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青教授:中美癌症五年生存率差異正在縮小

陳萬青教授:中美癌症五年生存率差異正在縮小

更精細化的健康管理、疾病管理是將來的趨勢。

“我國惡性腫瘤防治形勢十分嚴峻,但調整癌譜差異和年齡結構後中美癌症5年生存率差異不大。近年來我國癌症防治工作取得了重大進步,並且還在進步。”

時值腫瘤防治宣傳週,在由中國癌症基金會和醫學界傳媒主辦的“2020癌症防治在行動”大型公益活動上,我國著名公共衛生與流行病學專家陳萬青教授做客直播間,帶來“中國腫瘤早診早治”相關問題的權威解答。

從全球癌症發病情況來看,我國癌症流行病學現狀如何?各國飲食生活環境遺傳背景不同,惡性腫瘤疾病譜也有所不同,中美癌症譜有何差異?

陳萬青教授

“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惡性腫瘤發病、死亡情況差異非常大。僅以5年生存率不足以反映中美癌症防控現狀。”

首先,中美癌症譜差異本身對5年生存率的影響很大。以中美癌症發病譜和惡性腫瘤生存率為例,美國男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為前列腺癌,而得益於近年來前列腺癌篩查和治療手段的進步,以及前列腺癌本身生物學特徵,惡性度相對較低,5年生存率高達99%,這一數據對整體癌症5年生存率提升的影響不容忽視。

其次,因治療差異引起的5年生存率差異正在縮小。以乳腺癌為例,在中國和美國女性患者人群中,乳腺癌都是發病率排名第一的癌種。而截至2018年的數據,中國乳腺癌患者的整體5年生存率為82%,美國為90%。在發病人數佔較大比例的這一癌種上,5年生存率存在8%的差異。隨著近年來國內乳腺癌篩查與規範化診治的進步,這一比例還在縮小。

陳萬青教授:中美癌症五年生存率差異正在縮小


陳萬青教授:中美癌症五年生存率差異正在縮小

第三,“去掉一個最高分”,調整後再進行比較。單純“5年生存率”不足以作為各個國家之間癌症防治水平的判斷依據,要綜合考慮發病年齡情況、疾病譜等多種因素來綜合分析。在調整美國男性發病率最高、預後最好的前列腺癌數據,以及兩國女性發病率最高的乳腺癌數據之後,再次對數據進行比較會發現,兩國癌症整體5年相對生存率差異不大。特別是我國的幾個高發癌種,如食管癌和胃癌,我國的5年生存率高於美國。這得益於近年來對惡性腫瘤防治工作的重視,而且這一差距還在不斷縮小。

腫瘤流行病學調查是如何去執行的?特別在中國,如此龐大的數據,複雜、細緻的工作,是如何完成的?流行病學調查有何意義?

陳萬青教授

“流行病學調查可以發現現象,找到規律,有效地、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治。”

對癌症發病、死亡情況基礎數據的掌握,對疾病防控非常重要,有利於有針對性的採取防治措施。

我國最早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以人群為基礎的腫瘤登記工作,例如發現河南林州一些地區很多人是“噎死的”這種集中現象,以食管癌的監測開始收集發病情況,同時開展食管癌的病因調查,從而針對病因進行預防,也相應進行了最早的食管癌篩查。

但在改革開放之前,各種原因限制沒有足夠的“餘力”投入流行病學調查和監測工作。僅有的全國數據來源於70年代初的全國以腫瘤為重點的第一次死因調查。單純的“橫斷面”調查不足以瞭解癌症的負擔和發生發展變化情況。為更好地進行防治工作,需要“動態監測”各地腫瘤流行病學情況。

2004-2005年全國第三次死因抽樣調查是中國腫瘤登記工作的重要轉折點——從“橫斷面調查”轉向“動態監測”。自2008年起,原衛生部設立公共衛生重大專項,國家財政每年投入經費支持惡性腫瘤負擔的動態監測,收集監測地區腫瘤發病、死亡和生存情況,通過醫院、醫保、新農合以及公安、民政等收集途徑獲取人口和腫瘤流行病學信息,最大程度保證數據及時、科學、真實、可靠。

中國腫瘤流行病學發展至今,數據採集模式越來越成熟,數據質量要求也越來越嚴格。對現象的觀察,配合對數據的解讀,催生了解決問題的方法,共同推進了我國腫瘤防治工作的進步。

2020年中國癌症發病預測/死亡預測與此前公佈的2015年數據有何差異?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分別是什麼?根據我國現有的癌症流行病學證據推測,未來發展趨勢如何?

