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宋代烏紗帽背後蘊藏的“助推”智慧

最近熱播古裝大戲《清平樂》在開播第一天就收穫了豆瓣8.1分的好評,但是相對於正午陽光近期另一部電視劇《我是餘歡水》的評分要稍許低一些。

晚明內閣首輔朱國禎曾經說過:“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在文臣看來,漢文帝、宋仁宗與明孝宗比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更堪稱“賢主”。漢文帝大家都很熟悉,明孝宗的事蹟在《明朝那些事兒》也早已被講的透透的,唯獨宋仁宗對大眾來說可能剛好戳中了盲點,因為他往往只在包青天的劇本里作為配角出場。

《清平樂》:宋代烏紗帽背後蘊藏的“助推”智慧

而《清平樂》選擇以宋仁宗的一生為線索,講述北宋皇帝趙禎從少年登基逐漸把控朝政到殫精竭慮愛民治國的故事,也表現了在風起雲湧的朝堂背後,仁宗的情感抉擇和喜怒哀樂。

整部劇除了跌宕起伏的劇情、演員優秀的演技之外,頭冠服飾從上到下可謂是較大的亮點,簡直神還原了真實的大宋。

電視劇剛開播的時候,很多觀眾就被劇中帽子吸引了視線,覺得很不能理解為什麼劇組會把帽子兩邊搞得這麼長?其實歷史上就是這樣的,宋代的官員戴那個烏紗帽,兩個帽翅又硬又長,一根有半米,兩邊加起來有一米長。樣子看起來很怪,但是其實大有來頭。

《清平樂》:宋代烏紗帽背後蘊藏的“助推”智慧

有個說法,說這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趙匡胤是武將出身,手下的臣子很多是出生入死的弟兄。那上朝的時候,大家跟大哥就沒那麼守規矩,經常在朝堂上交頭接耳。趙匡胤很不爽,但是也不好公開發作,他就想了這麼個主意,做了一種烏紗帽,學名叫“展腳襆頭”。襆頭就是帽子的意思,展腳就是把兩隻帽翅展開,有一米長。那你想,兩個人再交頭接耳就沒那麼方便了。

懂一點理論的人應該就知道,這其實就是一種“助推理論”。

什麼是助推理論?

先做個類比,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代非常強求“中庸之道”:“中庸”是在兩個極端之間找到那個最合適、最恰當,又最有效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中庸”也可以說是第三種選擇、第三條道路,也就是“助推”。

之前我還看過一個關於“助推”的經典案例:據說阿姆斯特丹的一個男廁小便池,在畫了一隻蒼蠅後產生了奇效。眾所周知,我們的小便池一般都會寫著“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的標語,但是一般人看的多了就會選擇直接忽視掉。還有一種比較強硬的方式就是,“如果弄髒了地面,就罰款20元”,但是同樣效果甚微。而阿姆斯特丹的小便池上自從畫上了那隻蒼蠅後,就像是安裝了一個神秘的遊戲按鈕,讓來小便的男士自動激活了自身遊戲的衝動:我要把那隻蒼蠅沖走!

《清平樂》:宋代烏紗帽背後蘊藏的“助推”智慧

所以,“助推”其實就是說:改變一種行為,不見得要改變思想,改變現實也是一樣的效果。

“助推理論”的職場法則

在英文當中,“助推”的翻譯是nudge,本意是“用胳膊肘輕輕推別人”,而不是用手推,或者用刀用槍地逼著別人怎麼幹。這是一個借力和引導的過程,也可以理解為最高水平的忽悠。在《賣柺》這個小品裡,就生動地展現了這個全過程。

《清平樂》:宋代烏紗帽背後蘊藏的“助推”智慧

那為什麼說這種忽悠式的“助推理論”適用於職場呢?

因為在職場這個領域,人和人之間都天然保留著一種陌生感,也就是“距離社交”。想讓別人配合自己達成最終的目標,如果你採用柔和的方式進行溝通,比如上面所說的廁所標語牌,很多人會想當然的忽視掉,所以有時候難免會顯得沒有力道;但如果換成“弄髒地面,罰款20元”這種強硬的方式在職場溝通,又會顯得過於強硬,讓別人感到被冒犯了。所以很多時候職場溝通“度”的把握就要靠一種智慧的忽悠方式來解決。

《清平樂》:宋代烏紗帽背後蘊藏的“助推”智慧

“助推”其實就是很好的平衡了這個“度”,用富有創造性、創新性,同時又很精緻的一種影響方式來引導別人達到自己的預期。這種影響力不僅僅是領導可以使用,一般人也能夠使用,尤其是下屬對上司更要學會使用“助推”的手段。

我們之前經常會聽到一個詞叫“向上管理”或者叫“管理上司”,很多企業也在倡導這種方式,以便於上下溝通全面,實現資源效力最大化。但是很多下屬在具體操作的時候卻常常不得法:有些人本來想改變老闆、改變公司命運,結果把自己的命運改變了——這就是不懂得“助推”。

《清平樂》:宋代烏紗帽背後蘊藏的“助推”智慧

在職場,如果使用“助推理論”來進行向上管理,那麼就要學會去引導被管理者做出“與自己設定的目標暗合”的更好的選擇和決策。

如何很好地使用“助推理論”?

