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五章说的“善为道者”,都有什么特点?

胡老师说道


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首先“为”字要理解清楚!

故此“善为道者”有两层意思,意思是:①善于用道的人②善于根据为了道的自然规律而遵行的,

善为道者可以结合原文后面的内容,用整句话来解释会更好理解些!

原文句子: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解释:

古代善于遵行“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

同样的《道德经》第十五章有善为士者

(古之善为士者)意识是:善于用道行道的人

古时善于行“道”的人,见解微妙而且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

所以,《道德经》的第十五章与第六十五章开头一句都是以“善用道”体现了道的作用!

一个是得道者,一个是利用道(治国)


道学管理智谋


謝大圣邀。您提出《道德经》我感兴趣,此篇章专论“善为道者”实不晓细节,但知道春秋时有个道学派创始人李耳,曾提出过这类治国安民建议。特点:顺势、微著、自然。慢慢理解,可能受用一辈子!


闲庭信步206252415


“善为道者” 的特点,说白了就是老子“以愚治国”的政治观点 。

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五章里重点讲的是:“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与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这段话的意思是:古代善于运用道治理国家的能人,从不教化人民斗智取巧,而是倡导人们敦厚朴实。国家及其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那是因为人民的思想复杂、想法太多。所以只靠智巧心机来治理国家,就等于是在教化人民投机取巧、相互欺骗斗智,如此以来,国家必然遭受危害;假如为政者不以智巧心机来治理国家,那么人民自然就会变得朴实无华,人与人之间相安无事,国家就会太平,这才是国家的福祉。

可以看出,老子的 “不以智治国” 与他一贯强调的 “无为而治” 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既然老子不赞成 “以智治国” ,那么他所提倡的便是 “以愚治国”。在这一章节里,老子的中心思想就是从“智” 与 “愚”的角度来探讨治国的策略。

“智” 大家都知道,这是指聪明、智慧的意思;而 “愚” 则往往是与蠢、笨、傻联系在一起的,其实,“愚”的本意在早期指的是:心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跑太远,淳朴自然、意识守中。

老子对“愚” 一向情有独钟,他在《道德经》第二十章中讲过:“我愚人之心也哉,钝钝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可见,在老子的眼中,“愚” 比之 “智” 是更高明的,正所谓 “大智若愚” 。

老子“以愚治国”的观点,并不是说要为政者愚弄百姓,把人民变得愚笨不堪,而是希望人民不要整天胡思乱想、胡作非为。如果每个人都能回归淳朴、顺其自然、安分守己,那么国家必然就会长治久安。试想一下,如果一国之君,能够恪尽职守,治理国家;各级官员爱民如己,秉公执法;商家诚实守信,老幼无欺;将士勤学苦练,保家卫国;农民不误节气,勤劳耕作;各行各业都奋发图强,兴旺发达,那么,一个国家怎么会不安定、人民怎么会不幸福呢!这样的结果,就是老子所说的 “ 善以道者,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的内在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