陳萬青教授

“伴隨人口老齡化趨勢增加,整體癌症發病率上升,但具體癌種不同,發病情況不同。”

癌症發病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隨著我國老齡化的不斷加劇,以及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我國癌症發病率、發病人數在逐年增加。眾所周知,人群癌症負擔數據的真實性是最重要的,數據收集整理、複核及質量控制流程是費時費力的工作,因此數據的發佈一般是滯後的,而防治的需求是要掌握最新的數據,因此,預測當前以及今後幾年的癌症負擔是必要的。這需要對病因、人口學、防治現況和趨勢等綜合考慮,因此,預測和實際情況會有偏差,但總體差別不大。

未來發展趨勢在各個癌種之間也有差異。男性食管癌、胃癌、肝癌三大消化系統高發腫瘤,現在發病率已經逐漸呈下降趨勢。而與生活方式相關的癌種呈上升趨勢,如結直腸癌、前列腺癌等。但在調整年齡結構之後計算,趨勢變緩。女性乳腺癌、結直腸癌、甲狀腺癌都呈明顯上升趨勢,上消化系統腫瘤發病率趨於下降。

考慮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以現在推測未來,癌症的發病率、死亡率還會有一定上升的趨勢。雖然現在我國的人口計劃生育政策也在改變,但實際改變人口結構,還要等這些新生兒長大之後,至少二三十年時間,可能會出現拐點。當然,如果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有突破性進展,拐點會提前出現。

我國食管癌、胃癌、肝癌、肺癌、鼻咽癌發病率全球佔比接近40%甚至半數以上,針對此現象有無具體的改善措施?

陳萬青教授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消化系統腫瘤發病率很高。針對幾個主要癌種,我國開展了很多措施。有效的三級預防手段,成就了中國在全球的癌症防控中的成功案例。”

首先,在高發地區建立了監測系統。其次,找到現象之後,分析原因,這些地區這些癌高發究竟是為什麼。我們在高發區也開展了很多流行病學調查,從飲食習慣、飲用水、土壤微量元素、生活習慣等等去找原因,找到了癌症發病率高的原因,根據原因去防治,這是一級預防的部分。

在高危地區採取有效的二級預防手段,進行高危人群有效篩查。如上世紀80年代我國獨創針對食管癌的拉網脫落細胞檢查有效提高了食管癌的早診早治率。

三級預防就是真正得了病了之後該怎麼辦?在高發地區的話,建立專科醫院,像林州、河北的磁縣等都有當地腫瘤醫院,患者在當地就能夠得到很好的診治。

我國高發的癌種,特別是一些特異性的地區,在三級預防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我國城鄉癌症發病率與死亡率有何差異?產生此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陳萬青教授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癌症發病率死亡率的城鄉差異也在逐漸縮小,再過幾十年可能這種差距也就沒有了。”

過去中國的城鄉差距相對於國外較為明顯,社會經濟環境、生活習慣、就醫條件等差異很大。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城鎮化加劇,最近二三十年我國城鄉差距在逐漸在縮小,癌症發病、診治方面的差異也在逐漸縮小。現階段的目標是採取有效手段進一步縮小差距。環境相同,生活習慣趨於相同,整體的社會經濟也趨於相同,再逐步提高醫療的可及性,三級預防在城鄉共同實現,未來差距也會越來越小,再過幾十年可能這種差距也就沒有了。

在我國,很多癌症的發生也都呈現出了地域性差異,如山東、山西、甘肅、等地胃癌高發;食管癌高死亡率主要在河南、河北等中原地區;肝癌高發區集中在東南沿海。引起這種地域差異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應對?

