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劣等民族替德國捱餓”:諷刺的是,蘇聯人還曾把德軍當成救星

網絡上有句名言:“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這話聽起來文藝,背後卻充滿了殘酷,二戰時的蘇聯便是這句話的一個印證。眾所周知,蘇德戰爭爆發時,規模龐大的蘇軍兵敗如山倒,除了高層的盲目樂觀與蘇軍本身勢力大削之外,部分蘇聯民眾的表現的也是個重要原因。


“讓劣等民族替德國捱餓”:諷刺的是,蘇聯人還曾把德軍當成救星


眾所周知,德軍打到烏克蘭境內時,不少當地百姓非但不抵抗,反而拿著麵包牛奶夾道迎接侵略者。有老大媽挎著籃子攔住德軍坦克,非要士兵吃掉送上的東西才肯放行。這些蘇聯人的熱情反而令德軍官兵有些無所適從了。好心的國防軍士兵勸道:你們趕緊收拾細軟跑路吧,等後面的黨衛軍趕來,恐怕就沒有這麼好說話了。百姓們不聽,接踵而來的便是噩夢。

這些人如此行為其實也有情可原。蘇聯的創建本身就猶如一場熱戀,懷揣共同信仰的人們走到一起,為了更遠大的目標而奮鬥。然而,當這股熱乎勁兒過去之後,彼此之間認同上的矛盾開始顯露,而當局手頭的麻煩又多,情急之下難免在許多問題上採取強硬政策,這反過來又激化了矛盾。不巧的是,由於複雜的歷史原因,許多加盟國與部分地區向來看俄國人不順眼,因此,當德軍打來時,他們非但不慌,反而將這視為一個爭取真正自由的好機會。然而,後來發生的正如歷史一再證明的那樣,把希望寄託在侵略者身上是十分愚蠢的。


“讓劣等民族替德國捱餓”:諷刺的是,蘇聯人還曾把德軍當成救星


恐怕有不少人把德軍入侵蘇聯視為希特勒這個戰爭狂魔一拍腦袋作出的決定,實際上,小鬍子精著呢。戰爭歸根結底是國力的比拼,而1940年6月的法蘭西戰役結束後,縱使號稱“歐洲陸霸”的法國淪為德國的提款機,德國佔領區加上本土的所有軍工生產力,從賬面上看仍趕不上蘇聯。如今放眼望去,周邊能滿足德國需求的只有蘇聯;況且兩國間的利益出現了衝突,彼此貌合神離各懷鬼胎,蘇德間恐怕難免一戰,還不如先下手為強。

事實上,別說對外輸出了,德國恐怕連自身基本的溫飽都未能解決。1941年6月25日,也就是德軍入侵蘇聯的第三天,時任德國食品和農業部長的赫伯特·巴克向當局提供了一份報告。其中,巴克提出了一個令高層感到頭疼的問題:按照當下的消耗來算,德國每年將面臨著約250萬噸糧食的缺口。值得注意的是,巴克提出自己的計算是基於德國人民“基本溫飽”這一標準展開的,而隨著戰爭的進行,消耗量還會進一步擴大,這個缺口只會比預期得更大,問題也將更加嚴峻。

這種狀況更是讓納粹高層加緊了入侵蘇聯的節奏。要知道,近在德軍兵鋒之下的烏克蘭就有“歐洲大糧倉”之美譽,相比於德國而言,蘇聯人口眾多,從中可以提取出大量優質勞動力。


“讓劣等民族替德國捱餓”:諷刺的是,蘇聯人還曾把德軍當成救星


其實,蘇聯一早就在德國人的“計劃”之中了。按照納粹高層的設想,當德國夥同盟友蕩平整個亞歐大陸時,美國便是砧板上的魚肉,不足為懼。到了這一步,德國將著手重建歐洲的秩序。為了給血統高貴的德國人騰出更多的空間和資源,一些“低劣”的民族必須被清洗或是壓縮,體量龐大的蘇聯首當其衝。要知道,那會兒蘇聯尚有約1.8億人口,根據納粹的計劃,83%的蘇聯人將被清洗。想要在短時間內將規模如此龐大的人口處理掉也絕非易事,而德國人的解決辦法便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飢餓方案”。

