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华成:我的Z世代经济研究方法论 Part I

贺华成:我的Z世代经济研究方法论 Part I

编注:今天为各位介绍的增长官朋友贺华成(牛牛),95后研究第一人、玩出梦想副总裁、创业者,对于 00 后Z世代、次世代研究有长期观察实践和方法论积淀。

我们将他针对次世代研究的长篇方法论,分为上下两篇刊载(Part II 请见今日推送次条)。

.第一章:关于研究 1. 阿丽塔

贺华成:我的Z世代经济研究方法论 Part I

我用抖音自拍的阿丽塔,抖音的美颜算法很强,看完电影后,我就想到「抖音或成最大赢家」,因为看到阿丽塔首先想到的就是抖音的大眼瘦脸。

我还有一些,大家也可以拍一些,女生肯定可以拍的,不管是不是因为美颜总之抖音能看到很多美女,抖音会帮你发现自己的美,为什么火是因为这是一个好产品。

我穿的这件蓝色毛衣也是一件典型的「软妹服」,我们后面也要讲到。

现在我们就开始讲行业研究方法论吧。

过去我在很多场合讲过我的研究成果,但这是第一次讲研究方法论。

我会结合做产品的一些经验,以及过去在券商的一些经历和案例。

首先大家想一个问题:

什么是研究?以及什么是好的研究?

前几天在抖音上看到一个视频,爱因斯坦说,如果有一天遇到一个关乎生死的重大问题,只有一天的时间解决?

他会用 95% 的时间去研究问题是什么,再用5% 的时间去解决问题,我很认同这一点。

就是 95% 的审题 5% 的解题

很多时候我们并没有搞清问题是什么,当问题被界定清楚时,答案便显而易见了,你离问题越近,就离答案越近。

我们现在讲研究方法论,我们可以把「研究」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研究一下,研究以及好的研究其本身到底是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问题界定清楚时答案便显而易见。

还有一句话是「万解皆可包,唯有题无价」,即所有解决方案都是可以外包的,提出关键性问题才最有价值。

很多时候,我们面临一些困扰,你想该怎么解决,你潜意识里有一个问题,但可能并没有仔细界定这个问题,包括现在我们讲的到底什么是研究?

我们还可以举个例子,比如什么是爱情?

以及什么是二次元?什么是萝莉?什么是社交?什么是人工智能?什么又是新零售?

2. 仙子精灵

贺华成:我的Z世代经济研究方法论 Part I

什么是爱情?

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爱情,即便没有经历过也至少向往过,知道爱情「大致」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有不同的理解。

当问到什么是爱情时,你脑子里会蹦出很多概念,很多感动,那到底什么是爱情?

我和朋友做过这个事情,一天他问我什么是爱情,我们几个朋友回答是美好、是痛苦、是希望、是绝望等等,每个人都在说,最后差点声泪俱下。

你发现爱情场景中的点点滴滴太多,是我人生的希望、是我人生的绝望、是我的全世界也毁了我的全世界、是精神交流、是肉体融合、是小鹿乱撞、也是胃痛,失恋的时候胃是会痛的。

说到爱情脑海里会出现大量场景,对应的词便会蹦出来,到最后越来越深刻,你就接近崩溃了。

所以我这里提到了很多词,是阳光明媚、是乌云密布、是喜笑颜开、是声泪俱下、是轰轰烈烈、是万劫不复,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

比如,爱情到底是漫不经心还是掏心掏肺呢?

阿丽塔就是掏心掏肺,看到一个帅哥就爱上了,缺乏爱情经验的人几乎都是这样,男人也是如此,看到漂亮妹子就会喜欢。

然后不切实际地追求,搞得双方都很尴尬,但这也恰恰是最宝贵最美好的经历,所以爱情是包含很多方面的。

然而,在今天掏心掏肺的纯情却被称作舔狗。这是因为,爱情游戏的本质在于你需要「漫不经心」。

爱上一个人时,你会变得卑微,因为你把所能想到的所有最美好品质,全都赋予了你最深爱的人。

这是矛盾,也是人性无法逃脱的宿命。

所以我说爱情是不稳定的存在物。

热恋很幸福失恋很痛苦,这和投资很像,投资赚钱和亏钱的感觉与热恋失恋高度一致,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进而有天堂和地狱同时存在的反差。

真爱像稀有金属一样难以以单质形式保存,条件苛刻,你需要很好的经营,但大部分人都很着急。

所以对于爱情,我说她是森林里的仙子精灵,如果有生之年你曾经遇到过她,曾经看见过她,这是「曾经」这个词在你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次使用场景。

因为你可以骄傲地说出,我曾经相信过、看见过爱情。

现在你会发现,很多东西定义本身就是主观的,并不严格存在一个客观世界,正因爱情的这种主观性。

最近流行在任何一句话后面都加上「像极了爱情」就立即深刻起来,也是这个道理。

投资,像极了爱情。

那什么是美女呢?

