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各版本的流變與傳承

今天我們接著講《尚書》,在昨天文章的內容的最後我們提出了一個可靠地推測,

我們從孟子說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出發,一直推導出來孟子所看到的《尚書》很有可能與我們今天看到的《尚書》不是一本書,從而引申出了《尚書》的流變與傳承問題,今天“王庶文講壇”就重點從這個問題出發,進行《尚書》的第二篇學習。

《尚書》各版本的流變與傳承

伏生《尚書》

《尚書》的命運說起來還是比較悲催,在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時候它被列為重點整治對象,以至於到了漢文帝時期,為了重振文化事業,向全天下重金徵求《尚書》,都找不到。後來聽說濟南有一位九十多歲的伏生,曾經在秦朝做過博士官。

漢文帝才派遣晁錯到濟南“求取真經”,遺憾的是晁錯到了濟南之後發現,當初伏生冒著死罪,將《尚書》砌在牆裡,等天下太平,拆牆取書的時候才知道這牆體漏水嚴重,刻有《尚書》的竹簡腐爛了不少,晁錯將竹簡殘篇拼湊起來,一共湊出28篇,後來伏生也用這28篇殘破的《尚書》在齊魯之地傳授門徒。

《尚書》各版本的流變與傳承

晁錯將28篇《尚書》帶進朝內,進入了皇家圖書館,這可以勉強算是第一版的《尚書》標準版。漢武帝時期,民間又發現了《尚書·太誓》同樣是從牆裡挖出來的。不過這一篇的出現,讓當時的人感覺著實頭疼。

原來《尚書》28篇,剛好可以對應上天28星宿,這是一件多麼高大上的事情,突然變成了29篇,該怎麼辦呢?當然,中國古人的智慧是無窮的,他們把新添加的第29篇,算做了北斗,這樣一來尷尬的氛圍不但被打破,格調更是拔高了一個維度。

《尚書》各版本的流變與傳承

今文《尚書》與古文《尚書》

在上一講中,我們提到過《尚書》的最大特性就是難讀,難讀也就意味著很難產生標準答案,於是伏生的弟子很快就分為了“三大門派”,不過這三家也只是在咬文爵字上歧義比較大,在“哲學性”上還算保持一致。

他們的哲學體系,應用的是西漢最流行的陰陽五行說。比如說:當時哪裡出了什麼奇怪的事情或者祥瑞的事情,他們都會從《尚書》的專業角度進行分析,之後再給出皇帝應對的策略。

他們的解釋體系源自於《尚書·洪範》的:金、木、水、火、土五行,這套理論在我們今天看來只是先祖對自然界的樸素認知而已。但是這些內容一旦落入《尚書》的專家裡,就完全被神化了。

《尚書》各版本的流變與傳承

他們不斷推演出解讀《洪範》五行的專著,一個比一個更為深刻,一個比一個影響更大,以至於後來《漢書》專門有一篇《五行志》來理解災異的發生與政治的得失,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今天,現在我們周圍依舊有很多人痴迷在其中不得要領。

我們再回到漢朝,在漢武帝時期又有人從一面牆裡發現了《尚書》,不過這一版《尚書》實在是很古老,是用秦始皇統一文字前的文字寫成,人們為了與那29篇隸書寫成的《尚書》做區別,所以將古文字的《尚書》稱為《古文尚書》,將隸書版的稱為《今文尚書》,這樣一來《尚書》之爭,變成了今文與古文兩大派別的爭鬥。

《尚書》各版本的流變與傳承

漢朝之後,迎來的是中國的大亂世—三國、魏晉、五胡亂華、南北朝這個時期戰爭不斷,各個版本的《尚書》居然又再度失傳,到了東晉時候才有一個叫做梅賾的人,獻出一部《古文尚書》,篇目居然與當初的《今文尚書》有重合,還多出來了20多篇。

這麼多詭異的事情發生,當時人也無暇考慮真假,有總比沒有強,直接將他改為了隸書版本流傳。唐太宗時期,為了統一儒學標準《尚書》部分採用的就是這部隸書寫成的《古文尚書》做藍本。

到了唐玄宗時期,他生怕這版《尚書》通行力度不夠再度失傳,就派衛包將這部尚書用楷書再也了一次。但是這個衛包對古文字並不懂,他本著“一切為了實用”的心態交了差,在這種心態下的作用下,這本《尚書》徹底變了樣貌與最原始的版本完全已經是兩本書了。

遺憾的是,我們今天流傳下來的《尚書》這是唯一版本,也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十三經注疏”版的《尚書》正文部分,只有在一些古籍中可以窺探到部分原始《尚書》的樣貌了。不過我們也沒有必要苛責古人,

古人對於古籍的整理,其目的是為了“通經致用”,研究的是如何從古籍中找到指導現實生活的辦法,並不太在乎文字的原始性,所以古人刪書、改書是家常便飯的事情。

《尚書》各版本的流變與傳承

好了,關於“《尚書》的流變與傳承”的內容就到此結束,今天的內容您只需記住兩點:第一、《尚書》中有一篇《洪範》提到了金木水火土五行,這套理論被後世用於解釋災異與政治的關係;第二、我們今天看到的《尚書》與最原始的《尚書》有著很大區別。

謝謝賞閱,您的關注是對“王庶文講壇”最大的鼓勵。“王庶文講壇”致力於中西方文化、歷史、美文、詩詞創作,謝謝您的支持。#國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