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原生家庭影響經常情緒不穩定患得患失,怎麼調整?

流浪人aa


你好,很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覺察自己的原生家庭背景

先覺察和分析自己原生家庭裡的種種規則和習慣,有哪些與別人不同,哪些需要做出調整。日常生活中,每當自己對某些事或情境產生起乎尋常的行緒反應時,就要加以留意,尤其是那些特別強烈的情緒。又反覆出現的情緒,很可能背後掩藏著“原生家庭”裡的秘密。當強烈情緒宣洩出來後,要留意哪些是針對現在的人和事的,哪些是借題發揮、屬於過去的。不要把屬於過去對父母的情緒參雜進來,投射併發洩在別人身上,令對方感到莫名其妙和不能接受。

分析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相處模式,反思他們之間的互動對你有哪些影響,會讓你對愛人帶著什麼樣的期待,對親密關係有哪些需求。回憶以往失敗的交往,哪些是因為不同的原生家庭文化差異導致的,哪些傳承了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模式。不斷反思,建立自己的互動模式,完善自我,在失敗中獲得自我成長,消除原生家庭的影響。

二、培養說“不”的能力

拒絕是一種能力,不敢說“不”是因為內在的恐懼,害怕因拒絕而破壞關係,沒有能力把控這段關係。對待養育自己的父母,拒絕需要勇氣和智慧。當父母以愛的名義對子女的生活幹預過多時,子女應該讓父母明白,你已經成年,有足夠的能力應付生活中的困難,過好自己的生活,還可以用巧妙而幽默的方式化解與父母在理念上的衝突,子女可以理解、接納父母的苦心,但同時也有不採納父母意見的勇氣。當子女溫柔而堅定地拒絕父母過度參與自己的生活,父母終究會學會放手,而將目光轉向自己,過好自己人生的後半段。

三、用經濟與人格的獨立建立邊界

當子女還不夠強大時,需要依賴父母;當子女經成年,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時,要開始尋求獨立,包括經濟的獨立和人格的獨立。當子女的經濟不能獨立時,需要資源交換,就無法擺脫父母的過度控制,因為在父母的面前你仍是個不成熟的孩子,獨立會加重父母的分離焦慮;當子女經濟上已經獨立,而人格上不獨立時,會對父母的情感依賴過重,凡事無法自己做決定,總要徵求父母的意見,父母會認為你還不具備獨自處理問題的能力。只有當經濟和人格的獨立同時建立時,才能與父母建立清楚的邊界。

四、給予父母更多關愛

每個人都希望活出自己的人生,成為自己命運的主宰,而不是按照他人設計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即使那條道路顯得無比正確。子女總是想掙脫父母的控制,而父母卻遲遲不肯放手,這種矛盾的產生,恰恰是父母情感需求的外在體現。當子女能夠給予父母更多的關愛,比如,和父母談一些事情應該如何去處理,多久探望一次父母等問題,探討彼此的需求,堅持你的底線,給予你能給予的、對方也想要的,讓他們看到你的成熟、理智、懂事。父母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後,就會放下對子女的掌控,退到自己的邊界以內,而不再過多地打擾子女的生活了。

結語:

像完全脫離原生家庭的影響,並不容易,尤其是不好的影響,更加困難,這個時候就要求我們,不能逃避問題,勇於面對內心的恐慌,一點一點的去做,一下子成功是不可能的。

這是我個人的建議,希望能夠幫助到你,如果喜歡,就關注我一下吧。


月老孫


認知行為理論認為:一個人對一件事情的認知不同,會對他的情緒產生影響:出現正向的情緒或是負向的情緒。從而會導致不同的行為發生:積極有建設性行為或退縮損害性行為。改變認知就會改變情緒和行為。當然了,如果能夠通過一些方法來改變情緒,同樣地也能夠改變認知。因為人在不良情緒狀態下,會影響人對事情做出正確的認知,認知出現偏差,從而又會增加不良情緒的發生,出現惡性循環。

總之,原生家庭不能改變,只有自己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改變自己的認知模式,就會改變自己的情緒不穩,減少患得患失情況的發生。


竹韻在心


每個人的一生都無法去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是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而不幸的人需要用一生去治癒自己的童年。

《都挺好》的導演說:“原生家庭的影響,可能是一生都很難改變的。要正確面對過去的積怨,不能迴避,更不能躲避。希望引導觀眾釋懷,放下。”



或許我們始終都沒有辦法原諒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但我們也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用不幸的童年成就更好的自己。

放下,釋懷,就是對自己最好的救贖。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55f61042001641599de37ed7f95d7b7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