其实类似,金融市场选股就是选美,其实就是你要去关注「主观」是什么而不是「客观」是什么。

其实不仅资本市场,互联网以及 2C 的产品,都是在判断大众主观在如何变化,那什么是美女?我不展开了,我讲一下结论。

首先我们讲的是异性眼中的美女,男人眼中的美女首先是长得好看,这没问题,但美女最不可或缺的要素是什么呢?

「社会属性的难以接近性」

比如你的亲妹妹长得再好看你也不会对她有什么想法,因为社会关系太接近,这是结论,原因在于「美」是「感而不应」。

具体我不展开了,因此美女界定核心恰恰是社会属性而非自然属性。

3. 反乌托邦

贺华成:我的Z世代经济研究方法论 Part I

那什么是社交呢?

我在《社交产品方法论》中已经阐述,相信大家也都看过了。

当我们提及社交时,不同人心中会有不同概念,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无论是为了避免交流时各说各话,还是更重要的为了解决问题,我们首先都要界定问题。

社交产品有多种界定方式,我从技术逻辑界定成通讯、媒体与交友三大类。

通讯是既定社会关系沟通工具,媒体是社会化传播工具,交友是社会关系扩展工具,三者有区别。

但正因他们都与人类社会活动有关,并通过互联网完成,所以我们都叫它们社交产品,但三件事背后的产品逻辑和技术逻辑都是不一样的。

通讯产品出现需要计算平台级技术进步,这是怎么超越中国移动的问题。

社交媒体依赖平台内技术进步,从 3G 到 4G 再到 5G,抖音全称叫抖音短视频,和当年 快手GIF 一个道理,GIF 是 3G 环境的产物,短视频则是 4G 环境。

接下来抖音一定会把「短视频」三个字去掉,就像快手去掉「GIF」一样。

交友产品则是另一逻辑,其实我们可以出一道题,请在下列选项中选出完全与其他几项不一样的选项:微信、微博、抖音、陌陌。

你会怎么选?

不同视角不同答案,但有一个「更深刻」的答案。

你可以选微信,因为是熟人社交,是即时通讯。你可以选微博,因为是最大的舆情平台,社交媒体。你可以选抖音,因为是短视频。

如果我选,我会选陌陌。因为他有着更深刻的差别。陌陌和其他三个产品之间的差别已经上升到了「阶级关系」

我们说这么多年,即时通讯一直被很好的满足,社交媒体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到今天唯一没有被解决的,就是交友问题,包括婚恋。

App Store 社交排行榜基本上是最浪得虚名的排行榜,因为除了前面的一些产品外都是「垃圾」。

这个品类太缺产品,永远是「今夜寂寞」、「同城约」等字眼,因为交友需求从来就没有被真正满足过。

这也是为什么交友类产品,永远是一波一波,爆发之后又掉下来,水分蒸发剩下淤泥变成酱缸,陌生人社交产品的生命周期相对都会短一些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在于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交友类产品的创新与酱缸周期,也源于陌生人社交的根本矛盾:社会化大交友与优质的脸和钱的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大家都要找最好的脸和钱,但资源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就是「阶级关系」。

这是交友类产品和社交媒体以及即时通讯的最大区别,因其涉及社会关系拓展,阶级性是社会规律,永远存在。

这也是为什么我很喜欢反乌托邦模型,这是一个最简单的社会模型。

阿丽塔也一样,人们想去一个地方,但不让去,但可以通过参加比赛去,目标明确,反而简单了,只是现实社会比这个复杂,真是像极了爱情。

4. 洛丽塔

贺华成:我的Z世代经济研究方法论 Part I

什么是萝莉呢?

