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次贷危机后A股的四次熊市与信用扩张

视点 | 次贷危机后A股的四次熊市与信用扩张

近日,IMI研究员周文渊撰文分析了次贷危机后中国A股的四次熊市与信用扩张。文章指出,股票市场的走强,虽然需要货币宽松的配合,但追逐到源头还是要看到信用扩张。当前,国内股票市场面临着经济复苏环境被疫情中断,货币大幅宽松,信用开始扩张,但是国内产业链受海外疫情影响,投资难以快速启动,信用向经济的传导断裂,反馈过来压制信用扩张预期。目前国内并未出现类似于美国和欧洲的大规模刺激计划,但如果中央继续坚持2020年经济发展目标,则大规模刺激只是时间问题,而政策刺激和信用扩张才是目前中国股市保持基本稳定的根本。

以下为文章全文:

美国次贷危机之后,A股经历了四轮熊市。每一轮熊市总有不同的触发因素,但刨根问底,股票的根本还在经济上,不抓住经济这个牛鼻子,不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一时的上涨就如沙滩上的高楼根基不稳,出现牛短熊长的局面也就情有可原。股票市场的走强,虽然需要货币宽松的配合,但追逐到源头还是要看到信用扩张;而且信用扩张的传导链条要通畅,即银行信贷投放传导到经济总量回升,银行信用和实体信用出现双扩张。

1

第一轮:次贷危机熊市(200710-200810)

第一轮熊市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至2008年10月23日,上证指数从6124点下跌至1650点,下跌73%。

视点 | 次贷危机后A股的四次熊市与信用扩张

熊市起源于标准经济周期从繁荣转向衰退的边缘,当时国内经济增长处于周期顶部,通胀高企。GDP增速在2007年到达15%的高点,CPI在2007年6月份上冲至6.5%。为了给经济降温,国内货币政策从2006年4月份开始紧缩,直至2007年11月份央行还进行了最后一次加息,将存款利率提升到4.15%,贷款利率提高到7.5%。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到2007年11月份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7.5%的阶段高点。

视点 | 次贷危机后A股的四次熊市与信用扩张视点 | 次贷危机后A股的四次熊市与信用扩张

紧缩的货币政策在早期阶段并未阻止市场的持续上涨。直至通胀和经济增速达到繁荣顶点位置,货币政策成为股票市场大幅下跌的触发因素。而进入2007年四季度之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爆发,加剧了国内市场的动荡。从2007年四季度美国开始进行货币宽松,但强烈的信用收缩压力造成全球股票市场大幅下跌,A股难以独善其身。经济下行压力和货币紧缩双重压力,A股开始加速下跌。进入2008年之后,油价暴涨,国内出现滞胀局面,货币政策被动紧缩,进一步造成经济加速下滑;直至2008年3月-4月,次贷危机全面爆发,A股又开始新一轮暴跌。

伴随经济下滑,海外危机扩散,2008年9月份央行开启宽松。当时GDP增速为9.5%,CPI为4.6%;央行试探性地将贷款降低20BP至7.3%,将存款利率暂时保持不动。虽然开始货币宽松,但股市依然继续下跌。2008年10月份央行再次宽松,将贷款利率从7.3%大幅下降60BP至6.75%,存款利率此时降低55BP至3.6%。准备金率降低50BP至17%。进一步的货币宽松只是对股市形成短期支撑,微弱反弹之后,股市继续下跌。直至11月份,央行将贷款利率直接下调108BP至5.67%,存款利率下调108BP至2.52%,并宣布实施四万亿财政刺激,股市开始见底回升。2008年4季度的GDP增速为7.1%,CPI为1.2%,此时离经济增速的底部6.4%还有一个季度。

中国股票市场走出熊市比实际经济增速回升早一个季度,比美国股市见底足足提前一个季度,比央行最初开始进行货币宽松晚一个季度。真正走出熊市的时间点正是中央政府宣布进行四万亿财政刺激。股票市场的走强,虽然需要货币宽松的配合,但追逐到源头还是要看到信用扩张;而且信用扩张的传导链条要通畅,即

银行信贷投放传导到经济总量回升,银行信用和实体信用出现双扩张。2007-2008年的熊市以及随后出现的牛市反弹,是经济周期理论完美阐释,是经典的康波周期。

2

第二轮:产能出清熊市(201102-201306)

第二轮熊市持续时间比较长,如果拉长周期可以从2009年11月份开始计算,直至2013年6月份,经历了两次库存周期的波动;指数从3461点下跌至最低1849点,下跌幅度接近50%。如果剔除2010至2011年二季度的震荡期,指数真正开始大幅下跌是从2011年4月份开始的3100点,下跌到2013年6月份的1849点,跌幅40%。

