵,即使这样,高顺就像没事一样,完全没有怨言。

这就好比既让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的道理一样。高顺只有打仗的权力,没有带兵的权力,这样的行为无论是放在哪个将领身上,都是不可忍受的,然而高顺却能够坦然接受,而且毫不计较。

由此可见,在高顺眼里,名利算得了什么?只要能够为吕布打仗,一切都是浮云吧。

最后,忠义无双的勇士。

清白无暇的高顺在品行上实在算得上是一个完人,但是反映在另外一个方面却是为人处世刻板不知道变通,表现在性格的某些方面就是不容易变化,认死理,容易钻牛角尖, 一条路走到黑。

正是这样的性格造就了忠义无双的特点,从而导致了他无法,也不肯,也不能再次接受更换门庭的做法。

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高顺,莫过于“木强则折”最为贴切。可惜这样忠义无双的高顺不幸遇到了反复无常的吕布,一生也就葬送了。

在纷乱的三国,良禽择木而栖的文臣武将不计其数,即使如关羽这般忠义的人也是背负了不少污点。在下邳之败中,关羽忍辱负重暂时投靠曹操,最终换得回归刘备的机会,其行为不仅没有获得世人鄙视,反而迎来了众人的尊重,并且成为忠义的化身。

死高顺与活张辽,透露出曹操选才用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由此可见,只认死理,不知道变通的高顺,换得杀身之祸,反而浪费了一身高强的武艺,因此比起骁勇善战的张辽来说逊色了不少。

正是高顺如此清白而忠义无双的性格,从而让曹操知难而退,放弃了招降他的想法,直接将他诛杀,成全了他的忠义。

对于张辽,曹操却完全采取了和高顺的不同手段,当张辽主动帅众来投降后,曹操毫不吝啬的封他为中郎将以示拉拢,从而赢得了一员猛将,也成就了张辽的一世英名。

张辽其人其事。

张辽和高顺同为吕布集团中的人,但是相对于高顺来说,张辽和吕布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没有那么贴切。还在并州的时候,张辽就被老上司丁原派往京城协助何进夺权,从而成为何进的部属,效力于何进。

在何进死后,张辽和其他何进部属一样归属董卓。在董卓死后,因为同为并州人的缘故,张辽以兵属吕布,但是在吕布这个团队之内,张辽却拥有极大的独立性,而非完全属于吕布的部属。

在很多情况下,张辽的活动是以北地太守或鲁相的名义来活动,而非像高顺那样以中郎将的身份参与吕布的行动。

死高顺与活张辽,透露出曹操选才用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张辽和吕布之间的关系更像一种合作同盟关系,而非上下级的关系,因此在随后的一些列活动中,张辽只是参与了吕布的外围活动。

在下邳之战的最后关头,张辽执行着联络北面臧霸、吴敦、尹礼、孔观等人的任务。也是因此,当下邳城破的时候,张辽并不在城内,而是和这些人游弋于外,策应着吕布的行动。

由此可见,张辽和高顺是完全不同的,高顺从道义上是需要忠诚于吕布,而张辽则完全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因此张辽投降曹操则不用背负道义上的责任。一旦形势有利,良禽择木而栖则是他最好的选择。

唯才是举是只是方式,为忠是举才是目的。

对于曹操来说,唯才是举只是一种方式,其目的却是为忠是举。曹操需要人才不假,但是他更需要一大批为其效忠的人才。

在东汉末年,诸侯混战的时代,虽然汉室式微,但是许多有才干的人依然心怀汉室,忠于汉室,因此曹操要想撇开这些人,就需要另辟蹊径招揽为自己的服务的人才。

死高顺与活张辽,透露出曹操选才用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唯才是举就因运而生,这种方式避开了世家大族掌握人才,选拔人才的通道,从而为那些不能够展示才华的寒门子弟们打开了另外一条通道。在早期的人才库中,曹操麾下不乏来自世家的人才,但是更多的却是寒门子弟充实其中,为曹操稳定政权,建设基层政权立下汗马功劳。

这一表现不仅出现在曹操的文职集团,更是表现在曹操军事集团中。放眼看去,无论是五子良将的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还是类似许褚,典韦,臧霸等等这样的草莽英雄,无不是出身低微、贫贱,甚至来自敌对阵营。

正是这一独特的旗号,为曹操在和其他诸侯争夺过程中,无不占据先机,甚至达到了后发制人的效果,从而赢得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

如果说唯才是举是方式,是手段甚至是表皮,那么为忠是举才是其核心,是曹操招揽人才的最终目的。

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曹操高举唯才是举的大旗,占据不少先机,招揽了大批人才进入到己方阵营,从而为削弱对手创造了条件。

获得需要的人才后,曹操更是采用一些列的考察和遴选方式,甚至借口,通过血腥的方式淘汰一批不能够忠诚于己人才。

比如才高八斗却维护汉室的孔融,晚节不保的荀彧,乃至通过魏讽谋反案消灭了一大批不够忠诚的人士,从而为曹魏篡夺汉天下打下了基础。

死高顺与活张辽,透露出曹操选才用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由此可见,曹操并不是简单的招揽需要的人才,或者具有一定才干的人才,更多的是需要对自己忠诚不二的人才为自己服务。处死高顺,留下张辽为其效力,这只是曹操人才选拔做出的一个表现而已,反而从中透露出曹操在选拔人才上隐含的最终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