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前汶川地震:全國救援直升機只有80架,如今數量大增是血的教訓

12年前汶川地震:全國救援直升機只有80架,如今數量大增是血的教訓

前有唐山後汶川,八方支援舉國捐。俗話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天災人禍在所難免,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有很多自然災害突如其來,打得人們措手不及,好在人性的光輝始終存在。

一方有難全國都會伸出援助之手,一如最近武漢率先出現的疫情,兵民醫護人員在除夕夜奔赴戰場,書寫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長篇小說,有些醫護人員剛剛脫下武漢的戰袍,又第一時間奔赴我們的友邦。

醫學是無國界的,人間大愛也是無國界的,回想十多年前的汶川地震,動人的故事還會讓我們淚滿衣襟。

12年前汶川地震:全國救援直升機只有80架,如今數量大增是血的教訓

汶川汶川,這裡需緊急救援

如果不是那場地震,人們不會知道四川西北的阿壩州有一個叫汶川的地方,那個地方終年雲霧繚繞,被稱為雲朵上的人家,也是中國羌族聚居區。

時間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28分,那天也正好是護士節,正在大家慵懶地迎接夏天的時候,大地轟然爆發的能量讓中外震驚。

8級地震瞬間讓汶川及周邊村鎮房倒屋塌,死亡人數近10萬人,出現了10個重災區、41個較重災區、186個一般災區。汶川地震是唐山大地震之後比較嚴重的一次地震。

破壞力讓全世界為之震撼,直接損失8000多億元人民幣,因此國家將每年5月12日定為防災減災日。

汶川地震後,一時間震中失去了和外界的聯繫,汶川需要緊急救援!汶川的人要向外走,救援的人需要逆行而去,被埋在瓦礫下的人期望獲得重生,一切都開始倒計時,黃金救援時間是一場生死拉力戰。

有些救援人員靠步行進入重災區,有些當地百姓擦乾眼淚投入救援,各地誌願者紛紛請求進入災區貢獻自己的力量,不能到達現場的也積極捐款捐物,充分顯示了中國人的團結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那些空中救援力量。

12年前汶川地震:全國救援直升機只有80架,如今數量大增是血的教訓

直升機的解救象徵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因為汶川地形的阻礙,救援人員很難進入,因此直升機救援成為最便捷、最有效的救援手段,開闢了一條嶄新的生命通道。

當時中國的國力還沒有完全強大起來,全國直升機一共有四五百架,當時四川的直升機也不多,因此全國立即調集了80架直升機參與救援。直升機的力量薄弱,幾乎全國的搜救直升機都來了。

在地震後的第三天降落在震中,附近的老百姓趴在地上迎接直升機,這是他們生命的曙光。當時的直升機多是進口的,唯一的一架米26大型直升機可以運輸挖掘機,這為堰塞湖的排線工作增加了籌碼。

當時還有一個特別感人的鏡頭,先頭空降部隊因為直升機不便降落,空降兵選擇跳傘進入災區,在完全不熟悉地形的情況下選擇跳傘,空降兵的勇氣和膽量真是令人敬佩。因為汶川附近的山峰海拔超過4000米,空降兵需要從5000米以上的高空跳傘。

12年前汶川地震:全國救援直升機只有80架,如今數量大增是血的教訓

5月14日中午,15名空降兵分兩批在茂縣上空跳傘,其中有三人被掛樹上或者撞了石頭,索性沒有大礙,15人跳傘成功,他們成為第一批進入茂縣進行救援的人,後來又一副掛在樹上的降落傘被茂縣人民收藏,成為茂縣人民對這場災難的永久紀念。

十年後國力軍力大增的中國

十多年前,

80架飛機飛行4000多次,為救援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直升機黑鷹成為救災天使的象徵。也正是那場地震迫使中國直升機救援不斷進步,2008年也被稱為“直升機救援元年”。

十二年彈指一揮間,中國國力大增並紮根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直升機隊伍從數量、質量、人員上都有顯著進步。四年前解放軍陸航部隊就舉行了全國第1000架直升機入隊儀式,如今的直升機數量遠超1000架,國產大型直升機直-8G(海軍稱為“直-18”)正式裝備解放軍陸軍。

最新消息顯示,已有至少3個陸航旅接收了直-8G直升機,該型機採用3臺渦軸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為13.8噸,可以一次投送30多名步兵,航程最遠可以到達1000公里,可以在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無憂”飛行,甚至創下9000米飛行高度記錄。

12年前汶川地震:全國救援直升機只有80架,如今數量大增是血的教訓

我國也自主研發出很多新的型號直升機,比如直接被汶川大地震強力推動研發的直-20。直-20直升機是10噸通用直升機,設計之初瞄準的就是在汶川地震救災中立下汗馬功勞的S-70“黑鷹”直升機、米-17/171系列直升機。

一組數據很能說明問題,在地震發生時,解放軍裝備的S-70直升機機齡已超過20年,當初引進的24架約有20架還保持較好妥善率,相信這些直升機可以很好地為全國人民保駕護航。

命運共同體,我們何以保家衛國

從天災人禍來看,人類的生存環境越來越堪憂,這更需要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在構建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團結一致、共同抗敵。

全世界的敵人不是我們自己,而是外界對人類施加的壓力,人類窩裡都應該停止了,自相殘害互相指責只能加重災害的影響力。

12年前汶川地震:全國救援直升機只有80架,如今數量大增是血的教訓

當災害來臨的時候,科技依然是第一生產力,因此所有科技工作者的責任更加重大了,我們也應該充分尊重科技工作者的勞動。

科研攻關是一項長期而反覆的過程,科學實驗要通過多次失敗和再嘗試才能走向成功,因此科研工作者需要保持十足的耐心,而大眾更要對科研工作者保持耐心,沒有他們和那麼多救援力量的參與,也就沒有我們的生命安全。

情真意切春容暖,長朝夜短。在科技救援的武器裡,更需要裝入人性、愛心和柔情,沒有這樣的內核,再高端的科技救援設備都是冷冰冰的,在那些先進的機器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中國人人性的光輝!

文/南宮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