萝莉(可爱的低龄少女)一词源于洛丽塔(小说)但不等于洛丽塔,更不等于穿着 Lolita 裙子的人(lo娘)。

刚才大家提到最近在调研 Lolita 用户,在做用户访谈,其实了解圈子的最快方法就是进入这个圈子,调研会因为技术问题失真,事实上大多数调研都难以接近真相。

真正的用户调研来自一种「主观感知」能力而非客观统计学调查。

因为永远无法通过抽样接近客观真相,只能形成主观感知能力来判断真相,类似金融反身性原理,这是一种社会反身性。

我过去买了很多 Lolita 裙子和 Cosplay 裙子作收藏,最近我开始尝试。

我对漫展很了解,也知道大家为什么要去漫展,但这更多是一种理性认识,或尚不深刻的感性认识,直到穿上裙子那一刻,我才真正获得了感性认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穿上裙子那一刻,你开始发自内心期待漫展,因为你开始渴望展示自己,开始思考如何变得更美。

哪怕只是通过拍照及后期做出完美的平面效果,而不是在现实中,但这件事情,也已经足够引人入胜。

我妹妹玩了十年 Cosplay,我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她的大多数作品在我看来并不是特别的「完美」。

后来发现男女审美并不一致,进而在视觉展示上(包括角色选择)追求的重点就不一样,女性更多追求 「华丽大气」,而非「吸引力」。

这也是我开始「穿女装」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在试验自己心中的审美风格。

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完美女子形象,我还不曾遇到你,便只能先把自己变成你。

很短的 Lolita 裙子,运动鞋,上身吊带( JSK无袖 ),里面 T恤,手持宝剑向你跑来,然后启动法拉利带你认识更多萝莉。

你的意中人是一个盖世英雄,会踏着七彩祥云来娶你。

我的意中人则是一个盖世萝莉,我相信有一天她会开着法拉利,身穿短裙丝袜,脚踏 AJ,带我认识更多萝莉。

所以大家应该去买点裙子,Lolita、JK制服、汉服,Cosplay 用户很多是学生,买裙子还会有经济压力,在座的各位都不会有压力。

这恰恰是了解圈子、研究用户的真正捷径。大家也可以多参加漫展,漫展信息可以看 喵特APP

五年前我说过中国三四线城市的漫展正像当年中国三四线城市电影屏幕一样快速增长,2012 年便诞生了 10 亿票房的电影《泰囧》。

去年中国漫展已经办到了 3822 场,除去一、二线城市外仍有 2322 场。

下一个趋势是电竞中心

第二章:什么是研究

1. 话语体系

贺华成:我的Z世代经济研究方法论 Part I

现在我们回到开始的话题:

什么是研究?

我把研究分成三类:

一是大家日常口中所说的「这个问题研究一下」,即工作和生活中都会出现的我们叫它「①求真态度」

后面两种则是专门的研究职能

一是「②学术研究」,另一种是「③商业研究」,券商研究、以及买方(包括一级市场)自己的投资研究都是商业研究。

学术研究好理解,今天我们主要讲商业研究。以及更关键的,商业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差别。这里我会结合一些二级市场的例子。

记得刚进申万研究所时,领导就给我们强调要完成学术研究到商业研究的转变。

券商招人强调实习经验,一是行业节奏快没人有时间教你,二是学术研究到商业研究之间有一个鸿沟,最好在工作前你就已经跨越了这个鸿沟。

但正如申万研究所的优良传统之一,申万(至少在早年)招人最不强调实习经验,甚至你最好不要有任何实习经验。

学生就好好完成学术研究,申万的培训体系能在三个月内帮你完成学术到商业的转型。

这一点是非常对的,研究能力相通,如果没有接受过规范的学术训练,你很难完成好的商业研究。

如果你在学校混日子是很难做好研究的,做商业研究时你会一脸懵逼,你要重新进入一个探索过程,因为研究是有经验的,有习惯的,需要一个持续训练的过程。

商业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区别是什么呢?

