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麥肯錫”洞察

“後疫情時代”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麥肯錫”洞察

近日,著名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發佈了英文報告《How COVID-19changes the game for biopharma in China》(新冠肺炎如何影響中國的生物製藥遊戲),在中國新冠疫情漸趨消退的背景下,或者說某種程度上的“後疫情時代”,洞察疫情給中國醫療健康產業帶來的5項議題,並展望未來。此報告第一作者為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夥人、中國區醫療健康諮詢業務負責人Franck Le Deu(樂誠鐸)。本篇對其要點略加總結,進行分享。

圖表1. 報告第一作者Franck Le Deu(樂誠鐸)

“後疫情時代”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麥肯錫”洞察

來源:LinkedIn,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

疫情帶來的5項重大議題

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運作模式,給預算帶來短期壓力,減少了對非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並破壞了市場基本面。同時,隨著投資增長的預期和隨經濟復甦而出臺或正在制訂的支持性政策,一些新的熱點領域顯現。醫療健康產業的迫切任務是減輕疫情的短期影響,併為恢復正常後的新圖景做好準備。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也是多數全球製藥企業的戰略重點。中國市場是複雜的,而且隨著危機的結束變得更加複雜。對經濟增長和醫療支出的預期已經下調,並且公司難以保持對患者正常水平的影響。藥品的批准仍在繼續,但上市銷售面臨挑戰,這是因為醫院受到影響導致患者減少。慢病患者因為能夠獲得長處方,並且通過零售藥店和在線平臺獲得藥品,因而受到的影響較小。

考慮新冠疫情帶來的新動態,從中可以歸納出5項重大議題。它們包括多數領域(但非全部)受到約束的醫療預算;隨著提供者角色的演變和新渠道的增長,患者流動正在發生變化;對新的市場進入模式(go-to-market model)的需求,考慮到數字供應鏈挑戰的持續出現,以及政府的一系列新政。

這五項主題應被視為當前環境中的風險,但也是潛在的機遇領域。關鍵在於,生物製藥公司現在要評估這些主題的影響,並根據自身立場、能力和願景做出適當的應對。成功的標誌將是一個支持疫情之後的增長、確保未來幾年經營靈活性和彈性的提案。隨著新冠肺炎危機在中國的消退,生物製藥公司可能會仔細考慮影響業務的重要變量是如何變化的,以及可能會如何變化。

01

疫情對醫療預算的影響

業界一致認為,新冠疫情將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從而影響醫療支出。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疫情暴發前估計,2020年中國醫療支出將增長到GDP的6.6%,而中國經濟將增長5.9%。這些數字產生了6.93萬億元人民幣的基線值。考慮到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2020年中國GDP增長更有可能在1%~2.3%之間(據政府統計數據,2020Q1中國GDP同比下降6.8%)。如果要維持醫療支出的預期絕對值,政府需要將支出佔GDP的比例提高到6.8%~6.9%之間。如果維持醫療支出佔GDP比例為2019年的6.5%,那麼2020年的醫療支出將減少3400~4200億元人民幣。

帶量採購(VBP,volume-based procurement)的推廣可能會在整個2020年持續。同時伴隨著對注重效率的政策的關注提升,如近期開展的DRG(疾病診斷相關分組)試點工作,以及加強對國家醫保藥物目錄中藥物價格的審查。

積極的一面是,一些領域的預算可能會增加。在2003年SARS(非典)危機之後,政府宣佈對CDC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進行重大升級,要求醫院將5%的收入分配到這些方面。對於此次新冠疫情,我們可能會看到類似的行動。在初級保健方面的支出可能會增加(3月26日上海宣佈了182家新的發熱門診),並願意投資於更先進的疾病預防能力。鑑於在疫情隔離期間數字解決方案的重要性,對5G網絡和人工智能(AI)的更多支持將是有意義的。這也反映出SARS危機後科技投資增加的模式。

醫院患者流量的下降和以往危機的經驗表明,行業收入在近幾個月將大幅下降。然而,在之前的幾次事件之後,很快就出現了反彈。來自SARS危機的數據顯示,在疫情暴發後的一年中,北京的門診流量和住院人數分別增長了22%和28%。醫療保健的支出在隨後幾年中持續增加。

