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劍剛
假如有爭議的作品出現在二十年前,肯定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那時網絡尚未普及,手機也還不能上網,關鍵是微博還沒有出現,微信公眾號也還沒有做出來,今日頭條更甭說了。這也就是說,那時你要寫個想每日連續發表的作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可能的情況是什麼呢?可能的情況是你把這種作品發在報紙副刊上,但不會出現爭議。為什麼這樣說呢?看看眼前的現狀,再琢磨琢磨二十年前的情形就明白了。不會出現爭議的原因會有這樣幾點:
一、你可能發不出來,因為那時的政府尚沒有今天的這種自信。順便說一句,今天的自信,和自信形成的言論寬鬆環境真的令人欽佩。
二、你可能會發出來,但聽不到反對的聲音,因為有話語權的是一些所謂的作家、文科學者和教授,而廣大人民群眾在報紙上是不可能有發言權的。哪一個編輯也不會給一個普通老百姓編髮一篇批評作家的文章。
三、作品結集出版,即便在外國出版,被外國敵對勢力利用,人民群眾看著也是乾著急,屁用也沒有。
四、這樣的作品自也有喜歡的人,這裡不討論喜歡的群體都是什麼人,只說這種作品出版發行後,十幾億的中國人裡面,有兩萬人買,儘管是極少數也可以得出廣受歡迎的結論。
這樣下來你就會發現,有爭議的作品不會出現爭議。
但是,如今卻不同了,如今的網絡普及,達到了幾乎生活能自理的人都能上網的程度,加上手機的便捷,微博、頭條號、微信、百家號之類的平臺,隨時隨地可以上網表達觀點。
廣大人民群眾在國家、社會進步和信息技術發展的條件下,終於有了發言的權利和便利。他們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儘管發言的文字水平不一,有的精準如專家,有的略顯直爽簡單,甚至粗暴(粗暴我也不贊成),但真誠是他們的共同特點。特別是一大批熱愛祖國,不懼權威的年輕人,他們是在國家日益強大的自信中成長起來的,又經歷了這次疫情,愛國感情更趨成熟,對那些別有用心的人及其言論極為反感。當然,在政府工作有失誤時,他們也會批評,但他們的批評是真的為了國家好,而不像某些人的批評是別有用心。
而這些,對於那些自認為高人一等的作家、學者、教授來說感覺很陌生,很不適應。所以說,假如你是一個真正有良知的主張批評權利的作家或學者或教授,要有能接受批評的雅量,要具備適應民主和自由的素質,不能嘴上說民主自由,現在人民群眾享有民主自由的權利了,你卻說他們是烏合之眾,說他們是受操縱的。這樣不好,這在有一部分知識分子把知識分子都快糟蹋成貶義詞的時候,千萬別再把作家、學者、教授也給弄成了貶義詞。(順便加個說明,這裡所說的學者、教授僅指文科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