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當局鐵了心要讓中華航空改名 先從新飛機塗裝開始“探路”

航空圈訊 藉著新冠肺炎疫情,臺灣地區當局持續推動“去中化”動作,要求中華航空(China Airlines,華航)改名,當局和中華航空已經就改名進行專門會議討論。

臺灣當局鐵了心要讓中華航空改名 先從新飛機塗裝開始“探路”

航空圈資料圖:中華航空

綜合臺灣媒體消息,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臺灣援助國外千萬片口罩,近日陸續由華航貨機送至歐美,但華航英文名“China Airlines”字樣被外界批評有被誤認是中國大陸航空公司的可能,因此臺灣當局試圖讓華航“改名”。

臺灣當局鐵了心要讓中華航空改名 先從新飛機塗裝開始“探路”

航空圈資料圖:中國國際航空與中華航空

4月18日,中華航空大股東——中華航空事業發展基金會(航發會)董事長王國材(同時也是臺灣交通主管部門副主管)表示,4月17日下午已邀集華航、臺灣交通主管部門、民航主管部門等單位開會,就華航改名議題進行討論。

中華航空董事長謝世謙4月17日下午帶隊參會,向航發會提出改名評估報告,並與航發會董事進行討論。
華航指出,即使現在因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反中”氛圍,但華航改名必然遭到中國大陸的打壓,且改名估計會涉及29國航權,有飛越領空權與機場時間帶重新協商等問題,萬一失去時間帶,也就是對方不給飛了。

華航指出,若更名,需要向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與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報備與申請代碼,而IATA北亞辦事處設於北京、ICAO秘書長為中國大陸籍,情勢對華航非常不利。

臺灣當局鐵了心要讓中華航空改名 先從新飛機塗裝開始“探路”

對於客貨運業務影響,臺灣交通主管部門指出,若華航真的改名,一旦遭中國大陸全面封殺,華航目前佔營收24%至25%的中國大陸航線(包括港澳)恐歸零,歐洲航線可能也須繞道,避開中國大陸或“親中”國家領空,增加營運上負擔。
據悉,兩岸航線是華航最賺錢的航線,主要原因是兩岸航線只有兩岸航空公司能飛,沒有過度競爭問題,像華航營收佔比高達29%的東北亞航線,因為日本與韓國都已開放天空,多國航空公司加入營運,毛利率已大幅壓低,兩岸航線2019年雖因大陸游客赴臺限縮,毛利率從三成多降到兩成多,但仍是華航獲利最高的航線。另華航每週飛大陸21個全貨機航班,飛香港約20班,是華航營運規模最大的集貨航線。

臺灣當局鐵了心要讓中華航空改名 先從新飛機塗裝開始“探路”

航空圈資料圖:中華航空

王國材表示,會議上各單位先就華航改名議題進行意見交流,最終認為要改名困難度較高,需要一件一件慢慢克服,所以改名列為中、長期事項;短期目標則要先做到飛機外觀具備臺灣意象與所謂“國籍”識別,讓人一眼看見就覺得是臺灣而非中國(大陸)。

臺灣當局鐵了心要讓中華航空改名 先從新飛機塗裝開始“探路”

中華航空評估CIS整體設計更改,包含企業商標、飛機塗裝(88架飛機)、網絡、資訊系統等整體企業識別完成,須5年至10年的時間。若只更改簡易飛機塗裝部分(整體88架飛機)考慮噴漆、停機等(正常營運情形下,疫情期間另計),時間須26個月至30個月,若大幅更改機身塗裝須46個月至80個月。

華航建議,彩繪機要以新機為優先,估計1年內就可推出首架,像過去的臺灣藍鵲、臺灣水果等都是可行方式。

臺灣當局鐵了心要讓中華航空改名 先從新飛機塗裝開始“探路”

航發會表示,華航既有80多架飛機,塗裝若要全數變更,涉及要邊營運邊更換,初估至少要2年以上時間,且每架所需經費高達上千萬元臺幣;不過讓華航塗裝具臺灣辨識度,各界都較有共識,所以仍會要求華航在短時間內能先拿出方案,並優先使用在即將租借、採購的新機,華航引進14架空客A321neo租機,自2021年起派飛區域航線,可優先強化臺灣意象塗裝。

