槓桿三分毒——聊聊槓桿背後的數學思維與風險

槓桿三分毒——聊聊槓桿背後的數學思維與風險

幸福的槓桿是相似的,不幸的槓桿各有各的不幸。今天,我想用“樸素的數學思維”聊聊槓桿。我寫的不一定全面,也不一定專業,但是都是基於樸素的常識。無需親身經歷,就能感同身受,退避三舍。

1、一浮虧就要被強平/向下折算的風險

對價值投資者來說,浮虧是加倉的良機;對槓桿投資者來說,浮虧是平倉的導火索。價值投資者只要猜對結果就能贏,而槓桿投資者不僅要猜對結果,還得猜對過程,這實在是太難了。價值投資者如果做了很爛的投資,實在不行就放在那耗著,總有希望熬到解套的那一天。而槓桿投資者一浮虧就被強平了……我想不到比這更利索的死法了。

2、虧成負數的風險

跟虧成負數相比,強平是幸福的。誰能100%肯定強平的時候一定能賣得出去呢?賣不出去的話,理論上的虧損可以無限大。

3、被提前抽貸的風險

但凡借錢的,最怕觸發提前抽貸的條款。那冗長的貸款協議,最好每一條都讀過以後再點“我同意”,否則如果對方真跟你較真,脖子可就架在別人的刀刃上了。

4、槓桿倍數的風險

槓桿的倍數算不算高,要看你借錢去買啥。如果資產的波動率高,那槓桿應該低一些。如果資產的波動率低,那並不代表槓桿可以高一些。2015年1月15日,瑞士央行大發神威,導致歐元/瑞郎一度急速暴跌近30%,是平時波動率的100倍。千萬不要低估人生的戲劇性。

5、隨著時間流逝而虧錢的風險

對於期權這種東西,時間就是它的價值所在。如果時間流光了,溢價、甚至價值本身也就灰飛煙滅。反之,如果距離到期日還很久,哪天趕上行情好的時候,想象的空間可以無限大。

6、溢價變折價/貼水變升水的風險

對於做多的資產,買入時溢價,賣出時折價,這等於交了一筆稅。對於做空的資產,建倉時貼水,平倉時升水也是一樣。價格不理想的原因往往是“從眾”。市場情緒最強烈的時候往往是折溢價最離譜的時候。如果你改成提前埋伏,沒人跟你搶,價格自然合理。

7、負債成本超過資產收益的風險

如果趕上了加息週期,負債的利率越來越高,資產的收益率反而越來越低,那槓桿就被擠爆了。

8、負債到期資產還沒到期的風險

到時候拿什麼還債呢?

9、資產的貨幣貶值,負債的貨幣升值的風險

踩點兒是跨國投資的基本功。每個國家的經濟都是呈現週期性的起伏。把握十足的時候可以連炒股帶炒匯。沒有十足把握的時候可以買匯率對沖的產品。沒必要非得當“送財童子”。

10、對方臨時修改合約不跟你玩的風險

就算是對賭,也要找講誠信的對手方。否則贏了也白贏。願賭不服輸的地方,連賭場都不如啊。

上述10條中的任何一條,都會增加槓桿的實際成本。舉個例子說,一個利率只有6%但是隨時可能抽貸的槓桿,實際利率可能是10%。雖然精確地計算可能需要高等數學知識,但是很顯然,你付出的成本不只是名義上的那一點點利率。

無論一個槓桿起什麼名字,穿上什麼馬甲,它的實質性條款都是可以提煉出來用上邊的檢查清單一條一條過。如果沾上了其中的某一條或者某幾條,你就要當心了。非要去玩的話,至少要想好應對之策。這跟過馬路闖紅燈是一個道理:如果你非得闖紅燈,至少你要意識到自己是在闖紅燈,全神貫注地盯著兩側的來車。

即使一個槓桿看起來十分安全,你也要防範最後一個風險:一次黑天鵝就嗝兒屁的風險。不要負債全倉買入任何單一的投資產品,也不要忽視任何理論上的極端風險。如果沒有 “獨立事件”這個數學上的防火牆,你無論之前賺了多少錢,都是在為未來某一次的毀滅性虧損做鋪墊而已。Tung在一篇文章裡說過,他買窩輪的倉位不超過本金的7%。我對此深以為然。為什麼是7%?因為把一塊蛋糕切成14份,可以把你全盤皆輸的概率降至跟你此生中地球毀滅的概率差不多低。

說完了不幸的槓桿,再說說幸福的槓桿。什麼是幸福的槓桿?期限長——最好長到可以不還;利率低——最好低到沒有利率。我想來想去,只想到兩種:保險槓桿,和爹媽給你的槓桿。

保險槓桿之所以利率低,是因為人在極度困難的時候,每得到一塊錢獲得的效用,要遠大於他在不缺錢時每支出一塊錢產生的痛苦。所以投保人才肯在利率上做出讓步,讓巴菲特和郭廣昌能借到那麼便宜的錢。而爹媽給的槓桿,因為親情,所以便宜。還不上的時候不僅可以債轉股,甚至可以直接減免。

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槓桿。如果發生大災難,保險槓桿也有可能無法倖存下來。只要是槓桿,就有三分毒,總有搞不定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