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日等國首腦不翻譯成丞相或宰相,而編個新詞“首相”,對此你怎麼看?

白鴉月染


首相,我們看電視,尤其是看國際新聞時,經常聽到這個稱呼。目前冠之以首相稱呼的多是國家政府內閣首腦。

我國曆史上對於君主以下的第一官員,稱之為丞相或者是宰相,首相稱呼並不流行。但“首相”之詞並不是外國專利,我國“首相”這個詞出現的時間要比國外早數百年。

首相的含義是“首席宰相”或者“首席丞相”的簡稱,是古代官府中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職務(並不代表實際權力這麼大)。

宋朝學者邵博在其《聞見後錄》中有記載:“是時眾中惟首相王珪因奏延安郡王當為皇太子,餘人無語。”

王珪,北宋名臣,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行侍中事。

《新唐書》:“後漢邵闔自侍中遷步兵校尉,秩千石,其職省起居,執虎子,蓋褻臣也。今侍中位宰相。”

侍中就是實際上的宰相,

《宋史·曾公亮傳》:“ 公亮明練文法,更踐久,習知朝廷臺閣典憲,首相韓琦每諮訪焉。”

這裡韓琦也被稱為首相。

到了明朝,朱元璋取消了丞相制度,永樂帝設立內閣,實際承擔了丞相之責,內閣成員被稱為閣老,首輔也會被稱為首相。

清朝孔尚任的歷史劇《桃花扇》中《設朝》一目中,南明弘光政權的內閣首輔馬士英有一句唱詞:“不料今日做了堂堂首相,好快活也。”

由此看來,首相一詞並不是近代新詞、也不是外國專有。

目前,首相主要用來稱呼君主立憲制國家中的內閣首腦。

之所以如此翻譯,是因為君主立憲制國家的內閣和我國明朝內閣類似,內閣首腦類似於明朝內閣首輔,內閣其他成員也被稱為“相”,像防衛相、外務相等,內閣首腦自然而然的就是首相了。


別酒流年


是的,習慣上我們把英日等國的行政首腦翻譯成”首相”而非”宰相”。

但是,“首相”並不是翻譯時編的“新詞”,而是古已有之。

例如,《宋史-曾公亮傳》:“”首相韓琦每諮訪焉”。這裡的“首相”即北宋英宗時期的名相韓琦。還有岳飛之孫岳珂的《王文公易漕帖贊》:”曰誰之書?元豐首相”。說的是宋元豐年間的宰相王安石。到了明清廢相設內閣以後,“首相”一說更頻繁使用於內閣首輔身上,比如明朝的嚴嵩、張居正等。但在正式文本中,更多的還是稱之為“首輔”。

國外最早有首相一職的,應該是十七世紀中後期的英國。當時英國暴發了以推翻詹姆士二世統治的“光榮革命”,制訂了限制王權《權利法案》,形成了事實上的國王統而不治、議會選舉首相的君主立憲制,羅伯特-沃波爾成為第一位當選的內閣首相,併兼第一財政大臣。

可能大家都不知道,“首相”這一稱呼,在英國喬治一世到喬治六世三百多年間,一直是個貶義詞。首相在當時被稱為國王的走狗,就好比在當時的中國被稱為“弄臣”或“大太監”似的,被人卑視。以至遭到沃波爾等歷屆首相的抵制。直到二戰時期,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首相的權威和職責,“首相”的稱呼才中性化。但是仍有一些首相心存芥蒂,更喜歡別人稱自己為“第一財政大臣”。

不只英國和日本,幾乎所有君主立憲制的國家都實行首相負責制,比如丹麥、荷蘭、西班牙、比利時等歐洲國家,柬埔寨、沙特等亞洲國家。另外,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的朝鮮,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前也稱金日成為首相。

那麼,我們為什麼把國外政府首腦翻譯為“首相”,而不是大家都耳熟能詳的“宰相”或“丞相”呢?

據《史記-秦本紀》載: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以樗裡疾、甘茂為左右丞相”。樗裡疾和甘茂也即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丞相,距今已兩千三百餘年。史上最後的丞相,是明洪武時期的胡惟庸。胡因罪被殺後,明清兩代在官員設置中再無丞相一職。但習慣上,人們私下裡仍把閣臣稱為“相”,比如稱張廷玉為“張相”,明珠為“明相”等。

但無論丞相還是首輔,其任免去留完全由皇帝掌握,甚至丞相的身家性命,也只由皇帝一人說了算。比如秦始皇時期的名相呂不韋和李斯,前者被逼自盡,後者被腰斬。而史上最後的丞相胡惟庸和汪廣洋,也被朱元璋以謀反的罪名被殺掉。

由此可見,中國的“丞相”只是在皇權專制下,皇帝個人的管家,必要時還是皇帝的出氣筒和替罪羊。

而英國及日本的首相,則是由議會選舉產生的。由於它們實行多黨執政制度,佔據議會多數席位就成了執政黨,而執政黨的黨魁也就順理成章地被選為首相。最後雖說還要國王任命,也只是走個形式而已。當選的首相要對選舉人負責,並且擁有組閣、官員任免等權力,甚至還可以報請國王,解散議會。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的丞相與國外的首相,無論從權力、義務,還是自己的地位和去留上,都完全不相同。

所以我們翻譯時,把國外一些政府首腦,譯作“首相”而非“丞相”或“宰相”,以示區別。


非非空


宰,據李峰先生的《西周的政體》對出土青銅器的研究表明,這本來是周天子的御用廚子,因為關係親密,後來越來越多代替周天子發佈政令.................

到了春秋戰國,開始稱相國...........

秦漢稱宰相..........

唐朝因太宗當過宰相,所以這個職位就不再設立了,於是有左右僕射(ye四聲)行宰相之職...........

宋因官、職、差遣分開,所以宰相實職和虛名又不一樣,一般稱“同平章事”頭銜的是實權宰相............

.......................

......................

.......................

燃鵝,以上都是沒用的廢話!

因為這個問題很簡單,哪需要那麼多引經據典啊。

日本沒研究過,單說英語系國家,這個名稱不是編出來的,而是翻譯出來的,而且翻譯的很有道理。

首相在英文裡是:Prime Minister這個詞。
Prime就是“第一”或者“首席”的意思

Minister就是“大臣”或者“部長”的意思(但美國的部長也會用“Secretary”這個詞,和“秘書”是同一個詞)

合起來就是第一部長,或者首席部長,再結合中國的“相”的概念,就合情合理的翻譯成了“首相”。

O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