02

轉移的患者流

隨著新冠肺炎的流行,醫院轉移資源和能力用於治療受感染患者。國家衛健委的最新數據顯示,2月份全國各地(湖北省除外)的就醫人數下降了約40%。三級醫院收到的衝擊最大,患者數量下降了50%以上。這一趨勢與醫生調查結果一致,根據麥肯錫在2020年4月與醫學界合作執行的醫生調查,在較低等級的醫療機構患者數量恢復較快(圖表2)。超過90%的醫生報告說,在疫情暴發期間,門診流量受到了負面影響。二級和三級醫院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根據摩根士丹利在4月7日的中國醫療醫院月度處方,今年2月,全國門診量下降60%,處方藥銷售額同比下降27%。這兩項數據現在都已開始恢復,但許多醫院仍達不到滿負荷運轉。

圖表2. 各級城市和醫院的門診患者流量顯著下降

“後疫情時代”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麥肯錫”洞察

來源:麥肯錫,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

一位醫生在接受調研時說:“病人數量正在緩慢恢復。我們正在以30%~40%的能力運轉。由於我們是新冠肺炎的指定醫院,我們只能為其他病人開發一半的床位”。疫情危機過後,醫療需求將不可避免地正常化(根據非典疫情的經驗,約需兩年),但患者流量可能繼續向中低端醫院、在線平臺(互聯網醫院和網上藥店)和線下零售藥店轉移。

03

新的市場進入模式

這場疫情的三個關鍵影響分別為對數字化解決方案的需求日益增長,藥房的作用更加突出,以及生物製藥公司和醫生之間關係的變化,兩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減少很多。這些動態已經在塑造行業的許多更廣泛的趨勢中發揮了作用,即使危機消退,這些動態也不太可能撤退。這意味著迫切需要開發新的模型來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進入圖景。

數字平臺使用的增加是此次疫情的清晰特徵之一,

互聯網醫院和網上藥店在提供藥品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今年年初,網絡處方數量增加了10倍)。在疫情高峰期,通過網絡渠道訪問國家衛健委直屬直管醫院的人數增加了17倍。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對數字技術的應用,8個省實施了網上基本醫保(BMI,basic medical insurance)醫療費用結算。此外,政府擴大了教育網絡研討會和在線指導,例如強調病人在哪裡可以獲得醫療服務。

生物製藥公司和健康科技公司致力於改善數字醫療環境。當跨國公司在疫情期間推出新產品時,他們部署了大量的虛擬支持資源。同時,中國本土健康科技公司努力使他們的服務適應與疫情相關的需求。百度提供免費的“問醫生”移動應用,京東健康在全球範圍內提供24小時的免費諮詢。阿里健康推出了一項免費的在線診斷服務,同樣可以在中國及國外使用,併為一些慢病提供送藥上門的服務。騰訊推出了“騰訊健康”小程序等互聯網服務平臺,與多家商業夥伴共同提供綜合防控解決方案。好大夫在線網站與21萬名公立醫院醫生合作,發起了一場免費的在線診斷活動。

疫情期間,藥店在確保藥品供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監管的支持下,它們的責任可能會繼續增加。作為回應,製藥公司已經開始建立全渠道參與和分銷模式,預計這一趨勢在未來幾個月將繼續下去。

考慮到個人接觸的障礙,生物製藥公司在疫情期間更多地使用了數字和遠程工具,幫助醫生獲得與產品和疾病相關的信息。微信、呼叫中心和遠程教育平臺起到愈發重要的作用。

04

臨床開發項目和供應鏈的中斷

即使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藥品開發仍在繼續。今年1月和2月,沒有跡象顯示審批出現延遲,監管渠道仍然暢通(圖表3)。國家藥監局(NMPA)在第一季度批准了164項申請,而去年同期則為141項。這一趨勢表明了NMPA繼續推動創新的決心。

圖表3. 疫情峰期藥監批准持續

“後疫情時代”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麥肯錫”洞察

來源:GBI,NMPA,麥肯錫,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

與藥監審批不同,臨床試驗出現了中斷,這反映了嚴格的隔離措施和臨床醫生的缺乏,大多數中斷髮生在位於湖北的機構。在疫情暴發前,武漢近一半的臨床試驗是由跨國生物製藥公司進行的。隨著疫情影響的減弱,根據臨床業務主管的非正式報告,臨床試驗正在緩慢升溫。

在跨國公司擁有設施的所有城市,生產製造都已恢復。然而,工廠是否正在滿負荷運轉仍然存疑。此外,原料藥(API)供應鏈的全球中斷可能會影響中國和國外的生產,尤其可能影響抗生素、糖尿病藥物、止痛藥和艾滋病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產能的限制可能對基於價值定價(VBP,value-based pricing)的本地生產參與者(指國家帶量集採中標企業)構成挑戰,並可能擾亂全球供應鏈。此外,在倉儲和配送方面可能還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挑戰,尤其是生物製品和檢測試劑盒,它們需要冷鏈資源。

