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橫姿,超然灑脫:千古一帖《蘭亭序》中,魏晉文人的遺世風骨

引言

魏晉是一個動亂的時代,也是思想最活躍的時期,是中國藝術精神形成的關鍵。它的時代精神是藝術與美的境界,魏晉風度也深深影響了中國藝術與審美文化的發展,形成了崇尚自然,馳騁思辨,反對禮法,追求個性解放與完美人格的思潮,在思想文化上呈現了灑脫、個性的新氣質,時代造就了士大夫文人的獨立與覺醒,他們風流蕭散,不拘禮節,特立獨行,追求理想,追求人生的真諦,呈現出一種新的氣象,這種文化潮世人稱之為“魏晉風度”。

筆墨橫姿,超然灑脫:千古一帖《蘭亭序》中,魏晉文人的遺世風骨

《蘭亭序》及其書法文化藝術是整個中國書法歷史文明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在中國書法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之中,名人輩出,高潮迭起,充分地體現了中國書法文化的無窮之魅力,《蘭亭序》是古典書論和現當代書學研究中頗受關注的藝術個案。

卸下忠君包袱,擺脫禮教束縛的魏晉文人,偏安一隅的脫離之道

魏晉時期,士人們漸漸擺脫了先秦兩漢的“比德”限制,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去感受自然山水,或是以玄風薰染下的虛靜之心去直觀山水所顯現的自然道體。近代研究山水詩的學者,大多以《文心雕龍》的論斷為基礎來做研究,山水意識的興起,究其原因很複雜。

魏晉風骨有儒家“樂山樂水”的思想,也有老莊“道在萬物”的觀念,隱逸、仙遊的風氣,或是佛教的種種思想,還有魏晉時期東晉世族的莊園形態、園林別墅的大量興建,以及江南一帶風光秀麗的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等等。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道:

晉人以虛靈的胸襟、玄學的意味體會自然,乃能表裡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瑩的美的意境。


筆墨橫姿,超然灑脫:千古一帖《蘭亭序》中,魏晉文人的遺世風骨

魏晉在藝術、文學、哲學上有巨大的成就,有很多原因。其一是由於政治黑暗、腐敗,宦官弄權,再加上天災人禍,百姓民不聊生,受儒家思想薰陶的士人不畏強權,忠心為國之際,卻遭受到朝廷宦官的打壓,加以罪名,有的甚至身陷圖圖,命喪刑臺。

士人對政治失望,對大一統政權疏離,儒家思想逐漸崩解,價值混亂,人心迷惘,繼而引起了追尋自我精神與個體存在意義的變化,士人由群體意識及忠心愛國的政治責任感,轉而開始追求自己獨立自主的人格和自己內心豐富的精神、情感世界。

王羲之所寫的《蘭亭序》就是一篇典型表達魏晉文化之精神內涵,追求自然的山水玄言詩,在技巧方面追求“形似”,重視山水的形貌的客觀描寫: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暢曲水,列坐其次。


筆墨橫姿,超然灑脫:千古一帖《蘭亭序》中,魏晉文人的遺世風骨

王羲之利用有形的“水”的符號來表現無限玄遠的道體,以山水來傳達道體精神,同時傳達出在自然山水中人與道體相合的精神感受:

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此時王羲之以體道之心與萬物交融,物我兩忘,讓心靈達到無限自由的愉快忘憂的境界。王羲之在《蘭亭序》一文中感物吟志,觸物生情,以情感為基礎去感受自然界的變化,重視人與自然的交融,以“自然主義”的態度很好的診釋了魏晉文化的精神內涵。

重視家學,累代的上層家庭教養——《蘭亭序》中體現出的魏晉世家大族

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臨沂,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因而人稱“王右軍”。他從小拙於言語,長大後則能善言辭。其性格耿直,不拘禮法,超塵絕俗,東床坦腹一事傳為美談。

筆墨橫姿,超然灑脫:千古一帖《蘭亭序》中,魏晉文人的遺世風骨

王羲之出身的琅邪王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世家大族,其先祖可以上溯至周代的周靈王太子姬晉,琅邪王氏成為名族是在王祥與王覽兄弟一代。在西晉時期,王祥是西晉的開國元老,王氏家族在當時已經是名士輩出。

此後,司馬睿的南渡過江,是王曠首先提出的建議,王敦也參與了謀劃,並且由王導主持了具體事宜,王氏兄弟們共同輔佐了司馬睿坐鎮江東,並且在江南建立了東晉,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至此,琅邪王氏成為了東晉第一流高門。這也是奠定了王氏成為門閥政治時代第一書門的重要因素。

高門世族不只是握有政治經濟的特權,而且也是文化的傳統繼承者。東晉時期,高門士族之間的雅集交流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文化藝術的水平,並且促進了家族之間文化的影響和傳播,所以,當時領導書法潮流的都是出自高門士族的名流書家。

