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的世界格局


後疫情時代的世界格局

這場疫情是否會導致全球經濟的大蕭條,將是一個讓人不寒而慄的巨大問號。

年初雖有對於冠狀病毒疫情極為悲觀的預測,但至今近三個月的發展還是讓太多人,也包括各國政要都跌破了眼鏡。它正從一個國家的局部事件,藉助全球化的東風在全世界掀起社會、經濟與政治的巨瀾。

時至今日,雖然中國疫情已有極大緩解,但遠未看到病毒退潮曙光的歐洲還處在掙扎之中。這場疾疫對於世界未來格局所可能造成的巨大沖擊,已慢慢浮現了出來。

在人類漫長曆史之中,和平從來不是常態,我們這幾代人非常幸運地生活在一個絕少全球性大瘟疫、戰亂與饑荒的時期,並且享受了難得的經濟繁榮。但現在這場數十年的繁華,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所享受的全球化盛宴,正在徐徐落幕。

這次遠未結束的疫情,不僅將造成世界各國人口的巨大傷亡,疫情所產生的次生災害也正在顯現,企業大量倒閉,失業人口劇增,乃至全球性經濟衰退的危險都在一步步逼近。這場疫情是否會導致全球經濟的大蕭條,將是一個讓人不寒而慄的巨大問號,也是各國領導人必須慎重面對的現實問題。

然而,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持續數十年的全球化黃金期正在結束,“地球村”的概念如果不是已然式微,也將面臨更多的疑慮。我們不再是將國際化分工合作當成理所當然,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挫折。在過去,資本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它在全世界範圍內尋求資本與最低勞動成本的高效率結合。

但隨著工業與貿易的意識形態化回潮,再加上在現實的災難中,越來越多的國家發現,對國外產業鏈與工業製成品,像這次瘟疫暴發時對口罩、消毒用品的國際間供應爭奪與封鎖,終將使人們反思對國外的產業依賴,有時會引發另外一場災難。工業製成品的自給自足,也就重新成為了從國家層面必須考慮的重點。

既然網絡可以封鎖,產品可以壟斷,過去過於理想化的全球化進程,其自身的弊端就徹底暴露了出來。雖然,全球化仍將是一個人類應該共同追求的願景,但逆全球化加劇也將是近期不可避免的趨勢。

在過去的一些年之中,產業鏈的大轉移已然開始,而這次全球性疫情可能會使之加速。美國除了試圖繼續維持其金融業與科技創新的優勢外,也將力求製造業的復興。在這樣的一場亂局之中,社會的更加自閉與民粹化抬頭,將是我們要面對的一個全球化難題。

這場大流行目前的震中為歐洲。歐盟這個龐大臃腫又擁有太多異質成份的聯合體,在本次疫情之中並沒有多少作為,這將進一步加劇自英國脫歐之後的分化。並且,歐洲各國也將審視其開放的外來移民政策。這一切都將使全球各地的新孤立主義、保守主義進一步抬頭。我們也將更加保守,人們會在大災之後更傾向於認為,向國家與集體主義讓渡個人自由與權利,是一個更可接受的選擇;各國的國家主義與民族主義將會受到進一步的鼓勵。

國家間意識形態之爭,在這次疫情之中早已顯露十足,而此後則有可能加劇。國家間的站隊會日益明顯,全球化慢慢讓位於朋友圈政治,或者是地區性政治與經濟同盟。換而言之,每個國家都要掂量一下,對自己非友好國家的社會與經濟依存度,能否抵抗災難的衝擊。

也許40年前,各國考慮的是將政治與經濟完全分開,求同存異,只去尋求經濟上的共同聯結點。但現在越來越多的政體發現,沒有共同文明價值觀的經貿合作,與只強調共性、多元化與包容性的全球化,在面對災難之時往往會變得脆弱且不可持續。一場冠病就將各國的底色都暴露了出來。

從東方來看,通過“一帶一路”、亞投行、區域整合以及數字貨幣等可以削弱西方,而西方的精英則又已開始籌劃,重新制定一個有共同價值觀的新全球秩序,並自築各種有形無形的高牆,以禦敵於國門之外。

這次疫情,就像給世界按下了重啟鍵,我們並不知道未來的前景如何,但只知道它必將與現在有很大的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