05

演變的政策格局

醫療政策在疫情之前就已經在變化,在疫情期間繼續演變。今年1月,國家醫保局(NHSA)發佈了關於零售藥店如何處理基本醫療保險的新規定,條款包括要求聘用全職藥師,以及在店內為基本醫保藥品設置專區。4月7日,上海市發佈了《關於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5年建立新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該系統將增強該市應對醫療活動激增的能力。它將使用緊急指揮信息框架和智能決策來支持洞察、協調和資源管理。在數字化方面,中國國家衛健委(NHC)發佈了一份關於新冠肺炎在線診療的通知,旨在以下三個方面。

(1) 建立省級網絡醫療服務平臺和新冠肺炎防控管理

(2) 整合併發布已註冊的互聯網醫院和互聯網診療平臺

(3) 武漢、上海互聯網醫院報銷試點

展望未來

許多業內人士預計,未來幾個月需求將迅速恢復到正常水平,而且已經出現了令人鼓舞的復甦跡象,3月份處方量上升。然而,此次危機的重大影響和公共資金的壓力,促使公司領導者必須對疫情進行評估,並認真考慮如何在中國(乃至全球)開展工作。當下的問題包括業務連續性,支出限制的軌跡,以及如何管理臨床試驗中斷。在衡量中國市場在未來數月乃至數年的演變方面,也存在一些不那麼緊迫但很關鍵的挑戰。針對新冠疫情帶來的5項重大議題(上文01~05部分),戰略聚焦在這些領域將產生重大影響。

01

超越公共資金來解決預算限制

醫療預算預計在未來1~2年內將會受到限制。生物製藥公司或可通過對一系列場景建模並評估它們對收入模型的潛在影響來應對。企業高管們認為 VBP(基於價值定價)可能是一劑解藥,但承認不太可能會有比預期更多的VBP。醫療預算的壓力可能會加速推廣DRG(疾病診斷相關分組)。

在人們對自費和私人醫療保險(PHI)水平不斷提高的預期中,生物製藥公司可將計劃擴展到公共資金之外。到2025年,私人醫保(商業醫保)將佔醫療支出的18%,而2019年只有7%。預計的增長反映出,在更寬鬆的監管環境和稅收激勵的支持下,政府的目標是私人醫保在醫療支出的佔比在未來5年增長4倍,達到29%(圖表4)。在政府支持的跡象中,中國保監會(CIRC)等13部門於今年1月聯合發佈《關於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提倡在社會服務領域推廣商業健康保險。技術革新是另一個支持因素,它為消費者提供教育資源和更多選擇。約70家保險公司已經擴大了承包範圍,將新冠肺炎包括在內。

圖表4. 商業醫保在疫情之後將愈發重要

“後疫情時代”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麥肯錫”洞察

來源:2020年中國製藥企業總經理訪談,麥肯錫,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心

02

適應患者流的新動態

生物製藥公司可以調整他們的運營模式,以應對患者流的變化及同時可能加速的分級診療。隨著越來越多的患者使用低等級醫院和初級醫療機構,公司可能會重新考慮交互資源分配,並考慮新的方法和技術來幫助他們互動。互聯網醫院的發展需要專門的戰略、能力和夥伴關係。這些應該被應用於促進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和藥品可及性,以及改善患者和醫生在多種情況下的體驗。

隨著藥店將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生物製藥公司可能尋求加強零售大客戶管理系統,包括分銷商和藥師,並提高商業能力。考慮到藥店處理的處方量越來越多,藥企應該努力支持疾病教育,並確保在需要的時間地點都能買到藥。隨市場結構的演變,為專業醫療人員提供額外的現場和數字化支持是有意義的。

03

重新調整市場進入(GTM)模式

在一個高度競爭的環境中,有必要開發市場進入模式作為差異化的一方面。這樣做的最大挑戰是打破線下和線上活動的區隔。疫情之前,大部分活動都是線下的。在新的情況下,企業應該轉向跨渠道提供服務,這也將反映出需求的長期變化。線上問診從2012年至2016年增長了49%,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會加速增長,到2025年每年可能會超過15億(包括付費和免費)。疫情過後,可能會有更多機會利用在線服務來解決實際的醫療需求,並增加教育和虛擬援助等服務。實際上,除了新冠肺炎主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地方政府希望數字化醫療能起到更強大的作用。上海和武漢等城市已經在10種慢性病的公共保險政策中增加了線上問診。

在建立全渠道客戶定位時,執行團隊應該考慮一系列戰略變量,從數字預算到最有效的投資領域。他們還應該研究出如何衡量數字互動的影響,並準備開發外部和內部能力,如數據和分析。除了這些努力之外,他們還可能促進變革,並確保數字工具和流程有效地與現有系統集成。