2011-2013年的熊市出现,一是经济内部去库存周期启动,2009-2011年三年资本大规模支出造成产能过剩和库存高企,经济产业面临转型,微观企业信用出现收缩压力;国内经济从2009-2011年经历一波加库存,2011年至2013年经历去库存,GDP增速从10%-12%的增速平台经过去库存下降至7%-8%的平台,CPI在2011年达到6.5%的高位。二是,外部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造成出口企业的信用收缩;2011年四季度欧洲债务危机开始爆发,海外股票市场大幅下跌,银行信用开始收缩。三是,国内货币政策在2011年-2013年期间保持适度偏紧的状态。货币政策从2010年9月份开始收紧,贷款利率从5.4%上调至2011年6.65%。存款准备金率从15.5%上调至21%。

股票市场呈现货币偏紧,信用收缩甚至出现信用出清预期,而经济增速则出现快速跳水阶段。从货币-信用-经济,逆向传导链条较为清晰,股市出现持续单边下跌也就不足为奇

视点 | 次贷危机后A股的四次熊市与信用扩张视点 | 次贷危机后A股的四次熊市与信用扩张

这一轮熊市又是如何走出来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虽然GDP增速在2014-2016年期间继续小幅下降,但自2014年开始货币政策出现明显宽松,更重要的是信用开始大扩张。(1)企业库存周期在经过三年左右去库存之后,2014年出现加库存迹象;(2)影子银行系统在2014年之后进入快速扩张周期。银行理财、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同时开启信用扩张。(3)居民杠杆扩张开始启动,先是股票市场,其后是房地产,杠杆牛把股票市场推升到高位。然而,从2011-2013年的熊市重生之后,仅仅看到货币宽松-信用扩张,并未完全传导到经济实体,这也为后来的股灾埋下了伏笔。

3 第三轮:股灾熊市(201506-201602)

这一轮熊市最为惊心动魄。持续时间从2015年6月份至2016年2月份,不足一年,股指从5178点第一轮下跌至2850点,跌幅45%;第二轮进一步下跌至2640点,总计下跌50%。股灾造成的熊市过程之中,虽然看到货币政策大幅宽松。存款准备金率从2015年1月的20%下降至2016年5月份的17%,贷款利率从2014年年末的6.14%降低到2016年年中的4.9%;但货币持续宽松并未止住市场跌势。其原因一是信用出现被动收缩。高杠杆状况下,股票市场下跌负反馈机给证券公司资产负债表、基金专户、保险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带来了极大的资产收缩压力。虽然为了对冲降杠杆,推动大规模表内信贷投放和银行理财债券投资,但信用传导并没有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其二是经济在经历2014年短暂的加库存之后,又开始更为猛烈的三年去库存(2014-2016年)。在此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一路下滑至7%。

视点 | 次贷危机后A股的四次熊市与信用扩张

起源于去杠杆的股灾,造成信用收缩压力,进一步传导到实体经济,造成经济下行压力,虽然货币出现宽松,但股市下跌趋势难以逆转。而走出这一轮股灾熊市,根源还是在于经济

2016年9月份之后,国内库存周期开始启动;海外受益于特朗普减税、财政刺激计划,全球经济出现一轮上涨。国内经济出现内生扩张动力,从2016-2018年GDP增速也维持在6.8%左右波动。与此同时,2016年开始,中央财政开始推动债务置换,房地产周期启动,居民杠杆上升。中央和居民杠杆攀升带动信用扩张预期,虽然在此过程中,货币政策保持了中性偏紧,而且开始规范资产管理业务,但股市还是从2640反弹到3578点。

股灾给我们的启示,如果扣动去杠杆和信用收缩的扳机,即使大规模货币宽松也难见到成效。在危急时刻,只有央行最终出手,大规模买入股票ETF才能稳住下跌趋势,稳住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

4 贸易战熊市(201802-201812)

最近的一次熊市,开始于2018年2月份,从高点3587点下跌至2018年12月底的2440点,跌幅达32%。

下跌肇始于2018年2月份海外股市暴跌,美国经济增速到达周期高点位置,在持续紧缩的联储政策压力下,美股出现大幅下挫。进入3月份,中美贸易战爆发,导致进出口企业信用收缩压力大增;国内方面,企业库存周期跨过加库存顶点之后,出现去库存迹象,GDP增速在6.8%位置维持近三年左右时间后再次下探。在贸易战和国内经济去库存压力之下,伴随国内经济思想意识争论分歧加大,国内企业和金融机构出现明显信用收缩压力,M2和社融增速大幅下跌。虽然央行不断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是货币拥挤在债券市场,未有效传导到实体经济,市场一度预期中国央行陷入“流动性陷阱”之中。

