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堂平靜背後皇室和韋后的博弈,唐隆政變的細節看李隆基的野心

唐初,自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宮廷政變就像魔咒一樣纏繞著這個欣欣向榮的帝國,血腥和權力的拼殺不斷殘酷的印證了“無情最是帝王家”的真理,自神龍政變後,唐中宗李顯再次成為九五之尊,唐帝國的權力掌控在了韋后、安樂公主以及武三思之流的手中,被迫發動景龍政變的太子李重俊失敗身死,武三思父子雖成為政變的犧牲品,但是緩過勁來的韋后集團更是權力慾爆棚,隨著中宗的暴崩,一切蛛絲馬跡都有意無意的指向了韋后和安樂公主,不過韋后臨朝攝政的腳步誰都無法阻擋,隨著李重茂登基,李唐皇室又再次迎來了最為嚴峻的挑戰,而面對皇朝可能的再次易手,影響深遠的唐隆政變就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了。


政堂平靜背後皇室和韋后的博弈,唐隆政變的細節看李隆基的野心

對於唐隆政變對歷史車輪的影響那是毫無置疑的,韋后集團終究是以失敗而告終,而那個名不見經傳的少年以果敢、主見、膽量而強勢的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強硬的姿態背後是對睿宗政權的天大功勞為依靠,這一切說是皇室集團和韋后集團勢成水火毫不為過,但從政變中的點滴,我們也不難發現,李隆基野心勃勃,他順利的利用了朝堂背後權力的博弈來收攏人心,聚集力量,踏平韋后勢力也意味著未來帝國的無上皇權在向其招手!

韋后的野心是武則天第二

唐中宗身前因為被流放,而韋后和安樂公主期間與其相依為命,所以中宗也發誓若以後得以東山再起,必定加倍寵愛和償還她們母女,果然朝堂的博弈讓得中宗一家得以回到闊別已久的京城,而待到神龍政變後,中宗復位,因此對韋后和安樂公主無有不允,這也滋長了她們桀驁不馴的性格,權力慾更是滋長,甚至到了要求中宗廢太子李重俊而立安樂公主的地步。


政堂平靜背後皇室和韋后的博弈,唐隆政變的細節看李隆基的野心

景龍政變的罪魁說來就是安樂公主和韋后的步步緊逼,依靠著中宗這顆大樹,韋后樹立起了以她和安樂公主為核心的政治勢力。在中宗死後,大權更是被其獨掌,宰相宗楚客、太常卿武延秀、司農卿趙履溫、國子祭酒葉靜能以及韋后家族中人不斷的勸說韋后登基稱帝,成為武則天第二看似大勢所趨。

韋后掌控的實權下李唐皇室如坐針氈

韋后想要成為武則天第二,從實力出發,她的確是有資格問鼎九五的。朝堂雖然有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等皇室成員,可傀儡皇帝在手,尚書省諸司盡落位韋氏子弟之手,況且韋后還佔據著法統正理。要說從政治上兩集團之間還能掰手腕的話,那從軍權的掌控來看,李唐皇室卻是處於危險境地。

南衙、北衙禁軍是當時宿衛皇城以及皇帝的衛戍軍隊,換言之誰掌控禁軍誰就有了改朝換代的實力。很明顯韋后早就注意到了軍隊於權力交接和打擊政敵的威懾作用。所以她委派家族子弟韋播、韋璿以及高嵩掌控玄武門外至關重要的羽林軍,為了以防萬一她還緊急從周邊抽調了五萬兵力入京,劃為左右兩營,分別交給駙馬都尉韋捷、韋灌,同時還令族兄即現任禮部尚書的韋溫統一調度各方軍隊。


政堂平靜背後皇室和韋后的博弈,唐隆政變的細節看李隆基的野心

南衙禁軍16衛,是從各個軍府抽調出來宿衛長安的,軍力強盛,不過京城的核心皇城真正是由北衙禁軍所宿衛。

唐高祖李淵將從太原起兵自願留宿的三萬人屯於玄武門北門,行父子軍制,這就是元從禁軍,而自貞觀12年,太宗於玄武門置左右屯營來守衛宮禁,這就是飛騎,即羽林衛前身,而從中挑選一百個佼佼者輪番宿衛玄武門,這就是百騎。武則天以後崇重內廷的氛圍使得其發展為千騎,到中宗時期再次擴為萬騎,這就是北衙禁軍當時主要的軍制。

禁軍在手,誰人能擋,這就是韋后集團當時的實力,李唐皇室如坐針氈。

韋后大權在握卻也是小心謹慎,卻漏了臨淄王

當時韋后需要防範於未然的是太平公主、相王李旦以及譙王李重福。針對於他們韋后不曾有絲毫的僥倖,老早就派遣人對其秘密關注。曾讓左監門大將軍兼內侍薛思簡等人帶領五百士兵前往均州以防範李重福就可見一斑。


政堂平靜背後皇室和韋后的博弈,唐隆政變的細節看李隆基的野心

韋后的小心謹慎可見其非一朝權在手而沾沾得意之輩,可惜的是誰能想到小一輩的臨淄王李隆基竟然會成為漏網之魚!在其看來李旦的兒子們還不成氣候,特別是那個還不曾熟悉朝政的紈絝青年,打馬球他在行,政治實不行也!