臺灣當局鐵了心要讓中華航空改名 先從新飛機塗裝開始“探路”

王國材指出,華航可以陸續與飛行的國家接觸,先了解該國對華航改名的態度,現階段先著手彩繪機的規劃工作,但因彩繪機也牽涉到兩岸與國際的觀感,也是需要照會一下,避免重演2003年臺灣“觀光局”出資、有TAIWAN彩繪字體的彩繪機遭到壓力而無法起飛。
報道指出,2003年SARS過後,華航首次在客機上彩繪TAIWAN字樣,但開航前一天突然喊卡。這架波音747神秘彩繪機原本預定2003年9月4日要開航日本東京羽田機場,並舉行首航儀式。不過,開航前一天晚上,所有來賓及媒體都接獲通知,彩繪機首航取消,彩繪機也從未現身飛上天。華航通知是特殊原因,應是大陸向日本施壓因素。


有報道稱,目前,臺灣地區的航空公司申請每一條臺日間航線,都要有6個月的“外交溝通期”,日本在知會中國大陸,大陸無異議後,日方才會核准臺灣航空公司的申請。

對於當局將華航改名列為中、長期目標,主要因為華航認為改名困難度非常高,當中涉及航權、航點、領空權、機場時間帶等各項議題。

臺灣當局鐵了心要讓中華航空改名 先從新飛機塗裝開始“探路”

航空圈資料圖:中華航空

王國材表示,雖然航權談判是兩國(地區)的事情,但談完分配給華航去飛,華航後續改名後對方是否接受,及時間帶是否重新分配等,都要經過雙方協商;另外,更可能會遭到中國(大陸)打壓,除恐失去中國大陸航線航權外,更可能被禁止飛越領空等,未來將營運困難。因此,華航改名會面臨的難題,後續將持續探討,並找尋解決的方案。

關於華航改名事宜,另有媒體提及臺灣學者的觀點。
臺灣大學國企系教授陳厚銘認為,華航更名議題,應在疫情結束後再討論,主要在於企業更名是專業議題,不宜倉促決定,更不適合單從政治層面考量,應全方位評估後,再提出完善的解決方案,不過建議華航組成“臺灣航空控股公司”,或許是一創新可行的解方。

華航過去即發生過更名爭議,陳厚銘指出,在陳水扁執政時代,華航曾嘗試更名為“臺灣航空”,最後因航權影響甚巨,以及華航內部及臺灣人尚未得到共識而取消。

陳厚銘指出,航空公司改名不只是單純更改企業名稱而已,還涉及航權、時間帶、航約等複雜問題。至於華航改名,更須面對兩岸關係,以及“一箇中國”原則的國際政治問題,相較一般企業改名困難許多。

臺灣當局鐵了心要讓中華航空改名 先從新飛機塗裝開始“探路”

航空圈資料圖:中華航空

據介紹,國外航空公司有頗多因併購或股權變動而改名的案例,例如英國航空(British Airways)與西班牙國家航空(Iberia)合資成立國際航空控股集團 (International Consolidated Airlines Group,簡稱IAG)。IAG成立後,保留原有子公司英國航空及西班牙國家航空繼續營運,此合資控股案並未遭遇航權重籤重談的問題,IAG航權亦絲毫未受影響。

陳厚鉻建議,華航可以效法IAG合資控股模式,考慮與臺灣其他航空公司組成“臺灣航空控股公司”,並彈性保留原來子公司繼續運營,部分航權可由新成立的控股公司進行內部重新分配,例如兩岸航線繼續由華航經營,其它國際航線可以機動調整,並在爭取對臺友好國家同意下,更換飛機Logo,或直接以臺灣航空名稱營運。

陳厚銘進一步指出,IAG航空產業控股營運模式,除了可以有效展現臺灣航空的品牌形象與識別性㚈,亦能整合其他競爭者,提升營運效率,一舉數得。

臺灣當局鐵了心要讓中華航空改名 先從新飛機塗裝開始“探路”

航空圈資料圖:中華航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