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诺奖颁布,96岁获奖院士感到忧愁:为什么不给年纪轻的人

96岁的王振义“出圈了”。

得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后,他的两个举动惹来了争议:

一是他“驳”了组委会的面子,直言“这个奖为什么给我这种很快就要离开这世界的人?为什么不奖给年纪轻的人?”

二是百万美元奖金还没到手,就直接让医院全部捐给扶贫基金会。

中国版诺奖颁布,96岁获奖院士感到忧愁:为什么不给年纪轻的人

在#96岁院士将未来科学大奖奖金全捐#这个话题中,有人觉得老科学家捐奖金是真君子,节操高尚;

也有人吐苦水,嚷着这些老院士把持资源,年轻人夹缝生存……

真的“把持资源”吗?那你是看错了王振义。

“捐”的不止是钱

要知道,王振义不是第一次捐钱。他搞医学研究几十年,大大小小的奖拿了不少,几乎每次奖金都会捐出大半。

1996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的100万元奖金,王振义捐了3份:40万元给医院、40万元给学校、10万元捐给自己在的血液研究所;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时候,奖金还是500万元,王振义把450万元送到了医院,其余的则分给了相关项目团队的成员。

像这种把国家奖奖金往外捐的院士,王振义也不是独一份。就在2019年,另一位“国奖”得主钱七虎院士,将800万元奖金尽数捐给家乡昆山,成立助学基金。今年年初,#钱七虎院士向武汉捐款650万#还登上热搜。

中国版诺奖颁布,96岁获奖院士感到忧愁:为什么不给年纪轻的人

有意思的是,每到这时候,网民关注点多多少少都放在了“科学家拿钱不当钱”的“奉献”上,再感动于“这才是时代的偶像”。但真要问不经意上了热搜的这些科学家到底做了哪些贡献,很多人都不清楚。

比如王振义,作为一位血液病专家,他常年和血癌打交道,其实很少抛头露面。他捐出去的也不单单是奖金,就连治疗白血病的特效药,他也往外“捐”。

20世纪70年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主要靠化疗,但从国际层面上看,患者的5年生存率也只有10%~15%。

王振义一心想要打破这一死亡魔咒。他跑遍上海所有药厂,在寻找实验药未果的情况下,勉强拿一个类似品——全反式维甲酸(ATRA)进行实验。巧的是,ATRA诱导分化竟然有奇效,让肿瘤细胞改邪归正,比预计实验的疗效提高了10倍。

中国版诺奖颁布,96岁获奖院士感到忧愁:为什么不给年纪轻的人

ATRA分子式

之后,王振义又赌了一次。他没经过临床试验,让一个5岁患者口服ATRA。当时外界都是质疑、责骂和劝告声,但作为医生,王振义只知道不用药的话,孩子存活率是零,用药还可能有一线生机。

ATRA成功了,小女孩活了!药物首批治疗的24个病例,5年生存率甚至还达到了95%以上。

此处请注意,医学上的“5年生存率”指的其实就是治愈率。有研究表明,肿瘤患者的复发和转移,80%发生在治疗后的3年之内,10%是发生在治疗后5年左右。如果超过5年还没有任何复发迹象,基本就可以认为是临床治愈了。

在这次奇迹过后,王振义团队直接面对的就是复发问题。有些患者甚至6个月就复发了。直到有了亚砷酸注射液(ATO)的配合,这一问题才得到有效解决。

ATO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它和ATRA联合制成的特效药,也就是“全反式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的治疗方法,能将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到97%以上,并且几乎不再复发。

在当时,这种治疗方式是全球首创。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也成为第一个可以被治愈的白血病。

这套方法,王振义没想过要申请专利,他希望全世界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都能吃得起这盒救命药。也因为他的不申请专利,“这盒药”的价格长期维持在13元一盒上。

给年轻人机会

“奖励年轻人可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实现我们的理想。”王振义很真诚地想把出头的机会推给年轻人。

发论文,他坚持把学生列为第一、第二作者,自己排在最后。在不按套路出牌的王振义这里,论资排辈是不存在的。这也解释了未来科学大奖颁奖现场的那一幕。

行医执教70年,他总是倾囊相授,培养了21名博士、34名硕士。其中包括陈国强院士,以及最被人称道的陈竺、陈赛娟这对儿院士夫妻。

中国版诺奖颁布,96岁获奖院士感到忧愁:为什么不给年纪轻的人

王振义与陈竺、陈赛娟合影

陈竺是王振义手把手带出来的。1978年,王振义觉得这个青年不错,鼓励他考自己的研究生。后来,陈竺毕业留校,王振义又力荐他跟妻子陈赛娟赴法国进修。

陈竺回国的第7年,王振义决定让贤,把上海血液研究所所长的担子交给他。

事实上,王振义当时的研究正被热议,国内外同行开始认识到他对白血病的贡献。同事劝他:“你完全可以不要退的嘛,没有人要求你退,大家都承认是你。”但很明显,王振义让贤的念头不是一两天。

从破格提拔陈竺到主治医师,到让他担任实验室主任、研究所副所长,王振义举贤不避亲,“我不管他们怎么说,(陈竺)到了这样的境界,就应该把他提拔上去”。

如今96岁高龄,王振义还是没有闲下来。他独创了“开卷考试”,青年医生当监考,自己当考生。

一间小会议室里,年轻的考官们提出最近遇到的罕见病例,王振义根据问题一边讲解,一边展示PPT。两个小时,考试结束,王振义收集好下次的考题退场。一周后,又会是一轮新的考试。

中国版诺奖颁布,96岁获奖院士感到忧愁:为什么不给年纪轻的人

今年,因为受疫情的影响,“开卷考试”停了4个月。王振义坐不住,近期主动要求“复工”。

获未来科学大奖后,有记者前往采访,他得意地展示了这周的考题,连说“运气不错”,答案在一天内就找到了!

《我是科学人》纪录片由长安信托特约赞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