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幫忙買菜,卻嫌父母不給錢。老人做法,讓子女盡孝,老人安養

子女幫忙買菜,卻嫌父母不給錢。老人做法,讓子女盡孝,老人安養

老年人做好自己的晚年生活規劃,非常重要。

我國現在普遍的養老模式依然是“家庭養老”。“養兒防老”這句話,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所以,多數老年人會把自己晚年生活寄託於子女身上。

雖然子女對於父母的贍養是一項強制性的義務,但是子女不養、子女不孝的情況並不鮮見。

在這裡我們先不論造成這種“惡果”的原因到底出於誰身,但不可否認的是,人一旦步入晚年之後,對於生活上的保障和照護需求的滿足,確實非常非常重要。

本人曾經多次表達過自己的觀點: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首先依靠的是自己!孩子們是否心甘情願的盡到贍養義務,並不能單純依靠法律的強制性來約束,更不能單純的歸結於子女一方身上——生活上的依賴和心理上的依靠,是“兩頭”的事兒。

所以,站在老年人角度,既要“自私”的考慮到自己生活問題,又要“無私”的考慮子女盡孝問題,二者不分彼此輕重,更不能簡單的用道德“綁架”。

【1】老人“勤儉”的思想,被孩子們“銘記”

老劉是一個生活很節儉的人。之前家境不好的時候,一分錢恨不得都掰成兩半花,有錢都存起來。

子女幫忙買菜,卻嫌父母不給錢。老人做法,讓子女盡孝,老人安養

退休之前,跟老伴兒在原單位都屬於工作不錯的人,退休工資也不少。臨到退休,省吃儉用攢下七、八十萬塊錢。老兩口合計了一下,這些錢,再加上退休之後領的退休工資,即便遇到需要“花大錢”的情況,應該也夠應付的。更何況老兩口早早分了房、後來買了下來。有吃有喝有的住,日常生活早就沒什麼問題了。

那一輩的過來人,到退休的時候家裡能有個大幾十萬的積蓄,還是挺不多見。

老劉家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兒女們都有了下一代。按理說,三代同堂、家丁興旺,應該是挺幸福的家庭。

在孩子們眼裡,父親是個挺“摳”的人,老人經常給他們灌輸的思想就是:

“可花可不花的,就不花。必須花的,能少花就少花。得把錢用對地方。”

人有時候的“攀比”心理很重。小時候,看到其他小夥伴有好吃的、好玩的,孩子們都想買,老劉他們一般都很少答應。所以孩子們從小就認為:父母對待自己著實不怎麼樣。別人家也不是多有錢,為什麼都捨得給孩子花錢?

這種思想一直伴隨著孩子們成長。等到老劉兩口子退休,孩子們過來看望的時候,也很少花錢買東西。父母從小教育的“勤儉”,得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劉對孩子們在經濟上沒什麼要求。他是一輩子按部就班的過來,光榮退休。經常教育孩子的話就是:

“咱們家不圖什麼,能安安穩穩過日子就是最好的生活。”

要說老劉對孩子們“摳”,倆孩子結婚的時候,老倆給了每個孩子三萬塊錢。那可是九十年代,“萬元戶”這個名詞雖然已經有點過時,但能一下子拿出幾萬塊錢的家庭,其實並不多。

這也特別符合老劉的思想:把錢用在該用的地方。至少他心裡這麼認為。

【2】給孩子們佈置任務,孩子們都不太樂意

子女幫忙買菜,卻嫌父母不給錢。老人做法,讓子女盡孝,老人安養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老人的依賴感也越來越強,畢竟精力、體力都差了不少。加上一些“高科技”的玩意老人都不懂,還是習慣出去買、自己帶回來。有時候實在不想跑騰了,老劉就會給孩子們佈置點兒活:捎個菜、買袋米、去交個電費水費的。

一開始,也沒想著給孩子們錢的事兒。這能花多少錢?又不是亂花,都是必須的。但是慢慢的老劉發現:孩子每次接到“任務”的時候,都能明顯感覺出來不太樂意。

有時候老劉跟老伴兒說起這個事兒的時候,總覺得挺納悶:

“老伴兒,你說讓他們幫忙給捎袋兒米過來,怎麼感覺還推三阻四的?使喚使喚他們不是應該的?再說了,早先的時候,這不都是咱們幹麼?不也是為了養活他們麼?”