1.瞭解“助推理論”的關鍵是什麼?

“助推”的關鍵點:

1. “最重要的”事情要在“最不重要”的時間和場合說出來;

2. 以看似無意、不動聲色的方式說出來;

3. 精心設置各種偶遇,製造一連串的意外驚喜。

宋太祖趙匡胤因為不滿臣子上朝交頭接耳、目無紀律,但是礙於私下的兄弟情面不好搬出君王的架子來勒令其行,便想出通過改變朝官們的烏紗帽來自然而然達到同樣的效果。這種看似無意,實則卻是精心設置,倒是體現了宋太祖的大智慧所在。

《清平樂》:宋代烏紗帽背後蘊藏的“助推”智慧

一開始就表明改朝帽是為了讓他們守紀律,這肯定會讓有些人心裡不是滋味。當初一起打下的江山,如今你坐了王位就開始忘了昔日的手足情了嗎?所以,千萬不能先把你的目標亮出來。

這有點兒像打牌時第一局就出王炸,是很菜鳥的一種做法。你應該以一種逐漸自然的展開方式進行,而不是“圖窮匕見”的方式——“圖窮匕見”最終還是要“現”出來,你還是讓對方看到了你匕首放的地方。

2.學會製造“參與感”

“助推”的訣竅在於製造“參與感”。人在明顯感覺到對方要說服你的時候,是警惕性最高的,本能地對“助推”有一種排斥。而一旦製造一個場景,讓說服的對象參與進來,人的警惕性就降低了,他會認為是他自己在決策,而不是被說服,這時候“助推”的成功率就比較高。

《清平樂》:宋代烏紗帽背後蘊藏的“助推”智慧

3.採用“碎片化”的形式呈現

如果要影響對方的決策,尤其是上司的決策,一定是適可而止的,你需要把一些關鍵因素以“碎片化”的方式呈現給他,最重要的是——不要給他最終的結論。

你把所有“碎片”向對方呈現,並且在這些碎片信息當中,預埋了某種“驚喜”,然後讓對方憑他的智力和判斷力得出一個結論,這個結論還是能夠讓他興奮的。同時,你預埋的那個“驚喜”,一定是不容易得到的、要跨越重重認知障礙才能找到的一個結論。

這有點兒像寫劇本,如果直接劇透給你最後的結果,就很沒意思了。講故事一般要有一個道德前提:這個故事想告訴別人什麼,這是確定的。按照好萊塢的原則,這個前提是“你必須相信三樣東西:上帝、愛情和家庭的價值”——這是永遠不變的。但如果你一上來就把這個前提交代給別人,那就會是一個極其乏味的電影。

《清平樂》:宋代烏紗帽背後蘊藏的“助推”智慧

我們要儘可能地以複雜而精緻的方式預埋各種興奮點,預製各種驚喜,讓觀眾在看電影的整個過程感覺不到是你在講故事,而是他們自己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一個有洞察力的高手,一個偵探,在深度參與劇情。一個好的劇本,是讓觀眾覺得是他自己發現這個妙處的,發現權在他,而不是你。

而且人的“自戀”天性會加深“助推”的效果,因為這似乎是自己的決定,所以你想要我“懸崖勒馬”?門兒都沒有!

總結:

從《清平樂》的服飾衣冠中,我們看到了宋太祖的驚奇智慧,他巧妙地採用了一種“助推理論”來很好地改善了臣子早朝交頭接耳的不良習慣,還避免使用君王威儀使得往日兄弟情誼遭閒隙。這同時教會我們,如果改變一種思想,不見得要改變思維,改變現實也是一樣的結果。

不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職場中,與人溝通或者向上管理都應該學會藉助“助推理論”,尤其是“向上管理”的時候,切忌一開始就亮出自己的目標,這樣會讓你的領導覺得你在挑戰他的權威。學會用“助推法”製造一種參與感,讓需要被說服的對象參與進來,然後以一種“碎片化”的形式向對方呈現,一步步引導他走向自己預期的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