我的总结是:商业研究需要有①可操作的②经济利益

你不能研究了半天,一点操作性都没有,同时背后要有经济利益,这是和学术研究的最大差别。学术研究就像一个大圆,你在圆的边缘上往外做了一点点贡献。

这些东西可能当下没有经济利益,也没有操作性,但把人类知识往前推了一点,这就有学术价值。

商业研究则要有可操作利益。金融市场比较直接,可以买卖,产业也是类似,上马什么项目进入什么领域,都要有可操作的经济利益。

因此切勿陷入探究本身的快感中。探索求知是很快乐的,但商业研究不能只是快乐。

举个例子,二级市场事实上你在哪个行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职业生涯高度。

比如航运这个行业,周期是三十年,你如果进入这个行业时恰逢下行周期,下行周期十年,直接超过了你的职业生涯,那你就有点麻烦了,虽然你依然可以研究的很快乐。

2. 行业划分

贺华成:我的Z世代经济研究方法论 Part I

二级市场大多券商都会对行业进行全覆盖,因此会有好坏行业之分,秘密就是你要进入好的行业。

我入行看的是钢铁行业,在明确知道这个行业「没有前途」的情况下依然选择呆在这个行业,因为我想学一下产业链。

这也涉及申万的人才分类策略,行业划分整体涉及上游领域(资源品)、中游领域(制造业)和下游领域(消费品)。

一般学经济的人去看上游,其更受宏观经济影响,如钢铁、有色、煤炭、建材、石油等。

钢铁行业事实上属于中游制造业,但在实务中仍放在上游资源品领域。我的专业是世界经济,因此在实习时就去了钢铁行业。

学管理的人看下游,如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旅游酒店等,因其更受消费者市场影响。

有工科背景的人则去看制造业,这一点好理解,「复合背景」在投资领域一直很吃香。TMT 则跨越上述三个品类。

但正如申万研究所的另一个优良传统,事实上申万可能是所有券商里招募「工科背景」最少的券商。

这涉及券商行业研究的本质。

券商行业研究的本质是金融研究。

你需要懂行业,但你更需要懂金融,你做的研究实际上也只是金融研究,即你所在行业及上市公司基本面的变化如何影响了预期进而影响了股价?

这又涉及另一句申万名言:证券研究的直接目标是寻找预期差。

行业知识都可以学,金融素养则更加重要(当然也可以学)。申万领导曾说只有三个行业需要有相关背景:

一是医药,二是化工,三是电子勉强需要。不是因为这三个行业无法临时学,而是临时学起来太耗时间,事实上只有医药研究员需要相关背景。

我正式入职前领导一度问我要不要转去化工行业,我诧异这不是需要相关背景吗?领导答只要你高中是理科生就可以了。

我还是选择留在钢铁行业,因为我在钢铁行业实习了很长时间,也在宏观部门实习过,有一个自己的宏观与产业链研究体系的搭建过程。

钢铁行业受宏观驱动,上游涉及铁矿石和焦炭,下游涉及房地产、基础建设、造船、汽车家电、轻工业等,几乎涵盖所有上中下游产业链。

我后续转行互联网行业研究,也受益于钢铁行业的训练。我研究互联网行业的时间很短,但做出了一些成果。

很多人问我怎么做的,事实上就是源于钢铁行业的研究基础。

行业研究是你要去洞察一些东西,即便你在航运行业,你也可以去搞清楚波罗的海指数以及世界经济周期,这背后都很有价值。

3. 知行合一

贺华成:我的Z世代经济研究方法论 Part I

讲到这里,我们要讲一个东西叫知行合一。前面讲商业研究和学术研究的差别在于是否有可操作的经济利益,即正确把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关系。

