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從精神上傳承父親之道是孔子說的最大的孝,這種說法對麼?

純藍瀚海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如果簡單機械地將孔子說的這句話理解為兒子必須完全遵照繼承其父親的為人處事原則才算“孝”,顯然於理是有所不通的。比如某位做父親的為人處事原則本身就有問題,做兒子的依然全盤繼承顯然不能算是“孝”。歷代注家要麼迴避這個問題,要麼主觀添加一些限制條件以自圓其說。

其實大可不必,因為這句話中的“父之道”並不是指某位父輩個人獨有的“道”,而是指造端於人文始祖,歷代先輩一脈相承、共同堅守的那個“道”,即天之道、地之道、聖人之道、君子之道。所以,孔子說三年(多年)無改於“父之道”才能算是真正的“孝”是無可爭議、完全正確的!


淡漠千里1


正確,即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果慈a


謝謝各位的回答,我們討論孔子的教誨真收穫不少。大家各抒己見,又能互相啟發。我的本意是用我的理解,引出各位的高見。以便更好學習。

我們學習的原則:【準確理解】孔子的原意!在【準確理解】的前提下,再生髮自己的感悟。如果理解不到位,說再多都是錯的,那就沒價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