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劣等民族替德国挨饿”:讽刺的是,苏联人还曾把德军当成救星

网络上有句名言:“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这话听起来文艺,背后却充满了残酷,二战时的苏联便是这句话的一个印证。众所周知,苏德战争爆发时,规模庞大的苏军兵败如山倒,除了高层的盲目乐观与苏军本身势力大削之外,部分苏联民众的表现的也是个重要原因。


“让劣等民族替德国挨饿”:讽刺的是,苏联人还曾把德军当成救星


众所周知,德军打到乌克兰境内时,不少当地百姓非但不抵抗,反而拿着面包牛奶夹道迎接侵略者。有老大妈挎着篮子拦住德军坦克,非要士兵吃掉送上的东西才肯放行。这些苏联人的热情反而令德军官兵有些无所适从了。好心的国防军士兵劝道:你们赶紧收拾细软跑路吧,等后面的党卫军赶来,恐怕就没有这么好说话了。百姓们不听,接踵而来的便是噩梦。

这些人如此行为其实也有情可原。苏联的创建本身就犹如一场热恋,怀揣共同信仰的人们走到一起,为了更远大的目标而奋斗。然而,当这股热乎劲儿过去之后,彼此之间认同上的矛盾开始显露,而当局手头的麻烦又多,情急之下难免在许多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这反过来又激化了矛盾。不巧的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许多加盟国与部分地区向来看俄国人不顺眼,因此,当德军打来时,他们非但不慌,反而将这视为一个争取真正自由的好机会。然而,后来发生的正如历史一再证明的那样,把希望寄托在侵略者身上是十分愚蠢的。


“让劣等民族替德国挨饿”:讽刺的是,苏联人还曾把德军当成救星


恐怕有不少人把德军入侵苏联视为希特勒这个战争狂魔一拍脑袋作出的决定,实际上,小胡子精着呢。战争归根结底是国力的比拼,而1940年6月的法兰西战役结束后,纵使号称“欧洲陆霸”的法国沦为德国的提款机,德国占领区加上本土的所有军工生产力,从账面上看仍赶不上苏联。如今放眼望去,周边能满足德国需求的只有苏联;况且两国间的利益出现了冲突,彼此貌合神离各怀鬼胎,苏德间恐怕难免一战,还不如先下手为强。

事实上,别说对外输出了,德国恐怕连自身基本的温饱都未能解决。1941年6月25日,也就是德军入侵苏联的第三天,时任德国食品和农业部长的赫伯特·巴克向当局提供了一份报告。其中,巴克提出了一个令高层感到头疼的问题:按照当下的消耗来算,德国每年将面临着约250万吨粮食的缺口。值得注意的是,巴克提出自己的计算是基于德国人民“基本温饱”这一标准展开的,而随着战争的进行,消耗量还会进一步扩大,这个缺口只会比预期得更大,问题也将更加严峻。

这种状况更是让纳粹高层加紧了入侵苏联的节奏。要知道,近在德军兵锋之下的乌克兰就有“欧洲大粮仓”之美誉,相比于德国而言,苏联人口众多,从中可以提取出大量优质劳动力。


“让劣等民族替德国挨饿”:讽刺的是,苏联人还曾把德军当成救星


其实,苏联一早就在德国人的“计划”之中了。按照纳粹高层的设想,当德国伙同盟友荡平整个亚欧大陆时,美国便是砧板上的鱼肉,不足为惧。到了这一步,德国将着手重建欧洲的秩序。为了给血统高贵的德国人腾出更多的空间和资源,一些“低劣”的民族必须被清洗或是压缩,体量庞大的苏联首当其冲。要知道,那会儿苏联尚有约1.8亿人口,根据纳粹的计划,83%的苏联人将被清洗。想要在短时间内将规模如此庞大的人口处理掉也绝非易事,而德国人的解决办法便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饥饿方案”。