事物 = 客观 + 主观 + 主客观之间的裂痕。

如果说谋士在知,主公在行,那么研究是认识世界,产业化是改造世界。

知和行本身有一个交集,好的学术研究和商业研究都在这个交集里,学术研究的范围比商业研究大,且不是所有的研究都在这个交集里。

前面说的研究三种类别中的「求真态度」即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态度。

就像投资经理肯定要做研究,但他需要的是 「求真态度」而不是专职的研究工作,把他分工出来就是商业化研究。

但好的「研究」一定是和执行高度相关的,你研究到极致时你已经在做这件事本身,而不再仅仅是「研究」了。

某件事做的非常好的人,他一定明白其中的秘密与 Knowhow。你做研究也是在逼近这个状态,即不仅「知」,还要「行」。最好的研究就是最好的执行,反之亦然。

从这个角度看待,你就会发现研究并不是一个「后台」,而是问题的核心,如果你能做到「知行合一」你就很厉害。

人都有舒适区,当你研究的很快乐时你要小心了,你要时刻关注自己的研究在操作性上的价值。

事实上你要明白主观和客观之间存在的裂痕,我们永远只是在逼近真相,但你自己要明白到了什么程度。

二级市场的研究都是进行获利交易,股票你买卖就行了,但炒股票实际又很难,因为你只把握了 50% 的概率。

基本面你把握了 80%,但股票价格 = 价值 + 套利 + 情绪——申万研究所,它由三部分组成,并且还天天变,这就变得高度复杂了。

所以股票研究本质在于研究预期的变化而非基本面的变化,只是后者影响了前者。

你可以把一个问题研究清楚,但你必须明白你研究清楚的东西在整个决策系统里占了多少比例,它可能只占了 20%。

如果你以为你搞清楚了 80%,那就是在自娱自乐,在搞行为艺术。但如果你真正搞清楚一个极小的部分,至少你在这一点上你是知行合一的。

由于我们当前在探讨「研究」,我便把「研究」和「执行」在逻辑上做了区分,事实上两者没有区别也不该有区别。

研究者和执行者都是从两个方向无限逼近价值实现。只是当它太难实现的时候,我们便区分了职能。

知行合一并不代表时时刻刻需要「有用」,大部分基础研究在当下是无用的但在某时某刻是无价的。

但这涉及另一个话题,即创新是边缘溢出。

当「暂时」无用的研究一旦完成「边缘溢出」便实现了价值,基础研究在等待「边缘溢出」,「知行合一」在创造「边缘溢出」。

这就是为什么之前我们还要问一下什么是爱情?因为如果你连什么是爱情都搞清楚了,还有什么东西搞不清楚?

4. 虚假世界

贺华成:我的Z世代经济研究方法论 Part I

这个世界是虚假的。

前面我们讲到互联网行业和钢铁行业(以及周期品行业)的差别,一个是研究主观世界,一个是研究客观世界。

周期品行业要不断逼近经济运行的平均水平,互联网则要不断逼近大众心理的平均水平,前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世界。

互联网是主观世界好理解,事实上经济周期也是主观的,都存在反身性原理。

文化流行存在反身性,宏观经济也一样,经济规律、政府调控、主体行为共同构成反身性,包括凯恩斯主义与奥地利学派的差别。

巴菲特说,大部分投资人是不看年报的,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不认真和不用心的。

投资领域无论二级市场还是一级市场都是如此,很多时候人们只是在干一份工作,只有极少数人用心,或者说,大部分人待在虚假里。

奥地利学派讲,大家看到经济下行后政府会增加支出或扩大信贷。

但经济规律是经济进入衰退后必须通过萧条来完成市场出清,让非理性行为得到清偿,经济自然会快速复苏。

经济高涨时大家都觉得自己牛逼,进行了不必要的扩张和资本开支,借了不必要的钱,因为周围的人都在这么干,你觉得你不干就落后了,就完蛋了,所以你也去干了。

之后一定会带来问题,金融经济互为表里,之后就没钱了,这个过程就是市场出清,让犯错的人付出代价,从而减少总供给。

市场萧条后自然就会再起来,但如果去救的话,问题就会更大。

想想个人借贷就好理解了。用于消费而非价值创造的贷款,如果继续提供信贷,无异于延缓更大问题。

奥地利学派就是说什么都不要管,市场出清后自然会快速复苏。

现实中更多是皇帝的新装,这一点非常关键,但这一切又是「合理」的。

5. 你做不出成果

贺华成:我的Z世代经济研究方法论 Part I

现在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好的研究?

