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壇元代宗師——趙孟頫掠影

畫壇元代宗師——趙孟頫掠影

趙孟頫《紅衣羅漢像》

趙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號松雪,松雪道人,生於吳興(今浙江湖州),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11世孫、秦王趙德芳的嫡派子孫。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音律,解鑑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被譽為元代書畫壇的一代宗師。

畫壇元代宗師——趙孟頫掠影

趙孟頫像

一、一生官居兩朝

趙孟頫父親趙與告,南宋時官至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善詩文,富收藏,給他以很好的文化薰陶。趙孟頫雖為皇室貴胄,但生不逢時,一生歷經宋元之變,仕隱兩兼,官居兩朝。少年時期,南宋王朝大廈將傾,他在坎坷憂患中度過。十二歲時,其父去世,家境每況愈下,度日維艱。十四歲,以父蔭入補官爵,並通過吏部考試,調任真州(今江蘇儀徵)司戶參軍。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軍攻陷宋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亡。趙孟頫歸故里閒居,閉門發奮讀書,時年22歲。他拜老儒敖繼公為師,研習經義,學業日進,聲名卓著。

畫壇元代宗師——趙孟頫掠影

趙孟頫《人騎馬圖》

至元二十三年(1286),元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趙孟頫等十餘人被舉薦。元世祖忽必烈讚賞其才貌,任其為兵部侍郎,兩年後任從四品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元貞元年(1295)元世祖去世,元成宗繼位,召他回京修《世祖實錄》。目睹元廷內部矛盾重重,趙孟頫借病乞歸。自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至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的11年間,趙孟頫一直任集賢直學士、江浙等處儒學提舉。

畫壇元代宗師——趙孟頫掠影

趙孟頫《松蔭高士圖》

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十分敬重趙孟頫,欲羅致大都翰苑。至大三年(1310),趙孟頫抵京師,任翰林侍讀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與名士姚隧、閻復、元明善等一同侍奉皇太子於東宮,以備宮官。至大四年(1311),武宗崩皇太子即位為仁宗帝。仁宗極寵孟頫,以唐李白、宋蘇軾等文壇泰斗相待。延祜三年(1316)七月,趙孟頫進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用一品例,推恩三代。夫人管道昇贈魏國夫人。在元朝文人中趙孟頫的地位最為顯赫。

畫壇元代宗師——趙孟頫掠影

趙孟頫《飲馬圖》

延佑六年(1319)四月,管夫人病發,趙孟頫得旨還鄉,於二十五日離開大都。五月十日,管夫人逝於臨清舟中,趙孟頫父子護柩還吳興。至治二年(1322年)六月十六日(7月30日) ,趙孟頫病逝,享年六十九歲。後與管夫人合葬於德清縣千秋鄉東衡山。朝廷追贈為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追封魏國公,諡號"文敏"。

畫壇元代宗師——趙孟頫掠影

趙孟頫《洞庭秋山圖》

二、一代書畫宗師

趙孟頫自幼聰敏,讀書過目不忘,作文出手成章。寫字運筆如風,文章冠絕時流,又旁通佛老之學。趙孟頫學書始自五歲起,幾無間日,直至臨死前猶觀書作字,可謂對書法的酷愛達到情有獨鍾的地步。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與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並稱為楷書“四大家”。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世稱“趙體”。

畫壇元代宗師——趙孟頫掠影

趙孟頫書法《千字文》局部

趙孟頫倡導創新了繪畫主張,確立了元代繪畫藝術思維的審美標準。他提出“作畫貴有古意”,扭轉了北宋以來古風漸湮的畫壇頹勢,使繪畫從工豔瑣細之風轉向質樸自然。他提出以“雲山為師”,強調了寫實基本功與實踐技巧,克服“墨戲”的陋習。他提出“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以畫寄意,使繪畫的內在功能得到深化,涵蓋更為廣泛。他提出“書畫本來同”,以書法入畫,用“飛白”畫石,用“籀筆”畫木,使繪畫的文人氣質更為濃烈,清楚昭告了新文人美學以書法主導繪畫的精神實質。