顾名思义,“饥饿方案”就是不给消灭对象饱饭吃,不仅如此,他们每天还必须从事高强度的劳役。这些还不算,德国人还把战俘根据人种分级,最差的例如苏联的犹太人,他们只能吃粗粮和几乎坏掉的菜叶子;稍好点的可以吃到像样的面包和蔬菜,但例如蛋奶、黄油和肉类这些“高级食物”,他们连碰的资格都没有。而休息时,“低贱”的人种只能就地而睡,在身下垫点儿干草都算是莫大的优待了;稍好点的能分到一张木板搭成的床,他们的寓所也只能勉强遮风挡雨。


“让劣等民族替德国挨饿”:讽刺的是,苏联人还曾把德军当成救星


毫无疑问,如此残酷的剥削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德国人的“饥渴”:据资料显示,仅入侵苏联的第一个年头,德军便强行征用了至少1300万人用于建造工厂、耕地和修路。每当俘虏一批苏联人,德军便把其中比较强壮的拉去做苦力,稍微差点的则被安排到工厂工作,为德军生产食物、制造枪炮子弹等等。更可恨的是,赫伯特·巴克还根据运营状况将苏联国土划分成了“盈利区”和“亏损区”,为前者工作的苏联百姓尚且能够苟活,“亏损区”中的战俘则无异于被判死刑,他们的口粮会越来越少直到饿死,换句话说,德国人压根就是把他们往死里整。

对于纳粹而言,如此可憎的行为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战局的扭转,德军高层开始了新的折腾。1942年初,戈培尔十分骄傲地诠释了“饥饿计划”的目的:“就是要让这些劣等民族代替德国人民挨饿!”随后,纳粹高层又给各占领区下达了“硬性指标”,每个月搜刮多少钱粮、弄死多少战俘都有了明确的指标。戈林也命令各大战俘营停止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俘虏提供食物,甚至要求他们尽快“处理”这些累赘。结果命令发出不到一个月后,就有至少55%的战俘蒸发。


“让劣等民族替德国挨饿”:讽刺的是,苏联人还曾把德军当成救星


那么,除了杀戮之外,“饥饿计划”又为德国带来了什么呢?1941年10月以前,为了满足战争的开支,德国政府曾多次缩减百姓的口粮定额,试图匀出更多的粮食以支撑侵略。然而在入侵苏联约1年后,德国粮食供给已实现稳定,德国人民不必再勒紧裤腰带;到了1943年底那会儿,德国的粮食甚至还出现了盈余,数量可观的粮食源源不断地从各处占领区运送至德国本土。数字显示,在1942年~1943年期间,欧洲占领区为德国提供了其国民所需的约25%的油脂产品和30%的肉类,德国百姓真正实现了“小康”。

纳粹曾承诺战争会为德国带来富足,在这个时间点上,表面上看,前者实现了自己的许诺。然而,这样的富足是建立在他国百姓苦难之上的。那会儿,各大集中营都只为苏联俘虏提供一碗稀粥和肮脏的饮水,德军官兵用干净的自来水洗手,然而若有俘虏试图从水龙头中取水喝,德军一旦发现便会毫不犹豫地将他们枪毙。据统计,整个二战期间,“饥饿计划”至少杀掉了200万苏联人,考虑到其他国家的罹难者和纳粹战犯们对罪行的隐瞒,这个数字恐怕要骇人得多。


“让劣等民族替德国挨饿”:讽刺的是,苏联人还曾把德军当成救星


我们回到最初所说的话题:苏联在战争初期的表现就像是一场雪崩,毫无疑问,比起准备充分、士气高昂的德国,苏联最初的吃瘪并并不令人意外。然而那会儿的苏联就像是一头病象,德国是一只健壮的雄狮,即便如此,恐怕狮子也无法如此轻而易举地挑战大象,还险些置大象于死地。其中有个难以忽视的原因,便是相当一部分苏联百姓太过天真,把“敌人”的敌人当成了朋友。然而历史又一次证明,祖国毕竟是祖国;把所谓“解放”的希望寄托在侵略者身上,这种抉择实在愚蠢荒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