我们来看看一九法则,以及 199 法则,世界永远是两极分化的。

市场上 1% 的人赚去了 99% 的钱,0.1% 的 LP 赚去了 99.9% 的钱,全球化和AI 又加速了两极分化。

研究也是如此,大部分研究都是没有用的,因为大部分人都是不用心的,资本市场的「虚假」程度只会远超你的想象。

如果给好的研究一个定义,我叫它「建体系,出思想」,这句话也是申万研究所提出来的。

申万要求研究必须建体系、出思想。当然即便在申万能真正做到这一点的也是少数。

大家一定要明白一件事情,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知行合一,研究本身是一种艺术。

只有少数人才能成为艺术家(投资也是如此),绝大部分人包括在座的部分人做不好研究是一种非常正常的常态。

这个世界上 90% 的研究只是在「提供信息」,也即一份工作。

9% 的研究给人启发,实现了某种程度的「建体系」。

只有 1% 的研究令人惊愕,我们叫它「出思想」。

这便是研究三层次

任何行业都是如此,所以大家在做研究的时候,并不要默认你能做出什么成果,因为大部分人都做出不成果,包括投资也是如此。

你必须明白这一点,你到底是那 90%,9% 还是那 1%,你需要努力,以及判断自己的天赋领域,亦或是满足于只做那 90%。

高中艺考生越来越多,但大部分成不了艺术家,甚至只是为了逃避文化分数。

即便上海戏剧学院这种层次的表演系和导演系学生毕业后不少也只能干着不相关的工作(技术进步会逐渐改变这一点)。

播音主持专业大部分毕业后也并不在从事主持人工作,央视、卫视的主持人要求很高,大部分人也不愿去基层电视台或相关领域,最后也就从事了其他职业。

研究也是如此,研究和做学术一样需要天赋,研究和投资事实上都是高阶工作,是一件门槛很高的事情。

只是中国经济过去的加杠杆使得很多高阶职业变成了一份日常工作进而误导了很多人。

大家都知道一级市场大部分人都投不出好项目,但很多人并不明白事实上大部分人也做不出研究成果,因为投资与研究本无区别。

VC 投资是认知、圈子、阅历的综合结果,而不是一份工作,研究的迷惑性也在于让人误以为只是一种脑力劳动,只要高学历就可以完成。

研究恰恰涉及前文说的主观世界与反身性甚至「边缘溢出」,如果把研究一词换成「深刻洞察」就好理解了。

研究的基础是获得信息和整理信息,当你对信息和逻辑理解非常深刻的时候你自然就会有自己的体系,比如什么是社交、什么是爱情,他一定是一个逻辑体系。

你首先需要把它界定清楚,比如我们说社交包含通讯、媒体与交友,通讯依赖计算平台技术进步,媒体依赖平台内技术进步,而交友最后还是一个阶级矛盾的问题,这样就是一个体系。

但很多研究也都能形成让人启发的体系,这还不够,最高阶段则是出思想,即你的研究成果成为了一种思想。

做研究你必须要求自己建体系出思想,否则你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我们刚才讲的商业研究,不仅指卖方研究,而是指商业价值导向的研究,买方研究(包括 VC)本身也是商业研究,必须产出商业价值。

只是卖方研究你还必须把它搞得很牛逼的样子,比如一篇报告 50 页甚至 100页,要显得牛逼,但如果只是内部汇报你的逻辑与洞察,一般 3 - 5 页足以。

卖方研究出于要显得很牛逼,要把一些方方面面展开,把一些基础信息和补充信息附上,这也是有价值的,但核心还是体系与思想。

大家可以尝试找一个领域或一个点进行深入洞察,你搞懂它后,他一定是一个高度简单和高度容易理解的结果。

这些洞察就是有价值的,作为内部汇报的话你可以在附录里附上补充资料,逻辑和洞察本身则是简单却富有启发的结论。

你可以提供信息,但这只是基础工作,你要知道如果没有体系,没有思想,你的研究就真的没什么用。

研究是跨越主观和客观的鸿沟,大家想想如何建体系与出思想,强大的洞察力其实是一种性格特点。

所以研究要靠天赋,我叫它「只恨黑夜太漫长」,即一种神游的感觉和创造心流的过程。

我们前面讲研究要避免陷入快感,是不要让快感成为研究本身,但研究一定是有快感的。

对「真理」的追求,朝闻道夕可死矣,你会一晚上不想睡觉,就像小学生想到明天要春游的那种感觉。

6. 只恨黑夜太漫长

贺华成:我的Z世代经济研究方法论 Part I

去年 5 月份朋友圈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大致叫悲催的成年人,什么做 PPT 到凌晨然后电脑坏了。

很多辛苦感人的画面让大家共鸣,我当时也转了,但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正能量,一点都不辛苦。

这种只恨黑夜太漫长的感觉真是太好了,也是你人生中最奢侈的一段经历,只有在你最年轻的工作时期你才能体会到,加班到两三点万籁俱静身心合一的专注感觉。

这也非常有利于你的职业生涯,因为任何一个人的职业习惯都是在工作最初的 2 - 3 年内形成的,你如果没有找到只恨黑夜太漫长的感觉,那很遗憾。

什么是青春?