视点 | 次贷危机后A股的四次熊市与信用扩张

贸易战熊市传导链条:经济去库存和贸易战冲击之下,经济总量增速出现下行压力,央行采取货币政策刺激投资,但由于企业信用扩张预期不佳,金融机构信用投放信心不足,从货币到银行、企业信用传导断裂;融资信用和经济总量都出现收缩。虽然熊市持续时间不足一年,但短期跌幅大,给金融机构带来较大冲击。

经济下行-货币宽松-信用扩张-经济扩张的链条在信用扩张阶段出现负反馈。信用不是扩张而是收缩,造成经济继续下降,信用再次收缩,货币出现衰退型宽松。而解铃还须系铃人,这次短暂熊市的恢复,根本上还是在于国内在2018年12月份开始出现了一轮较强的银行信用扩张,信贷投放大幅超出市场预期,中美贸易战短期缓和也增强市场信心。在信用扩张刺激之下,股票市场开始出现上涨。

视点 | 次贷危机后A股的四次熊市与信用扩张

5 2020年A股仍然有较大机会上涨

股票市场从2018年的2440点修复性上涨至3288点之后,由于国内货币政策短期转向和贸易战再次出现波折,股市快速回调,陷入震荡过程。进入2019年下半年,海外方面美国联储货币持续宽松之下,股市大幅上扬;中美贸易战达成第一阶段协议,同时,2018-2019年持续2年的去库周期基本结束,经济出现逐步企稳迹象;特别是2019年12月份之后,银行信用扩张预期升温,国内股票市场从震荡区间低位开始启动。

这一轮股票市场上行,一方面受益于货币宽松,另一方面银行信用扩张和经济库存周期都较为支持,特别是市场预期经济能够稳定在5%-6%的平台波动;再加上中美贸易第一阶段协议的达成,进一步推动出口企业信用扩张预期,综合来看,市场进入一定良性循环的上涨环境之中。

货币宽松-信用扩张-经济回升的传导链条比较通畅,但是疫情的突然出现打乱了市场节奏,并可能改变方向

疫情首先把经济总量扩张预期变成收缩预期,总需求没了,补库可能马上要变成去库;全球来看,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现在能保障的仅仅是资金流,人流、物流都受到很大冲击。在疫情冲击之下,2020年中国经济要稳在5%左右的增速水平难度很大,2021年能不能稳定在5%,还取决于疫情有没有导致金融机构、居民、企业出现大规模信用收缩。

疫情改变金融机构信用扩张的方式。疫情本身造成比较大的信用收缩压力。美国出现股灾后,金融机构大规模抛售债券、减少贷款;居民没有收入,贷款面临违约,市场化信用扩张已经结束,反而出现信用收缩压力。对冲性的政府信用扩张替代金融机构信用,美联储开始买入公司债、美国推出规模达6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直接发钱给居民,为受困企业提供补贴和低息贷款,目的都是为了稳住资产负债表。

中国同样采取了举措,目前累计推出1.8万亿人民币的再贷款投放给企业,推动银行信贷继续保持扩张。中央财政宣布适度提高赤字率,并发行特别国债,此外还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虽然具体刺激规模还没有具体披露,但是国内依然保持了信用大扩张预期。为了支持信用扩张,国内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宽松。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将继续下降,存款基准利率也会下调。

当前,国内股票市场面临的环境是经济复苏进程被疫情中断,货币大幅宽松,信用开始扩张,但是由于海外疫情形势不明朗,国内产业链受疫情影响投资难以快速启动,信用向经济的传导断裂,反馈过来压制信用扩张预期

未来经济环境如何发展,可能有三种情景。

第一种:乐观情景。海外疫情在4月中旬达到顶峰,5-6月份美国和欧洲经济封锁逐步解除,在大规模财政刺激之下,全球经济从底部逐步回升;中国经济在一季度内部停摆和二季度外部需求萎缩压力冲击后,从6月份开始逐步恢复正常,三四季度保持信用扩张和经济扩张,经济稳定在5%的水平。

第二种:基准情景。全球疫情发展到二季度至三季度,两个季度的冲击造成经济收缩压力,中国经济虽然保持政策刺激,信用保持扩张,但经济总量依然大幅下行,全年增速维持在3%左右。

第三种:悲观情景。全球疫情恶化贯穿全年,并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国经济出现全年负增长。