筆墨橫姿,超然灑脫:千古一帖《蘭亭序》中,魏晉文人的遺世風骨

王羲之的父輩們,王導和王廙,二人均是有名的書家,為新書風的代表人物,地位很高,是東晉前期書畫界的領袖人物。王氏的後代子孫們幾乎沒有不善於書法的,成為了東晉朝的書法盛族。

王羲之書法技巧的完善與其書法風格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大致把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自幼研習書法,從小受到王氏家族深厚的書學薰陶,他少時從衛夫人學書,應該是鍾繇一派的楷書,風格秀麗飄逸,未有奇特之處,後來改轉師叔父王廙。王廙是東晉早期藝壇上具有相當影響力的書家,他擅長正書,行書、草書,王羲之改師王廙之後,書體得到了很大的擴展,不僅僅侷限於正書,這與他之後能擅各種書體,取得書法成就,建樹“今體”,王庚對於王羲之的影響大於衛夫人。

筆墨橫姿,超然灑脫:千古一帖《蘭亭序》中,魏晉文人的遺世風骨

王羲之書風是一個博大的風格體系,包涵著深刻的精神特質,裡面既嚴謹又自由飄逸,既有對比但又十分和諧,有理性的東西,同時又兼有情感的流露。他對書法的改革和創新精神,對歷代書法家的影響是深刻的,它不斷激勵著後世書家們,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調整書法的發展方向,走不同發展的道路。

儒、釋、道相融的審美觀點,《蘭亭序》中崇尚自然的美學思想

王羲之雖然深受黃老虛靜曠達思想的影響,具有飄逸優遊,超脫寧靜的道家色彩,但又受到當時因“世積亂離”而得到強化的悲劇意識的薰陶,形成了以悲為美的審美心理。

筆墨橫姿,超然灑脫:千古一帖《蘭亭序》中,魏晉文人的遺世風骨

雖然與孔子處於不同的兩個時代,但是王羲之認為參加蘭亭雅集的名士們都有著孔子一樣的淡泊超然,不苟富貴,隨遇而安的高尚精神,這首詩蘊藏了王羲之的儒學理念,表達出他仰慕孔子的人生理想。從現有的許多文獻記載來看,王羲之的美學思想既非純道,也非純儒,他既有儒家勤於政務,積極入世的進取精神,也有道家的遁世思想。

《蘭亭序》雖文因書傳,但文章充分傳達了其不可取代的傳達晉人哲思的使命,包含了晉人對精神自由的嚮往和對生死的認識,其中有歡愉、瀟灑、輕快、飄逸的節奏,也有感傷、苦痛、悲愴的基調,當中思想的複雜性,特別是王羲之對於生死的思考。

這種慨嘆人生之短暫,時光之無限的情緒雖然歷代皆有,但在魏晉時期卻尤為突出。悲涼的氣氛尤為濃重,王羲之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寫誓墓文,晚年去官隱居,這是他一生思想的重大轉折點,他擺脫了仕途,世俗的紛擾,完全奉於大自然,開始“服食養性”。

筆墨橫姿,超然灑脫:千古一帖《蘭亭序》中,魏晉文人的遺世風骨

魏晉風度的主體思想便是玄學,因而崇尚自然之美成為了魏晉風度的基本內核。當時由於時局的變幻莫測,人們厭惡官場的險惡,淡泊名利,賞心於山水林泉,同時在思想上擺脫了儒家的束縛,雖然孔子也曾說: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但儒家對自然山水的欣賞的限度並沒到達放情肆志的程度,而相比魏晉時代則其顯得較為開放與自由,這種環境孕育了王羲之崇尚自然的美學思想,《蘭亭序》此文就很好的表現了此類的審美情趣,寄情于山水林泉的自然之美,崇尚個性的自我意識與放達,書法上師自然造化之功,循自然之勢,形成了獨特的飄逸的風格。

結語

追求人格獨立之美是魏晉風度的內涵之一,士人追求學術獨立、人格獨立不阿貴,不趨時,成為士人審美的一大傳統。利用書法的藝術形式,去表達背後所顯現出來的深廣無限的人格境界與宇宙終極,《蘭亭序》此文就是以王羲之的真實人格體悟去再現宇宙之道。

王羲之的飄逸放達,不僅僅只是體現在他年輕時代任性自然,坦腹東床的故事,更是他之後不為官爵祿位所束縛的處世態度,這些都是他追求飄逸之美的極好註腳,而王羲之又是我們在歷史上能夠看到的極少的人格與書風相一致的書法家,歷代對其人格與書風有著眾多的評述,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王羲之崇尚自然的美學思想,而他書法的“飄逸”風格,正是深受自然派審美意識的結果。

參考文獻:

《中國書畫全書》

《王羲之評傳》

《美學散步》

《中國書法藝術·魏晉南北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