顧名思義,“飢餓方案”就是不給消滅對象飽飯吃,不僅如此,他們每天還必須從事高強度的勞役。這些還不算,德國人還把戰俘根據人種分級,最差的例如蘇聯的猶太人,他們只能吃粗糧和幾乎壞掉的菜葉子;稍好點的可以吃到像樣的麵包和蔬菜,但例如蛋奶、黃油和肉類這些“高級食物”,他們連碰的資格都沒有。而休息時,“低賤”的人種只能就地而睡,在身下墊點兒乾草都算是莫大的優待了;稍好點的能分到一張木板搭成的床,他們的寓所也只能勉強遮風擋雨。


“讓劣等民族替德國捱餓”:諷刺的是,蘇聯人還曾把德軍當成救星


毫無疑問,如此殘酷的剝削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德國人的“飢渴”:據資料顯示,僅入侵蘇聯的第一個年頭,德軍便強行徵用了至少1300萬人用於建造工廠、耕地和修路。每當俘虜一批蘇聯人,德軍便把其中比較強壯的拉去做苦力,稍微差點的則被安排到工廠工作,為德軍生產食物、製造槍炮子彈等等。更可恨的是,赫伯特·巴克還根據運營狀況將蘇聯國土劃分成了“盈利區”和“虧損區”,為前者工作的蘇聯百姓尚且能夠苟活,“虧損區”中的戰俘則無異於被判死刑,他們的口糧會越來越少直到餓死,換句話說,德國人壓根就是把他們往死裡整。

對於納粹而言,如此可憎的行為僅僅是一個開始,隨著戰局的扭轉,德軍高層開始了新的折騰。1942年初,戈培爾十分驕傲地詮釋了“飢餓計劃”的目的:“就是要讓這些劣等民族代替德國人民捱餓!”隨後,納粹高層又給各佔領區下達了“硬性指標”,每個月搜刮多少錢糧、弄死多少戰俘都有了明確的指標。戈林也命令各大戰俘營停止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俘虜提供食物,甚至要求他們儘快“處理”這些累贅。結果命令發出不到一個月後,就有至少55%的戰俘蒸發。


“讓劣等民族替德國捱餓”:諷刺的是,蘇聯人還曾把德軍當成救星


那麼,除了殺戮之外,“飢餓計劃”又為德國帶來了什麼呢?1941年10月以前,為了滿足戰爭的開支,德國政府曾多次縮減百姓的口糧定額,試圖勻出更多的糧食以支撐侵略。然而在入侵蘇聯約1年後,德國糧食供給已實現穩定,德國人民不必再勒緊褲腰帶;到了1943年底那會兒,德國的糧食甚至還出現了盈餘,數量可觀的糧食源源不斷地從各處佔領區運送至德國本土。數字顯示,在1942年~1943年期間,歐洲佔領區為德國提供了其國民所需的約25%的油脂產品和30%的肉類,德國百姓真正實現了“小康”。

納粹曾承諾戰爭會為德國帶來富足,在這個時間點上,表面上看,前者實現了自己的許諾。然而,這樣的富足是建立在他國百姓苦難之上的。那會兒,各大集中營都只為蘇聯俘虜提供一碗稀粥和骯髒的飲水,德軍官兵用乾淨的自來水洗手,然而若有俘虜試圖從水龍頭中取水喝,德軍一旦發現便會毫不猶豫地將他們槍斃。據統計,整個二戰期間,“飢餓計劃”至少殺掉了200萬蘇聯人,考慮到其他國家的罹難者和納粹戰犯們對罪行的隱瞞,這個數字恐怕要駭人得多。


“讓劣等民族替德國捱餓”:諷刺的是,蘇聯人還曾把德軍當成救星


我們回到最初所說的話題:蘇聯在戰爭初期的表現就像是一場雪崩,毫無疑問,比起準備充分、士氣高昂的德國,蘇聯最初的吃癟並並不令人意外。然而那會兒的蘇聯就像是一頭病象,德國是一隻健壯的雄獅,即便如此,恐怕獅子也無法如此輕而易舉地挑戰大象,還險些置大象於死地。其中有個難以忽視的原因,便是相當一部分蘇聯百姓太過天真,把“敵人”的敵人當成了朋友。然而歷史又一次證明,祖國畢竟是祖國;把所謂“解放”的希望寄託在侵略者身上,這種抉擇實在愚蠢荒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