陳萬青教授

“癌症的病因很複雜,是多種原因相互作用的一個結果。很難簡單去說差距是怎麼產生的。但在做病因學調查時,能發現一些典型的現象。”

以東北為例,分析東北地區肺癌高發的原因,首先東北人口的吸菸率相較其他地區更高。其次,東北地區冬季長且寒冷,大多數的冬天都在室內度過。室內的空氣汙染,也是引起肺癌的原因之一。再者,東北的礦區比較多,也是職業暴露導致肺癌的原因。

此外,食管癌、胃癌、肝癌等消化系統腫瘤,跟當地的飲食生活習慣相關。最早做食管癌的防治時,就發現河南河北一些地區,喜食燙食。且當時吃飯沒有現在精細,長期食用粗糧會造成消化道機械損傷。加之當時冬季蔬菜不好保存,以醃製為主,亞硝胺含量比較高。

另外還發現一些地區癌症高發可能與某些微量元素缺失相關,如缺硒等。肝癌高發的東南沿海地區,乙肝的感染率比其他地區高,而且這些地區常年高溫潮溼,糧食易發黴變質,黃麴黴毒素汙染常見,此外血吸蟲病也是肝內膽管癌的一個病因。很多因素綜合,導致這些地區某些癌種高發。

我們針對局部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找到了原因,找到了現象,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控,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大家普遍認為,最好的預防癌症手段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請問哪些是值得宣傳的健康生活方式?

陳萬青教授

“世界衛生組織研究發現40%的癌症可以預防,實際上這個比例在我們國家還要更高。對可控的危險因素進行控制,近一半的癌症可以避免。”

2019年我們團隊在《柳葉刀》子刊《The Lancet Global Health》上發表了一項重磅研究結果,從行為、飲食、代謝、環境和感染5個方面分析了23種癌症可控危險因素,45.2%的癌症死亡歸因於此。下表所示的就是23種可預防性的致癌因素。

陳萬青教授:中美癌症五年生存率差異正在縮小

目前醫學科普相對門檻較低,很多公眾號,包括一些自媒體也會發布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科普文,水平參差不一。老百姓很多渠道獲得的信息是不準確的,就包括我們在做人群的早診早治篩查的時候,當地用的一些宣傳的手冊或者是海報,很多信息都是不準確的。科學的科普知識要儘可能統一。

最近國家衛健委也組建了一個專家團隊,未來可能製作標準的海報或者手冊,以及各種形式的視頻,作為衛生權威部門發佈的信息,供當地的醫療工作者使用,也提供給廣大的老百姓去獲取準確的科普知識。

陳萬青教授總結

最近十幾年,國家加大腫瘤防控投入,我國腫瘤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未來腫瘤防治工作將會從三級預防立體式全鏈條的開展,重視分級健康管理工作。針對健康人群、高危的人群、早期患者、晚期患者制定不同的管理措施,更精細化的健康的管理、疾病的管理是將來的趨勢。希望更多的腫瘤醫務工作者從事於各個階段的癌症的防治,共同努力使我們國家的癌症負擔最終降下來。

專家簡介

陳萬青教授:中美癌症五年生存率差異正在縮小

陳萬青教授

陳萬青,研究員,博士, 博士生導師。國家癌症中心、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癌症早診早治辦公室主任。

主持課題:

負責多項國家重大公共衛生項目,如全國第三次死因回顧調查,淮河流域癌症早診早治項目,腫瘤隨訪登記項目以及城市癌症早診早治項目。牽頭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包括十一.五,十二.五攻關課題,科技部基礎專項,重點研發計劃,衛計委公益行業專項,國家自然基金、北京自然基金等。

發表論文專著:

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其中SCI影響因子合計500餘分, 主編副主編專著13部。

【中國癌症基金會+醫學界】聯合主辦“2020癌症防治在行動”大型公益活動,19位大咖在線傳授防癌抗癌必修課,掃碼進入活動專區↓↓

本文首發:醫學界癌友會

本文作者:江喃

責任編輯:Sharon

陳萬青教授:中美癌症五年生存率差異正在縮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