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泰山為什麼會成為黃帝的封禪之地呢?

恆實說


泰山在五嶽中名聲最著,其原因亦與秦漢之際開始的封禪活動有關。封建帝王的封禪活動是政治和迷信的混合物。封禪是一種祭祀性的禮儀活動,“封”是在泰山上堆土為壇,在壇上祭祀天神,報答上蒼的功績;“禪”是在泰山下掃除一片淨土,在淨土上祭祀土神,報答后土的功績。古人認為“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天高不可及於泰山”,祈願“天地交泰”。於是,凡所謂“受命於天”的帝王,為答謝天帝的“受命”之恩,便到接近天神的泰山之巔,積土為壇,增泰山之高以祭天,表示功歸於天;然後,再到泰山之前近地祗的梁父、社首、云云等小山丘設壇祭地,表示厚上加厚,福廣恩厚以報地。這就是歷代帝王狂熱追求的泰山封禪大典。一代帝王登封泰山,被視為國家鼎盛、天下太平的象徵,皇帝本人也儼然成為“奉天承運”的“真龍天子”了。歷代帝王封禪泰山活動,有其開始和發展的過程。封禪泰山,大約可溯源於原始人群對自然山川的崇拜。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引《管子·封禪》說:“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東漢哲學家王充在他的《論衡·書虛》中也說:“為王太平,開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見者七十有二,紛紛湮滅者,不可勝數。”司馬遷從《管子》中找到名字的是十二位,他們是:無懷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顓頊氏、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這些人大都是古代比較強大的部落首領,是傳說中的人物。《尚書·舜典》記載:“歲二月,東巡狩,至於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覲東後。”所謂“巡狩”是指遊牧民的巡行狩獵。“柴”,燒柴火。“望”,是一種祭祀形式。這是一種原始的自然崇拜,與後世有目的的神道設教,告成功於天,以強調帝王統治權力的禮儀活動,有明顯區別。封禪和朝拜泰山,載入史冊的是從秦始皇開始,秦二世、漢武帝、漢光武帝、漢章帝、漢安帝、隋文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清聖祖、清高宗等帝王,都曾到泰山登封告祭、刻石記功。其中漢武帝七次東巡登封。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封禪泰山的皇帝是宋真宗。元明以後改為祭祀。清乾隆十一次朝拜泰山,六次登岱頂。歷代帝王藉助泰山的神威鞏固其統治,而泰山又因封禪告祭被抬到與天相齊的神聖高度。一座自然山嶽,受到文明大國的歷代最高統治者親臨封禪祭祀,並延續數千年之久,幾乎貫穿整個封建社會,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精神文化現象。


人生一杯老酒


泰山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有很多雄才大略的帝王到這裡舉行封禪之禮,而且並不是每一位帝王都可以封禪,必須要得到大臣們的認可,為江山社稷做出突出貢獻的人才有資格。

細數中國歷史上的帝王像秦始皇,漢武帝等人都去過泰山封禪,若是沒有一點豐功偉績就想到泰山封禪,不僅會成為天下人的笑柄,被史官批上一筆,還會成為後世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那麼,中國的名山大川不在少數,除了山東之外,其餘的省份也都有名山,為什麼唯獨選擇了泰山為封禪之地呢?

這主要是因為泰山在古代的名氣太大了,傳說當初世界初成,天地處於一片混沌狀態的時候,頂天立地的巨人盤古出現了。

盤古開天闢地之時頭顱化作了泰山,而且泰山屬於五嶽之中的東嶽,太陽也從東方升起,我們中國人都是以東為大,所以這就確立了泰山在人們心中的地位。

中國曆朝歷代的帝王都對泰山有著敬仰崇拜的心理,每一位帝王都賦予了泰山神聖不可侵犯的威能,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更是去泰山封禪了八次。

而孔老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被傳為佳話,司馬遷的“重於泰山,輕於鴻毛”更是成為了衡量一個人價值的標準。

詩聖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讓無數人蜂擁而至,這些聖人名家對泰山的讚譽,無疑讓泰山在中華兒女們心中的地位更加上升了一個層次,中華兒女們對於泰山的崇敬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

從以上這些資料之中,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泰山在五嶽之中會脫穎而出,成為歷代帝王的封禪之地了。


付凱91458867


“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司馬遷在《史記》中的一句話,道出了帝王受命於天,繼而封禪的原因。作為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黃帝當然也會進行封禪。

《史記·封禪書》:
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幹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

借管仲之口,我們知道黃帝曾到泰山封禪,不僅是黃帝,伏羲、神農、炎帝、顓頊、堯、舜、禹等上古君王都曾到泰山封禪。

何為封禪?