畫壇元代宗師——趙孟頫掠影

趙孟頫《諸葛亮像》

趙孟頫高超的繪畫技法和全能型的繪畫才能,被稱為"元人冠冕"。他的工筆、寫意、青綠、水墨,無所不精;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趙孟頫的山水取法董源和李成,人物、鞍馬追蹤李公麟和唐人法,時人稱讚他兼有唐人的"致"及宋人的"雄",並去除了二者中的"纖"及"獷",開創了元代清雅簡淡的新畫風,打破了南宋畫院馬夏江山“清一色”的局面。

畫壇元代宗師——趙孟頫掠影

趙孟頫《窠木竹石圖》

趙孟頫的繪畫不但將鉤斫和渲淡、丹青和水墨、重墨和重筆、師古和創新,乃至高逸的士夫氣息與散逸的文人情調綜合於一體;而且使造境與寫意、詩意化與書法化在繪畫中得到調和與融洽,為"元季四大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那種以詩意化、書法化來抒發隱逸之情的逸格文人畫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畫壇元代宗師——趙孟頫掠影

趙孟頫《浴馬圖》局部

三、一世功過評說

趙孟頫作為南宋遺逸而出仕元朝,經歷了矛盾複雜而榮華尷尬的一生。有人認為他作為宋室後裔而出仕元朝是失節。“薄其人遂薄其書”。史書上留下諸多爭議,貶低趙孟頫的淵博的詩文學識和高超的書畫造詣。但是,將非藝術因素作為品評歷史人物藝術水平高低的標準是不公正。趙孟頫在書法和繪畫方面的成就,冠絕古今,譽滿天下。而且,他在元朝儘可能地為漢民族百姓謀利益,尤其是力主恢復科舉制度,使漢族知識分子得以重新進入仕途成為可能,促進了蒙漢民族的融合共生,和諧共處。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趙孟頫的行為順應自然,無可非議。

畫壇元代宗師——趙孟頫掠影

趙孟頫《西雅集圖》

趙孟頫是集晉、唐書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書法家。趙孟頫書法筆劃工整妍媚,已經把魏晉文人不刻意求工的瀟灑變成了一種形式美。趙孟頫不斷從類似王羲之《蘭亭》的古帖中鍛鍊筆法,練就一種線條上驚人的準確。“準確”與“形式美”為趙孟頫贏得了書史上不朽的地位,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但是,也正是這種對“ 準確”與“形式美”過度的在意,常常使人在閱讀趙字時有一種說不出的遺憾,彷彿反而懷念起顏真卿《祭侄文稿》或蘇軾《寒食帖》,那些草稿中的率性,脫漏,甚至塗抹修改。明代書畫家董其昌也認為,趙孟頫書法"因熟而俗"。

畫壇元代宗師——趙孟頫掠影

趙孟頫《吹簫仕女圖》

晚明著名文人、鑑藏家王世貞曾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 這客觀地道出了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詩書畫三絕”第一個在作品上集大成的人物,應該是趙孟頫。趙孟頫確立了蘇軾以降文人畫的提倡與發展。從此,“詩”“書”“畫”三者合而為一,組成了不可分割的美學意境,成為評判繪畫是否“匠氣” 的重要標準,開創了世界美學史上獨一無二的文學與視覺藝術結合的先例。如果說,元以前的文人畫運動主要表現為輿論上的準備,元以後的文人畫運動以其成功的實踐逐步取代宮廷畫而成為畫壇的主流。引發這種變化的巨擘乃是趙孟頫。歷史將趙孟頫推向了開元代繪畫風氣宗師的地位。

畫壇元代宗師——趙孟頫掠影

趙孟頫《竹石圖》

趙孟頫傳世書跡較多,代表作有《千字文》《洛神賦》《膽巴碑》《歸去來兮辭》《蘭亭十三跋》《赤壁賦》《道德經》等。存世繪畫作品有《松蔭高士圖》《鵲華秋色圖》《窠木竹石圖》《枯木散馬圖》(臺北故宮博物院),《秋郊飲馬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洞庭東山圖》(上海博物館)。著有《尚書注》《松雪齋文集》12卷等。

畫壇元代宗師——趙孟頫掠影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