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諾獎頒佈,96歲獲獎院士感到憂愁:為什麼不給年紀輕的人

96歲的王振義“出圈了”。

得知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後,他的兩個舉動惹來了爭議:

一是他“駁”了組委會的面子,直言“這個獎為什麼給我這種很快就要離開這世界的人?為什麼不獎給年紀輕的人?”

二是百萬美元獎金還沒到手,就直接讓醫院全部捐給扶貧基金會。

中國版諾獎頒佈,96歲獲獎院士感到憂愁:為什麼不給年紀輕的人

在#96歲院士將未來科學大獎獎金全捐#這個話題中,有人覺得老科學家捐獎金是真君子,節操高尚;

也有人吐苦水,嚷著這些老院士把持資源,年輕人夾縫生存……

真的“把持資源”嗎?那你是看錯了王振義。

“捐”的不止是錢

要知道,王振義不是第一次捐錢。他搞醫學研究幾十年,大大小小的獎拿了不少,幾乎每次獎金都會捐出大半。

1996年“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的100萬元獎金,王振義捐了3份:40萬元給醫院、40萬元給學校、10萬元捐給自己在的血液研究所;獲201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時候,獎金還是500萬元,王振義把450萬元送到了醫院,其餘的則分給了相關項目團隊的成員。

像這種把國家獎獎金往外捐的院士,王振義也不是獨一份。就在2019年,另一位“國獎”得主錢七虎院士,將800萬元獎金盡數捐給家鄉崑山,成立助學基金。今年年初,#錢七虎院士向武漢捐款650萬#還登上熱搜。

中國版諾獎頒佈,96歲獲獎院士感到憂愁:為什麼不給年紀輕的人

有意思的是,每到這時候,網民關注點多多少少都放在了“科學家拿錢不當錢”的“奉獻”上,再感動於“這才是時代的偶像”。但真要問不經意上了熱搜的這些科學家到底做了哪些貢獻,很多人都不清楚。

比如王振義,作為一位血液病專家,他常年和血癌打交道,其實很少拋頭露面。他捐出去的也不單單是獎金,就連治療白血病的特效藥,他也往外“捐”。

20世紀70年代,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主要靠化療,但從國際層面上看,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只有10%~15%。

王振義一心想要打破這一死亡魔咒。他跑遍上海所有藥廠,在尋找實驗藥未果的情況下,勉強拿一個類似品——全反式維甲酸(ATRA)進行實驗。巧的是,ATRA誘導分化竟然有奇效,讓腫瘤細胞改邪歸正,比預計實驗的療效提高了10倍。

中國版諾獎頒佈,96歲獲獎院士感到憂愁:為什麼不給年紀輕的人

ATRA分子式

之後,王振義又賭了一次。他沒經過臨床試驗,讓一個5歲患者口服ATRA。當時外界都是質疑、責罵和勸告聲,但作為醫生,王振義只知道不用藥的話,孩子存活率是零,用藥還可能有一線生機。

ATRA成功了,小女孩活了!藥物首批治療的24個病例,5年生存率甚至還達到了95%以上。

此處請注意,醫學上的“5年生存率”指的其實就是治癒率。有研究表明,腫瘤患者的復發和轉移,80%發生在治療後的3年之內,10%是發生在治療後5年左右。如果超過5年還沒有任何復發跡象,基本就可以認為是臨床治癒了。

在這次奇蹟過後,王振義團隊直接面對的就是復發問題。有些患者甚至6個月就復發了。直到有了亞砷酸注射液(ATO)的配合,這一問題才得到有效解決。

ATO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它和ATRA聯合制成的特效藥,也就是“全反式維甲酸聯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療方法,能將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97%以上,並且幾乎不再復發。

在當時,這種治療方式是全球首創。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也成為第一個可以被治癒的白血病。

這套方法,王振義沒想過要申請專利,他希望全世界的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都能吃得起這盒救命藥。也因為他的不申請專利,“這盒藥”的價格長期維持在13元一盒上。

給年輕人機會

“獎勵年輕人可以鼓勵他們繼續努力,實現我們的理想。”王振義很真誠地想把出頭的機會推給年輕人。

發論文,他堅持把學生列為第一、第二作者,自己排在最後。在不按套路出牌的王振義這裡,論資排輩是不存在的。這也解釋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現場的那一幕。

行醫執教70年,他總是傾囊相授,培養了21名博士、34名碩士。其中包括陳國強院士,以及最被人稱道的陳竺、陳賽娟這對兒院士夫妻。

中國版諾獎頒佈,96歲獲獎院士感到憂愁:為什麼不給年紀輕的人

王振義與陳竺、陳賽娟合影

陳竺是王振義手把手帶出來的。1978年,王振義覺得這個青年不錯,鼓勵他考自己的研究生。後來,陳竺畢業留校,王振義又力薦他跟妻子陳賽娟赴法國進修。

陳竺回國的第7年,王振義決定讓賢,把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長的擔子交給他。

事實上,王振義當時的研究正被熱議,國內外同行開始認識到他對白血病的貢獻。同事勸他:“你完全可以不要退的嘛,沒有人要求你退,大家都承認是你。”但很明顯,王振義讓賢的念頭不是一兩天。

從破格提拔陳竺到主治醫師,到讓他擔任實驗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長,王振義舉賢不避親,“我不管他們怎麼說,(陳竺)到了這樣的境界,就應該把他提拔上去”。

如今96歲高齡,王振義還是沒有閒下來。他獨創了“開卷考試”,青年醫生當監考,自己當考生。

一間小會議室裡,年輕的考官們提出最近遇到的罕見病例,王振義根據問題一邊講解,一邊展示PPT。兩個小時,考試結束,王振義收集好下次的考題退場。一週後,又會是一輪新的考試。

中國版諾獎頒佈,96歲獲獎院士感到憂愁:為什麼不給年紀輕的人

今年,因為受疫情的影響,“開卷考試”停了4個月。王振義坐不住,近期主動要求“復工”。

獲未來科學大獎後,有記者前往採訪,他得意地展示了這周的考題,連說“運氣不錯”,答案在一天內就找到了!

《我是科學人》紀錄片由長安信託特約贊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