漢朝的班固說:“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梁父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阯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於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
唐朝的張守節說:“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

簡單來說,帝王即受命於天,“封禪”即是感謝上天的護佑,向上天彙報自己的功績。

封禪既是帝王向上天彙報工作,那麼彙報工作的地點則是離老天越近越好。

中國境內高山眾多,即便是在五嶽當中,泰山也不是海拔最高的山峰,為什麼泰山被選為封禪之地呢?

原來,古華夏部落主要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其中更以黃河流域為主。受自然條件的限制,這些部落的活動範圍有限,基本生活在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區域。泰山雄起於華北平原之東,在一望無垠的平地上拔地而起一千多米,這種強烈對比的震撼,自然而然讓人們認為泰山是最高的,把泰山作為封禪地點則再合適不過了。

封禪意義重大,通過這種儀式化的場面,昭告天下,王權受命於天,既可以增加帝王權威,穩固自身的統治,又可以彰顯帝王的功績,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

“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

黃帝、炎帝、堯、舜、禹皆上古先賢,舉行“泰山封禪”無可非議,但並不是每一位天子都有資格“封禪泰山”。

隨著“泰山封禪”的規格及規模的提升,對“封禪泰山”的天子要求也越來越高。

  • 首先,要有大功,這樣在向上天彙報工作的時候才有話可講;
  • 其次,要天降祥瑞,這是上天提醒帝王可以去封禪了;
  • 最後,封禪要在盛世,因為封禪這種儀式絲毫不亞於今天的奧運會,需要很大的人力財力支撐,只有國庫充盈,才有能力舉辦這樣的活動。

在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自秦始皇開始,真正有資格及勇氣“封禪泰山”的皇帝只有六位。

  • 秦始皇“泰山封禪”

秦始皇統一中國,結束了戰國紛爭的局面,北擊匈奴,南定百越,修直道,築長城,統一文字、度量衡,奠定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基礎,所以秦始皇封禪泰山是毫無爭議的。

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

  • 漢武帝“泰山封禪”

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擊破匈奴,遠征西域,南下閩越,征服朝鮮,經營西南,極大開拓了漢王朝的疆域,獨尊儒術,加強王權,創下豐功偉績,漢武帝封禪泰山也是當之無愧的。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在岱頂立石。之後,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後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後,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後,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並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後,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 漢光武帝“泰山封禪”

漢光武帝劉秀,用十幾年時間,剪滅群雄,平定內亂,重新光復大漢王朝,其功績不亞於開國皇帝劉邦,劉秀封禪泰山也是有資格的。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整修山道、在登封臺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後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 唐高宗“泰山封禪”

唐高宗在位期間先後滅西突厥、滅百濟、滅高句麗。 高宗時期唐朝版圖為最大,東起朝鮮半島,西臨鹹海,北包貝加爾湖,南至越南橫山,可謂功勞不小,唐高宗封禪泰山,也是可以的。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和酋長。十二月雲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築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築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於“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後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雲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 唐玄宗“泰山封禪”

李隆基早年,勤於政事,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的極盛之世——開元盛世,唐玄宗封禪泰山也說的過去。

開元十二年(725年)十月,唐玄宗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後,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於岱頂大觀峰,並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壇頌》、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 宋真宗“泰山封禪”

宋真宗在歷史上最有名的事蹟莫過於“澶淵之盟”了,雖然在位期間勤於政事,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史稱“鹹平之治”,但宋真宗與前面幾位封禪帝王比起來要遜色的多,其封禪泰山只能說是勇氣可嘉。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聖功德銘》 ,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

宋真宗之後,再也沒有帝王到泰山封禪,直至大明朝朱元璋稱帝的時候,下詔書廢去了泰山“東嶽天齊仁聖帝的稱號”,後世帝王再至泰山,也就是普通的祭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