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帮忙买菜,却嫌父母不给钱。老人做法,让子女尽孝,老人安养

子女帮忙买菜,却嫌父母不给钱。老人做法,让子女尽孝,老人安养

老年人做好自己的晚年生活规划,非常重要。

我国现在普遍的养老模式依然是“家庭养老”。“养儿防老”这句话,一定有它存在的道理。所以,多数老年人会把自己晚年生活寄托于子女身上。

虽然子女对于父母的赡养是一项强制性的义务,但是子女不养、子女不孝的情况并不鲜见。

在这里我们先不论造成这种“恶果”的原因到底出于谁身,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一旦步入晚年之后,对于生活上的保障和照护需求的满足,确实非常非常重要。

本人曾经多次表达过自己的观点: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首先依靠的是自己!孩子们是否心甘情愿的尽到赡养义务,并不能单纯依靠法律的强制性来约束,更不能单纯的归结于子女一方身上——生活上的依赖和心理上的依靠,是“两头”的事儿。

所以,站在老年人角度,既要“自私”的考虑到自己生活问题,又要“无私”的考虑子女尽孝问题,二者不分彼此轻重,更不能简单的用道德“绑架”。

【1】老人“勤俭”的思想,被孩子们“铭记”

老刘是一个生活很节俭的人。之前家境不好的时候,一分钱恨不得都掰成两半花,有钱都存起来。

子女帮忙买菜,却嫌父母不给钱。老人做法,让子女尽孝,老人安养

退休之前,跟老伴儿在原单位都属于工作不错的人,退休工资也不少。临到退休,省吃俭用攒下七、八十万块钱。老两口合计了一下,这些钱,再加上退休之后领的退休工资,即便遇到需要“花大钱”的情况,应该也够应付的。更何况老两口早早分了房、后来买了下来。有吃有喝有的住,日常生活早就没什么问题了。

那一辈的过来人,到退休的时候家里能有个大几十万的积蓄,还是挺不多见。

老刘家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儿女们都有了下一代。按理说,三代同堂、家丁兴旺,应该是挺幸福的家庭。

在孩子们眼里,父亲是个挺“抠”的人,老人经常给他们灌输的思想就是:

“可花可不花的,就不花。必须花的,能少花就少花。得把钱用对地方。”

人有时候的“攀比”心理很重。小时候,看到其他小伙伴有好吃的、好玩的,孩子们都想买,老刘他们一般都很少答应。所以孩子们从小就认为:父母对待自己着实不怎么样。别人家也不是多有钱,为什么都舍得给孩子花钱?

这种思想一直伴随着孩子们成长。等到老刘两口子退休,孩子们过来看望的时候,也很少花钱买东西。父母从小教育的“勤俭”,得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刘对孩子们在经济上没什么要求。他是一辈子按部就班的过来,光荣退休。经常教育孩子的话就是:

“咱们家不图什么,能安安稳稳过日子就是最好的生活。”

要说老刘对孩子们“抠”,俩孩子结婚的时候,老俩给了每个孩子三万块钱。那可是九十年代,“万元户”这个名词虽然已经有点过时,但能一下子拿出几万块钱的家庭,其实并不多。

这也特别符合老刘的思想: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至少他心里这么认为。

【2】给孩子们布置任务,孩子们都不太乐意

子女帮忙买菜,却嫌父母不给钱。老人做法,让子女尽孝,老人安养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老人的依赖感也越来越强,毕竟精力、体力都差了不少。加上一些“高科技”的玩意老人都不懂,还是习惯出去买、自己带回来。有时候实在不想跑腾了,老刘就会给孩子们布置点儿活:捎个菜、买袋米、去交个电费水费的。

一开始,也没想着给孩子们钱的事儿。这能花多少钱?又不是乱花,都是必须的。但是慢慢的老刘发现:孩子每次接到“任务”的时候,都能明显感觉出来不太乐意。

有时候老刘跟老伴儿说起这个事儿的时候,总觉得挺纳闷:

“老伴儿,你说让他们帮忙给捎袋儿米过来,怎么感觉还推三阻四的?使唤使唤他们不是应该的?再说了,早先的时候,这不都是咱们干么?不也是为了养活他们么?”

其实这事儿,跟老伴儿俩人商量,也商量不出个什么结果。

类似的感觉越来越重。

有一次儿子回来的时候,老刘叫住了他:

“儿子,你先坐下。有些事儿跟你聊聊,你给我说实话。

你们俩是不是对爸妈有意见?怎么觉得每次让你们帮着干点事儿,总不那么心甘情愿?”

儿子一听父亲这么问,也不知道怎么回答。只敷衍的应承了一下:

“这不有时候手头事儿多没时间么?”

老刘一听,明显的言不由衷。又不是天天给他们布置活儿,一个月也没几次,这跟工作忙不忙有什么关系?

老刘又问了一遍:

“儿子,你跟我说实话。我觉得,这跟你们手头事儿多不多没关系。要是你们觉得不乐意,直说。”

儿子依然没好意思直说,只是带了一嘴:

“爸,我们要是不拼命工作,从哪儿挣钱去?”

老刘这回听明白了,没再继续往下追问。

儿子、女儿“完美”的继承了他的思想和性格:工作按部就班,事业上没多大追求,也没有多大能力干大事业。钱这东西都嫌少不嫌多,孩子们没那本事挣大钱,花钱特别“谨慎”,谁让老人从小这么教育呢?

【3】破局

儿子走了之后,老刘拉着老伴儿说起话来:

子女帮忙买菜,却嫌父母不给钱。老人做法,让子女尽孝,老人安养

“我弄明白了,都是钱闹的。刚才老二跟我说了实话。

但是我想不通的是,养他们这么大,小时候吃穿住用,哪样不是咱们挣钱给的他们?怎么到这个时候,因为钱的事儿跟咱们计较起来?