不计回报的努力还能让你感到快乐便是青春。

研究是一种天赋,事实上就是一种快速进入「神游」状态的天赋,本质是一种感知能力。

我们前面说无论是互联网泛娱乐产业,还是周期品制造业,到最后都是一种对大众心理和社会反身性的感知能力,研究的天赋即强大的

感性感知能力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反复强调什么是爱情,当你开始思考什么是爱情,你开始声泪俱下,爱情便深刻地理解清楚了。

有中学生问我语文不好怎么办,我说你去失恋一次语文成绩就会上来,失恋后内心会有源源不断想要表达的东西。

你文采会变得很好,语文成绩就上来了,本质是感性化能力上来了。

人类强大的情感能力在经历痛苦后都会表现出来,所以失恋是很多人的人生转折点。

所以研究对我来说是一件高度感性化事件,我研究问题时经常听一些很中二的歌曲,非主流三巨头,徐良、许嵩、汪苏泷,即能让你快速进入青春期思维模式的歌曲。

青春期是大脑算力即流体脑力的巅峰,我们虽然过了青春期,但可以通过歌曲进行超频。

十几年前我用 500 倍杠杆炒外汇,全是手动高频交易,几秒钟下单,十几秒后平仓。

我必须听着马克西姆钢琴曲,大声快节奏的音乐能让人进入一种失去自我的状态,然后下意识建仓平仓,我叫它「用感性祛除感性」。

如果说研究靠天赋,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还有一些可操作性的方法,怎么去做点事情呢?

我叫它观察生活。

7. 观察生活

贺华成:我的Z世代经济研究方法论 Part I

「观察生活」一词来自表演学,演员需要塑造各种没有经历过的角色,他必须通过生活中的点滴观察进行积累。

比如街头遇到乞丐,和他交流,看看他在干什么,看到建筑工地进去搬搬砖,你要深入生活的点点滴滴。

前面聊到调研 Lolita 用户,调研本身是一种观察生活,但要做好一个调研本身,真正的观察生活就是亲自去尝试一下 Lolita。

你自己穿一次 Lolita 可能才会真正明白,为什么要穿裙子?

为什么要省钱买裙子?

是因为虚荣吗?

部分是,但更多是因为让你发现了自己的美,发现了自己的闪光点,你开始变得自信,开始很热爱这件事情,进而开始热爱生活。

你开始找到了生活中的闪光点,你找到了甚至找回了少年心气,找到了疲惫生活中最后的英雄梦想。

TFBoys 很多粉丝是中年女性,杨超越有很多国企男性粉丝,SNH48 有很多富二代粉丝,为什么?

因为杨超越给了我们平淡无奇一眼到头的生活中带来了那么一点点英雄梦想,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那些还会闪光还有盼头的瞬间。

明星只是一个法相,那么杨超越就是一个很好的法相,你追的不是一个明星本身,而是提醒你追求心中最后的梦想。

明星就像一尊「佛像」,佛像本不是佛,佛像只是提醒你要敬畏心中的佛法,因为每个人都是佛,见性成佛。

「偶像」就是「像偶」,一个你想成为的更好的自己,如果你正处青春期,家穷人丑,成绩还不好,如果你还不追星,你的青春期那不是一事无成?