景龍四年,從潞州回到長安的李隆基已是展露出其雄心,他暗中結交了不少的英雄俊傑,更是與萬騎將官多有來往。面對日益嚴峻的形勢,他知道再放任下去,李唐皇室終將迎來又一次的災難,行事果敢的李隆基在成功得到萬騎將領支持後,為了增大政變的政治影響力,找上了姑姑太平公主,兩人一拍即合,在將政變計劃梳理規劃清晰之後,政變由此拉開了序幕。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合作背後的政治分析

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規劃一切的時候,有人向李隆基提出:是不是要先向相王告知此事。而得到的回答是“我拯社稷之危,赴君父之急,事成福歸於宗社,不成身死於忠孝,安可先請,憂怖大王乎!若請而從,是王與危事;請而不從,則吾計失矣。”針對於李隆基的這個回答,很多人認為他表現出了政治上的成熟,是很正面的形象,而在筆者看來,恰恰相反,這表現出了李隆基政治上的狡詐和對權力的野心勃勃。


政堂平靜背後皇室和韋后的博弈,唐隆政變的細節看李隆基的野心

謀亂從來就是抄家滅族的大罪,再加上當時的環境下韋后對相王極為的忌憚,恨不能除之而後快,而如若李隆基政變失敗,這就正好給了韋后名正言順以誅殺李旦的藉口,所以李隆基這次兵行險招,是將父親李旦架在火上烤,所以在政變這一刻,李旦的身死利益就已經與李隆基緊密的捆綁在了一起。

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接告訴李旦,或許還能得到更大的支持!兩個原因決定不能讓李旦知曉。

其一,正如李隆基所言,如果李旦反對政變呢?那李隆基的辛苦籌劃可能就要付諸東流,搞不好日後被有心人利用,被韋后抓住把柄,生死就看天命了。而恰巧李旦就是那種懦弱膽小之人。

其二,李隆基自我的謀劃,不能訴諸於言語的野心作祟。如果李旦知曉了,那憑藉其影響力,李旦才是名副其實的謀劃者,到時政變成功,李隆基沒了從龍首功,他辛苦的謀劃最終只不過落得個徒做嫁衣的結局。需知,他並非嫡子也非長子,想要在收穫政變成功後的果實就只能憑藉滔天之功,所以無論從當時局勢還是個人野心出發,他都只能選擇事前瞞著父親。


政堂平靜背後皇室和韋后的博弈,唐隆政變的細節看李隆基的野心

再說,為什麼李隆基為什麼找太平,且太平沒有與兄長相王通氣而直接與侄子一拍即合呢?

作為高宗和武則天最為寵愛的女兒,在多年朝堂的耳濡目染下,太平公主早已成長為一位政治上成熟且手腕能力都無可挑剔的政治強人。

當時韋后專權,武則天第二的可能就擺在眼前,作為皇族成員,武家兒媳,韋后的掌權與其毫無利益瓜葛,被權力核心排除在外,這是其不能容忍的,這是選擇同意政變的緣由。

只有通過政變才能收穫政治上的話語權,改朝換代下的功臣再加上皇室身份,她將在朝堂上一騎絕塵,如日中天。前提是功勞不能被相王所掩蓋,為了收穫政治上的最大利益,她的想法與李隆基恰巧是不謀而合的。所以兩人都默契的將相王排除在外,他們將藉此政變給自己鍍上一層金,由此可見這兩人都是思慮長遠之輩。

李隆基斬殺上官婉兒,太平公主失一強援

心情很忐忑,政變很成功,韋后和安樂公主被殺,韋氏子弟被剪滅,這將掀開歷史上厚重的一頁。政變從來就不乏血腥和殺戮,在權力博弈的背後,殘酷、冷漠充斥著整個宮廷,好人、壞人都不免成為政治中的犧牲品。


政堂平靜背後皇室和韋后的博弈,唐隆政變的細節看李隆基的野心

上官婉兒,一個評價複雜,且美麗、才情而又充滿智慧的女人,即使考慮的再周全,卻也不免成為了政變中的祭旗者。

早在中宗死後,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就起草了一份詔書:立李重茂為太子、李旦輔政、韋皇后為皇太后攝政。只不過被韋后集團勢力篡改,雖沒政治實現,可是價值卻是不小,婉兒憑此足可說明其政治立場是擁立李唐皇室的。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政變功臣劉幽求拿著遺詔請求李隆基開恩,上官婉兒也認為終將有驚無險,可最終等來的是李隆基的殘忍殺害。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相信政治敏感的強人婉兒定當咀嚼出其死亡背後的因由。

婉兒美貌、才情、智慧都堪稱一絕,還有其歷經數朝所積累的政治謀略,都說明此女非同凡響,而就是這麼一個人卻依附於太平公主,這令得李隆基不免毛骨悚然,與其留下一個影響朝政的不安因素,不如就此除去。


政堂平靜背後皇室和韋后的博弈,唐隆政變的細節看李隆基的野心

而太平公主就這樣失去了一個未來的政治強援。

從唐隆政變,可以看出李隆基年紀輕輕政治上就已經如此老道,難怪能在日後鬥爭中逼死太平公主,逼迫父親睿宗禪位,一個善於抓住機會,勇敢果決、手腕鐵血的人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