你说,买个柴米油盐,能值几个钱?一个月也用不上他们几回,还计较这些事儿。”

老伴儿的性子比较温和。听完老刘的话,才明白孩子们原来有这种心思。打心眼里,老伴儿也很不认同,但是不想煽风点火,说道:

“有些事他们不能体会,他们小时候,并不理解挣钱多辛苦。

这还不好办?非要用到他们,花多少钱,给他们不就行了?”

老刘的脾气上来了:

“没那事儿!给他们花过的钱白花了?这时候开始计较起这些事儿来,白养他们了?别给我来这套!想想这事儿就觉得窝囊!”

话归话,气归气,总之是要想办法解决的。

老刘的性格,不是那种把事情放任自由、遇到问题就不管的人。老刘思量了很久,也跟老伴交流过很多次,关于这个事情,还是需要跟孩子们坦诚布公的说清楚。

一次机会,老刘把两个孩子都叫过来了,专门就这个事情,打算跟孩子们好好“交交心”。为这次交心,老刘做了充分的准备:

“今天特意办你们叫过来,是想跟你们说说钱的事儿。

咱们家的这种情况,你们都知道。

最近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琢磨两件事儿。从你们小的时候,我就对钱看的挺紧,到底对还是不对?有时候让你们给我们花点钱,到底对还是不对?

一开始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这有段时间了吧,通过你们的态度,我觉得还是有些疙瘩在咱们之间,这对于家里,很不好。

我也不说那么多,直接把我和你妈的想法跟你们说一下。

就算再节俭,我们俩人攒下来的这点财产,最终都会留给你们俩孩子。你们对我们不错,我们也老了,不留给你们留给谁?前段时间我和你妈把家里的账理了理,将来给你们兄妹俩都平分了,家里这点财产,包括这套房子,我们花不完。从分配上,你俩没分别。

但是,我有几个要求:

为什么有时候会让你们帮着买点东西过来?我们上岁数之后,确实有些不方便了。这个我相信你们能理解。我从来不想说什么,因为你们是子女,就必须得这样做,是因为有些稍微重的活,我和你妈干着吃力了。

我现在并不想把账算那么明白。一家人,吃顿饭你得给多少钱,买袋米得平摊一下,有什么意思?家里人是在做买卖么?我也从来没算过你们俩谁给我们花钱多少的问题,这么计较,太累。这些,全由得你们自愿,我不强制,也不反对,你们自己看着办。

还有一条。我和你妈这岁数,今后少不了得依靠你们。在我们眼里,没什么重男轻女思想,谁对我们好,我们就把财产留给谁。

不管怎样,希望你们相信你爸妈。我们的节俭,不是抠,是为了家里。”

子女帮忙买菜,却嫌父母不给钱。老人做法,让子女尽孝,老人安养

说完,老刘拿出两张纸,对孩子们说道:

“我和你妈各自写了份遗嘱,刚才说的话,我们都写进去了。”

指着其中最重要的两条给孩子们看:

  • 去世之后,房子、存款,两个孩子各自继承一半儿。
  • 如果谁不赡养老人,应继承的那部分,改由赡养的人全部继承。

【4】结语

上面遗嘱中的两条内容,仅仅说明了意思,并非正规的写法,不必深究。

老刘家这个事情中,主要体现了两个点:

1.对于财产认知的“心理”。

孩子们给老人买东西、老人不给钱引起孩子不心甘情愿这件事,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反映的普适性的心理:财产,在一个家庭中挺重要。而且,钱的多少、分配方式,对家庭关系影响挺大的。不要怕谈钱“俗”,这是不可避免的人性问题。

具体到老人这个群体中,家里的财产怎么用非常重要。我相信,老刘不会有那种为了几十、百十来块钱贪儿女便宜的想法。但是,他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意识到了钱财这个“杠杆”的重要作用。

只需要记住一点:没有什么天然、自然的事情。很多事情的存在,必然有他的道理。儿女们是不是很在意“白”给老人花的那些钱?估计现在这个年代,应该都算不得伤筋动骨的大数。只是从小对于老人的“节俭”有了错误的认知,造成了这种结果。

所以,开诚布公的谈清楚,反而是好事。如果老刘啥也不说、要求儿女们必须怎么做,估计相互之间的间隙会越来越大。

2.老人关于自己财产的运用。

往大里说,这是对晚年生活的规划,用经济手段,规划自己的晚年生活。

子女帮忙买菜,却嫌父母不给钱。老人做法,让子女尽孝,老人安养

老刘在处理这个事情上,有几个点,个人认为处理的比较到位:

先拿在自己手里。这一点是前提,很重要,失去了,就没有任何发挥作用的空间。

公平分配。对待两个儿女,不偏不倚,平均分配。对于老刘这样的家庭情况来讲,平均分给两个孩子是公平的,俩孩子对老人没什么差别。如果老刘偏一头,估计结果会更不好。

有条件的分配。老刘学会了“活用”自己的财产。在他和老伴儿的遗嘱中,第一个核心意思是“平均分配”。有些朋友问了:不写遗嘱不是也平均分么?关键是要与第二个意思联合起来看:“不孝顺的人,对应份额归孝顺一方”。这两个意思联合起来,就不是法定继承能解决的了。这种条件分配方式,最大限度发挥了老人财产的作用,值得借鉴。

99%以上的家庭都会面临继承问题!请关注“一纸家书”头条号,持续为您讲述身边的遗嘱、继承故事,为您系统讲解遗嘱、继承专业知识。


专栏

遗嘱,这么写才有效

作者:一纸家书

99币

39人已购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