如果出现第一种情况,股票市场将逐步从底部回升,2020-2021年上证指数有可能上冲3800-4000点位置。

如果出现第二种情景,股票市场大概率维持震荡格局,向上很难突破一季度3100点的高点位置,向下很难跌破2440点的新低。

如果出现第三种情景,股票市场下跌空间增大,全面信用收缩使指数下滑到1800-2000点也是有可能。

站在当下时点,出现第二种基准情景概率最高,假设3100点和2440点各按50%的概率计算,当前市场定价2770点比较合理。此时,持有股票,风险并不大,而且类似于拿了一张到期日为4月中旬的看涨期权,如果疫情真的在4月中旬出现顶峰,经济情景进入第一种状态,此时持仓将获利。如果疫情并未有好转,而且继续保持第二种基准情景预期,那么这个点位定价也较为合理。

当然,也要警惕出现第三种情况。疫情在5-6月份也难以好转,而且国内出现二次爆发,特别是海外发达经济体或者新兴市场国家出现危机,石油战持续恶化,那么指数跌幅将难以预估。不过这些指标都可以做到实时监测,一旦形势恶化,及时止损来得及。考虑到全球疫情合作和全球央行的共同救市,出现第三种情景还是小概率事件。

6 总结与投资策略

历次熊市发生不管什么原因成为导火索,从根源上来讲,无不有几个特征。第一,股市估值在较高位置;第二,信用出现大规模收缩压力,要么来自于经济内生收缩压力,要么来自于外部危机触发;第三,库存周期面临去化压力,经济总量增速开始大幅下降;第四,货币宽松对股票市场的刺激需要等待一个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信用扩张和信用收缩的拐点位置。货币紧缩造成信用扩张从拐点回落,开始出现信用收缩压力,股市则开始下跌;反之货币持续宽松带来信用大规模扩张,股市将开始从熊市中启动。第五,“货币-信用-经济”的传导链条,如果货币宽松到信用扩张传导出来,即使经济短期下行,也可能出现牛市;但是如果信用扩张最终也未能稳定住经济下行,那么牛市也难以走远,股市的根本还在经济之上。当然,如果“货币-信用-经济”链条完全打通,信用扩张稳定住经济,而经济回升进一步带来信用扩张,则正反馈机制将带来大牛市。

当前,支撑中国股票的因素,虽然有估值方面的优势,但估值并不是硬支撑,一旦经济持续下滑,当前的估值水平可能也变贵。政策刺激和信用扩张才是目前中国股市保持基本稳定的根本,国内政策目前在逐步出台,并未出现类似于美国和欧洲的大规模刺激计划,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刺激政策不会进一步加码,如果中央继续坚持2020年经济发展目标,则大规模刺激只是时间问题。

视点 | 次贷危机后A股的四次熊市与信用扩张

编辑 侯津柠

来源 新浪财经

责编 金天、蒋旭

监制 朱霜霜

曹彤: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困境与解决方向——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0春主题演讲

IMI锐评 | 全球衰退,世界经济何去何从

视点 | 中美博弈背景下与中美洲新建交三国合作关系展望

王国刚:激活企业间横向金融机制——货币金融圆桌会议·2020春主题演讲

IMI工作论文丨“双支柱”调控的研究进展:综述与评介

为了增进与粉丝们的互动,IMI财经观察建立了微信交流群,欢迎大家参与。

入群方法:加群主为微信好友(微信号:imi605),添加时备注个人姓名(实名认证)、单位、职务等信息,经群主审核后,即可被拉进群。

欢迎读者朋友多多留言与我们交流互动,留言可换奖品:每月累积留言点赞数最多的读者将得到我们寄送的最新研究成果一份。

视点 | 次贷危机后A股的四次熊市与信用扩张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成立于2009年12月20日,是专注于货币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研究机构和新型专业智库。研究所聘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的9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委员、学术委员和国际委员,80余位中青年专家担任研究员。

研究所长期聚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宏观经济、金融监管、金融科技、地方金融等领域,定期举办国际货币论坛、货币金融(青年)圆桌会议、大金融思想沙龙、麦金农大讲坛、陶湘国际金融讲堂、IMF经济展望报告发布会、金融科技公开课等高层次系列论坛或讲座,形成了《人民币国际化报告》《天府金融指数报告》《金融机构国际化报告》《宏观经济月度分析报告》等一大批具有重要理论和政策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2018年,研究所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院属研究机构奖,在182家参评机构中排名第一;在《智库大数据报告(2018)》中获评A等级,在参评的1065个中国智库中排名前5%。

视点 | 次贷危机后A股的四次熊市与信用扩张视点 | 次贷危机后A股的四次熊市与信用扩张

只分享最有价值的财经视点

We only share the most valuable financial insights.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