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茅草屋到“小洋房”的蛻變 ——巧家縣藥山鎮洗羊塘村整村易地搬遷實現脫貧夢

搬遷前的藥山鎮

從茅草屋到“小洋房”的蛻變 ——巧家縣藥山鎮洗羊塘村整村易地搬遷實現脫貧夢

洗羊塘村呂家村村民小組洗羊塘村位於藥山鎮東面,與滇東北最高峰——藥山相依相聯,平均海拔3200米,全村國土面積25.9平方公里,轄10個村民小組,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85戶1462人。由於地處高寒山區,氣候惡劣、土地貧瘠,被“冠名”為巧家縣最貧窮的村。洗羊塘村種植結構單一,主要作物僅有馬鈴薯、蕎麥,糧經作物種植比例嚴重失調,且由於自然條件惡劣,畝產量只有300公斤左右,群眾收入渠道單一、經濟收入低;基礎設施建設較為滯後,住房條件差,部分群眾飲水困難,求學、就醫不便,群眾生產生活面臨嚴峻挑戰,部分區域已基本喪失人類生存條件。

巧家縣緊緊抓住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機遇,以整村搬遷為抓手,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改窮貌,變“包袱”為財富,變“窮途”為坦途,變“末路”為出路。隨著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的實施,洗羊塘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村群眾徹底告別了昔日居住的茅草房,住進了水、電、網配備齊全的“小洋房”,實現了減少貧困人口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雙重目標。藥山鎮洗羊塘村貧困村民生活場景。(蘭玉壽攝於2013年5月19日)分類安置“挪窮窩”在充分調研論證的基礎上,確定了實施整村易地搬遷的思路,並結合實際採取行政村內就近安置、外遷老店鎮尹武海壩兩種方式進行,分別制定了切合實際、操作性強的實施方案。行政村內就近安置2個村民小組116戶481人,其餘269戶981人搬遷至老店鎮尹武海壩,兩種方式相互結合、互為補充,實現整村易地搬遷,讓洗羊塘的群眾徹底搬離了世世代代居住的“窮窩”。

搬遷後閒置的土地和未開發利用的土地重新得到合理開發利用的同時,使洗羊塘村原有的耕地、林地和植被得以恢復,實現資源稟賦、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換窮業”圍繞“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通過加大勞務輸出發展產業等拓展增收渠道,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土地規劃利用方案,按照一戶一畝的土地分配標準,將尹武海壩配套耕地合理分配到搬遷農戶手中,流轉土地1140畝,每畝租金500元,覆蓋卡戶279戶1079人。深入村組開展易地扶貧搬遷戶勞動力數量、就業願望、技能需求等信息採集,建立就業需求臺賬,有針對性開展服務業、種植業、養殖業等技能培訓,確保每戶易地搬遷戶至少有一個“技術明白人”。

通過組織化轉移輸出勞動力,做到了有勞動力的搬遷戶家庭至少實現1人就業。

從茅草屋到“小洋房”的蛻變 ——巧家縣藥山鎮洗羊塘村整村易地搬遷實現脫貧夢

老店鎮新村社區“小洋房”(攝於2017年7月19日)

千方百計“拔窮根”搬遷不是目的,脫貧才是目標,發展才有希望。為了徹底斬斷洗羊塘村的“窮根”,巧家縣以發展教育事業為重點,統籌完善醫療、衛生、養老等公共服務設施,全力拔出貧窮的“根”。把改善教育基礎設施、落實“兩免一補”等教育補助政策、強化控輟保學等工作作為重點,優先發展洗羊塘村教育,為村內安置的貧困人口新建了學校,統籌解決好外遷人口因地制宜就學的問題,“控輟”和“保學”齊發力,全力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配套完善醫療衛生、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解決搬遷群眾看病、就醫、養老的“後顧之憂”,有效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老店鎮新村社區住房(攝於2018年8月28日)多措並舉“改窮貌”物質的貧困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的貧困、精神的貧困。

洗羊塘整村易地搬遷後,對原有的行政區劃、戶籍信息等進行了調整,在老店鎮新增新村社區,在藥山鎮重新劃定行政區劃,選優、培強了兩個社區班子成員,充分發揮社區在引領脫貧中的帶頭作用。為幫助搬遷群眾儘快適應新生活、融入新環境,有針對性地開展操家理務培訓、組織文藝演出,開展“自強誠信感恩”教育活動,既豐富了搬遷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幫助搬遷群眾更快適應新環境、融入新生活。整村易地搬遷後,持續加大對洗羊塘村產業、生態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洗羊塘村由過去全縣最貧窮的村,蛻變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新村。

來源:微巧家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張麗青

審核:馮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