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的重量

槓桿的重量

民企們不斷倒下,有不少人替他們惋惜;然而回顧他們的發家史,卻並未看到有何出眾的商業模式和產品,究竟是什麼讓他們走向成功,最後卻又轟然倒下?

幾乎所有民營企業創始人都會強調自己創業時的艱辛,還會自豪的說起自己白手起家賺到的“第一桶金”。但這些第一桶金,往往只夠維持一個小公司的正常運轉與開展業務,真正讓企業做大做強的往往不在於此;能在短短數年內就讓企業快速擴張的,有且只有一種沉重的武器——槓桿。

如何實現憑藉槓桿快速擴張?其實也沒那麼神秘,說穿了其實只有兩個關鍵環節,第一是敢借錢,也有人敢借你錢;第二是高速增長,進入“滾雪球”狀態。絕大部分民營企業在第一步就卡住了,雖然敢借錢,但連銀行貸款都困難,別說其他的錢啦!那麼回顧下某些企業的發家史,他們都是怎麼做到的呢?從一些蛛絲馬跡中不難看出真正的原因,許多企業家在接受訪談時都提到自己有貴人相助;從坊間傳說的龍湖往事也能窺見一斑。在貴人的相助下,小企業也能拿下大項目,銀行貸款也不是事兒,企業逐漸實現了一定的資產積累,就可以進入第二步——滾雪球。

當然,不同行業的滾雪球玩法有些不太一樣。

比如地產,正經玩法就是高週轉高融資,只要踩對地產週期,以及營銷上敢砸錢,沒有賣不出去的房子,一眾閩系房企大抵都是這樣成長起來;但如果有貴人相助,可能就換一套玩法,比如給地方政府講故事,在當地投資超大項目——總之,拿地成本變的遠低於市場價格,超額收益隨之而來,滾雪球的速度要快的多,盈利水平也好的多,更重要的是,有故事的上市公司才是好上市公司。

再比如公用事業,正經玩法就是跟著政府、央企後面,給錢就幹活,偶爾做點特許經營項目也過得去。但有了貴人相助,政府項目倒由民營資本唱起了主角,由企業去告訴地方政府,公用事業要做些什麼,發展經濟究竟需要什麼;但故事的走向往往是企業拿到了訂單,地方領導得到了升遷,留下的卻是理不清算不明的帳,以及各種莫名其妙的項目。

又或者最神奇的金融行業,正經成立的幾家民營銀行還在兢兢業業過小日子,各路明星企業家倒猶如從天而降,手握鉅款,大肆收購金融牌照,等牌照到手,集團下屬企業的各類融資問題引刃而解,集團本身變得迷霧重重,永遠都不知道企業究竟揹負了多少債務;至於二級市場與海外項目,更是變的如同家常便飯。

可是,一旦開始滾雪球的進程,就再也停不下來了,因為裡面裹挾了太多力量,已經不能被企業本身所控制;槓桿是沉重的,揮舞槓桿的慣性巨大,並不能想停就停。依靠槓桿快速擴張的企業,內部是極其脆弱的,大肆擴張的過程中不免留下諸多問題項目,而在關鍵時刻卻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另一方面,高週轉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再融資,一旦融資環境收緊、行業收緊,對企業的影響極其劇烈,遠超正常經營的同行。

於是,這些看似大而不倒的集團,事實上無比脆弱,行業變化、投資風險、融資環境,甚至當初相助的“貴人”;每個看似簡單的環節都能積累巨大的風險,直到某一天,遠在對岸的蝴蝶扇了一下翅膀,連鎖反應接踵而至。普通群眾們開始感嘆,啊!這些企業,可惜了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