其實這事兒,跟老伴兒倆人商量,也商量不出個什麼結果。

類似的感覺越來越重。

有一次兒子回來的時候,老劉叫住了他:

“兒子,你先坐下。有些事兒跟你聊聊,你給我說實話。

你們倆是不是對爸媽有意見?怎麼覺得每次讓你們幫著乾點事兒,總不那麼心甘情願?”

兒子一聽父親這麼問,也不知道怎麼回答。只敷衍的應承了一下:

“這不有時候手頭事兒多沒時間麼?”

老劉一聽,明顯的言不由衷。又不是天天給他們佈置活兒,一個月也沒幾次,這跟工作忙不忙有什麼關係?

老劉又問了一遍:

“兒子,你跟我說實話。我覺得,這跟你們手頭事兒多不多沒關係。要是你們覺得不樂意,直說。”

兒子依然沒好意思直說,只是帶了一嘴:

“爸,我們要是不拼命工作,從哪兒掙錢去?”

老劉這回聽明白了,沒再繼續往下追問。

兒子、女兒“完美”的繼承了他的思想和性格:工作按部就班,事業上沒多大追求,也沒有多大能力幹大事業。錢這東西都嫌少不嫌多,孩子們沒那本事掙大錢,花錢特別“謹慎”,誰讓老人從小這麼教育呢?

【3】破局

兒子走了之後,老劉拉著老伴兒說起話來:

子女幫忙買菜,卻嫌父母不給錢。老人做法,讓子女盡孝,老人安養

“我弄明白了,都是錢鬧的。剛才老二跟我說了實話。

但是我想不通的是,養他們這麼大,小時候吃穿住用,哪樣不是咱們掙錢給的他們?怎麼到這個時候,因為錢的事兒跟咱們計較起來?

你說,買個柴米油鹽,能值幾個錢?一個月也用不上他們幾回,還計較這些事兒。”

老伴兒的性子比較溫和。聽完老劉的話,才明白孩子們原來有這種心思。打心眼裡,老伴兒也很不認同,但是不想煽風點火,說道:

“有些事他們不能體會,他們小時候,並不理解掙錢多辛苦。

這還不好辦?非要用到他們,花多少錢,給他們不就行了?”

老劉的脾氣上來了:

“沒那事兒!給他們花過的錢白花了?這時候開始計較起這些事兒來,白養他們了?別給我來這套!想想這事兒就覺得窩囊!”

話歸話,氣歸氣,總之是要想辦法解決的。

老劉的性格,不是那種把事情放任自由、遇到問題就不管的人。老劉思量了很久,也跟老伴交流過很多次,關於這個事情,還是需要跟孩子們坦誠布公的說清楚。

一次機會,老劉把兩個孩子都叫過來了,專門就這個事情,打算跟孩子們好好“交交心”。為這次交心,老劉做了充分的準備:

“今天特意辦你們叫過來,是想跟你們說說錢的事兒。

咱們家的這種情況,你們都知道。

最近這段時間我一直在琢磨兩件事兒。從你們小的時候,我就對錢看的挺緊,到底對還是不對?有時候讓你們給我們花點錢,到底對還是不對?