当然为什么会这样是家庭教育进而阶级关系问题。但不管怎样,追星已经是一件非常可爱的事情了,因为每天叫醒你的不再是闹钟,而是梦想。

蔡徐坤也是如此,其实不用质疑现在的男性偶像为什么越来越女性化,这本身是女性消费主义的崛起,把男人打扮成洋娃娃,是因为要给女性消费。

所以买裙子也是观察生活,当你观察生活到极致时,你就是一个演员了,你也是一个对产业、产品和用户非常有洞察的一个人。

除了观察生活,表演学里还有「解放天性」和「当众孤独」两个要素,以及我加上的「时刻准备着」。

8. 解放天性/当众孤独/时刻准备着

贺华成:我的Z世代经济研究方法论 Part I

「解放天性」作为表演第一课,简单说就是让你彻底放开,以便塑造任何与你人格性格不一致的角色,往往通过极端的表演行为来训练。

比如先想象出物理上与精神上难以忍受的场景、角色行为和角色特点,然后再演出来。

把视觉上和精神上最难以忍受、甚至摧毁价值观的场景自然地表演出来,那么解放天性训练就完成了。

「当众孤独」作为表演第二课,简单说就是做到不受大众和旁观者影响严格遵循内心。

在舞台上严格按照剧本完成角色,不受台下万千观众的唏嘘、质疑、称赞、吹捧等行为的干扰。

最后我再加上了一个「时刻准备着」,这其实是播音主持专业的提法,即时刻保持状态。

商业上也是如此,成功者往往都在争议中成长,因为他们解放了天性,也完成了争议中的成长,因为他们做到了当众孤独。

好的研究者/执行者也是如此,因为一个极致的研究者本身就是一个执行者。

这三点本身又是和「观察生活」相关的,你要做好研究,或者说知行合一的话,首先你要做到观察生活,深入生活。

更高阶段你则完成了解放天性与当众孤独,你成为了一名演员,你与这个世界已经融为一体。

我一直说研究是高度感性化事件,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互联网与新兴产业,其本质都是用你的内心去同步这个世界的频率。

感受这个世界(包括大众主观世界)的震动,进入群体共鸣,完成连接,完成你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连接。

这个世界天地万物都在相互作用,你要做的只是融入这张大网。

所以让你买裙子只是很基础的一件事而已。

好的研究者/执行者首先是一个观察者,最优秀的则是一名演员。

9. 游戏规则与市场机制

贺华成:我的Z世代经济研究方法论 Part I

讲到感知能力,申万在选择研究员时会有心理测试,横向思维看策略,纵向思维看行业,以及横向思维看包含产业链多的行业等。

策略分析师必须相貌英俊,行业分析师则必须练好唱歌,这些都是研究中的 Knowhow,某种程度也是一种游戏规则。

当然更大的游戏规则在商业本身,尤其是资本市场。

证券分析师本质是在做销售工作而不是研究工作,原因一方面在于前文说的大部分人是做不出研究成果的。

另一方面在于,这个世界大多时候比我们想想的虚幻,当大家都活在虚幻中的时候,真相便不再那么重要,大家只是在玩一个游戏而已,各方也只是在相互配合完成这个游戏。

也正因为此,超额收益永远只属于少数人。

这让我想起《寒战》里梁家辉的一句台词:

「我服务香港警队30年,认识不少人,也得罪不少人。不过在这30年里,我学会了一件事,就是每一个机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明也好,暗也好,第一步学会它,不过好多人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就已经死了,知道为何?自以为是。

第二步,就是在这个游戏里面把线头找出来,学会如何不去犯规,懂得如何在线球里面玩,这样才能勉强保住性命。」

但我今天不是在讲职业生涯规划,我是在讲研究,道理一样,任何事情,你都要搞清楚其背后的秘密,包括研究的规则,研究的方法,你都要理出来。

但这又涉及到一个驱动力问题,我叫它市场机制

卖方研究有外部客户作为驱动力,这一点很重要,就像任何创业的成败,本质都源于是否存在巨大的外部需求推动。

外部需求会推着你走,推着你成长并给你足够容错率,这就是市场机制。

一级市场 VC 研究团队的驱动力来自哪里?

来自内部投资经理和合伙人吗?

我认为这个驱动力不够,优秀的人才是有强大的自我驱动力,但这种驱动需要建立在外部环境的催化下实现,也即大量需求和倒逼机制。

这是一个关键话题,即对内服务的研究团队的驱动力来自哪里,相比外部市场的强大驱动,内部需求、领导评价等驱动会显得不足。

注意,这并不涉及「自我内心满足」「外部评价满足」的个体心理学差异。

内部需求的评价对个体来说也是一种「外部评价」,该问题本质上涉及的是,对内服务的研究团队其所在机构能否源源不断产生强大需求推动研究团队成长。

因此对内研究团队要是未做出什么成绩,原因可能是来自机构本身而非研究团队本身。

但最后,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 END -

↑九月权益升级+线下活动赠票即将发布,仅限会员

联系我们

媒体/商务合作联系微信:ifanbing

邮件:ben.fan@zengzhangguan.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