一開始我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對的地方。這有段時間了吧,通過你們的態度,我覺得還是有些疙瘩在咱們之間,這對於家裡,很不好。

我也不說那麼多,直接把我和你媽的想法跟你們說一下。

就算再節儉,我們倆人攢下來的這點財產,最終都會留給你們倆孩子。你們對我們不錯,我們也老了,不留給你們留給誰?前段時間我和你媽把家裡的賬理了理,將來給你們兄妹倆都平分了,家裡這點財產,包括這套房子,我們花不完。從分配上,你倆沒分別。

但是,我有幾個要求:

為什麼有時候會讓你們幫著買點東西過來?我們上歲數之後,確實有些不方便了。這個我相信你們能理解。我從來不想說什麼,因為你們是子女,就必須得這樣做,是因為有些稍微重的活,我和你媽幹著吃力了。

我現在並不想把賬算那麼明白。一家人,吃頓飯你得給多少錢,買袋米得平攤一下,有什麼意思?家裡人是在做買賣麼?我也從來沒算過你們倆誰給我們花錢多少的問題,這麼計較,太累。這些,全由得你們自願,我不強制,也不反對,你們自己看著辦。

還有一條。我和你媽這歲數,今後少不了得依靠你們。在我們眼裡,沒什麼重男輕女思想,誰對我們好,我們就把財產留給誰。

不管怎樣,希望你們相信你爸媽。我們的節儉,不是摳,是為了家裡。”

子女幫忙買菜,卻嫌父母不給錢。老人做法,讓子女盡孝,老人安養

說完,老劉拿出兩張紙,對孩子們說道:

“我和你媽各自寫了份遺囑,剛才說的話,我們都寫進去了。”

指著其中最重要的兩條給孩子們看:

  • 去世之後,房子、存款,兩個孩子各自繼承一半兒。
  • 如果誰不贍養老人,應繼承的那部分,改由贍養的人全部繼承。

【4】結語

上面遺囑中的兩條內容,僅僅說明了意思,並非正規的寫法,不必深究。

老劉家這個事情中,主要體現了兩個點:

1.對於財產認知的“心理”。

孩子們給老人買東西、老人不給錢引起孩子不心甘情願這件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後反映的普適性的心理:財產,在一個家庭中挺重要。而且,錢的多少、分配方式,對家庭關係影響挺大的。不要怕談錢“俗”,這是不可避免的人性問題。

具體到老人這個群體中,家裡的財產怎麼用非常重要。我相信,老劉不會有那種為了幾十、百十來塊錢貪兒女便宜的想法。但是,他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也意識到了錢財這個“槓桿”的重要作用。

只需要記住一點:沒有什麼天然、自然的事情。很多事情的存在,必然有他的道理。兒女們是不是很在意“白”給老人花的那些錢?估計現在這個年代,應該都算不得傷筋動骨的大數。只是從小對於老人的“節儉”有了錯誤的認知,造成了這種結果。

所以,開誠佈公的談清楚,反而是好事。如果老劉啥也不說、要求兒女們必須怎麼做,估計相互之間的間隙會越來越大。

2.老人關於自己財產的運用。

往大里說,這是對晚年生活的規劃,用經濟手段,規劃自己的晚年生活。

子女幫忙買菜,卻嫌父母不給錢。老人做法,讓子女盡孝,老人安養

老劉在處理這個事情上,有幾個點,個人認為處理的比較到位:

先拿在自己手裡。這一點是前提,很重要,失去了,就沒有任何發揮作用的空間。

公平分配。對待兩個兒女,不偏不倚,平均分配。對於老劉這樣的家庭情況來講,平均分給兩個孩子是公平的,倆孩子對老人沒什麼差別。如果老劉偏一頭,估計結果會更不好。

有條件的分配。老劉學會了“活用”自己的財產。在他和老伴兒的遺囑中,第一個核心意思是“平均分配”。有些朋友問了:不寫遺囑不是也平均分麼?關鍵是要與第二個意思聯合起來看:“不孝順的人,對應份額歸孝順一方”。這兩個意思聯合起來,就不是法定繼承能解決的了。這種條件分配方式,最大限度發揮了老人財產的作用,值得借鑑。

99%以上的家庭都會面臨繼承問題!請關注“一紙家書”頭條號,持續為您講述身邊的遺囑、繼承故事,為您系統講解遺囑、繼承專業知識。


專欄

遺囑,這麼寫才有效

作者:一紙家書

99幣

39人已購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