所有主要公司現在都或多或少地採取了行動。實際上,隨著疫情期間活動的激增,一些公司將多達一半的銷售預算投入到了數字領域。當公司把所有的銷售代表轉移到一個數字平臺上時,一位總經理稱“在兩個月內完成了需要兩年才能完成的工作”。數字化加速也為長期規劃提供了信息。約70%的公司正在考慮線上/線下的銷售代表模式,這表明他們正在接受數字化,並知道一旦常態迴歸,面對面的銷售將繼續發揮重要作用(圖表5)。

圖表5. 疫情加速生態系統的數字化轉型和擴張

“後疫情時代”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麥肯錫”洞察

來源:2020年中國製藥企業總經理訪談,麥肯錫,中康產業資本研究中

考慮到這些動態,公司可能會考慮在技術投資上加大投入,並制定在線互動的戰略。語音的數字共享將是差異化的一個關鍵來源,企業將加大全方位客戶交互模式的投資,以在內容、響應性、渠道、消息傳遞、“樂趣”和建議質量等方面展開競爭,既尊重客戶,又促進患者和醫生之間的互動。

最後,雖然在過去的幾個月新上市產品數量大幅下降,但創新領域可能會繼續繁榮發展。國家藥監局(NMPA)已經通過眾多的批准證明了它對支持創新的承諾,並探索了使用真實世界證據(RWE)來支持批准過程。

04

臨床試驗中斷的風險管理

隨著疫情的消退,臨床試驗活動正在升溫,公司正重新關注緩解策略和風險管理。技術將成為實現虛擬試驗、數字監控和後勤保障的關鍵工具。與此同時,生物製藥公司可開發試驗場地選擇的戰略方法,可能會計劃總體增加試驗場地數量。對於可自行給藥的臨床試驗,公司可以考慮聘請經過認證的冷鏈物流公司直接送貨上門。

新冠疫情的爆發肯定是出乎意料的,這一事實應該為強調對“尾部事件”的應急計劃的未來展望提供信息。公司應該制定基於一系列場景的戰略,並與監管機構密切合作,指導數據管理,評估臨床試驗,並減輕潛在的負面影響。

05

建設性地參與政策制定

為了促成更健全的醫療生態系統,政府可能會繼續發展和加強醫療政策。生物製藥公司可以考慮密切參與,以確保瞭解與准入、創新、保險和技術角色相關的規則可能如何演變。可能的政策舉措包括制定新的零售分銷標準,特別是藥店標準,以及鼓勵在線診療的立法。可能會有一些舉動來鼓勵商業醫療保險能力的發展,並促進臨床試驗場地和數據管理。為了支持創新,國家藥監局(NMPA)可能會繼續探索新的審批途徑。最後,有關部門很可能會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一個關鍵醫療物資的戰略儲備,這可能會在短期內提振經營活動。

隨著這些政策領域的發展,公司領導層可以考慮與有關部門接觸,並相應地調整策略。這將提供一個機會,促進更深的理解,並確保公司完全符合將在未來幾年塑造業務的規則。

總結

新冠疫情的爆發是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一個決定性時刻,它帶來的短期挑戰和動態可能會永久地改變產業的面貌。好消息是,隨著中國比其他國家更快地走出危機,醫療健康市場仍從根本上保持強勁,並可能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事實上,近期事件的影響可能會增強中國對醫療的承諾。鑑於其他地區面臨的嚴峻疫情挑戰,中國可能比疫情暴發前更具投資吸引力。

現在不是猶豫投資策略的時候。生物製藥公司可以考慮利用疫情的經驗,加速在有前景領域(如數字和零售)的投資,並加強與關鍵決策者的接觸。當GDP和預算壓力開始上升時,可能會出現強勁的增長勢頭。同時,公司必須注意不可避免的風險,並考慮市場基本面的彈性或其他方面。隨著疾病負擔的演變,公司應確保根據最新趨勢進行規劃,並在機會出現時為戰略投資圈定資源。那些能夠成功應對動態情況,並利用數字化潛力的公司,最有可能在未來繁榮發展。

“後疫情時代”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麥肯錫”洞察

以下內容,猜你也會感興趣

長久以來,跨國藥企都是中國醫藥市場的超級玩家,是恆瑞、石藥、豪森等本土藥企最重要的競爭對手。因此,研究跨國藥企在華的情況對判斷中國醫藥行業的競爭格局至關重要。5月8日(週五)晚20:00-21:00,新康界邀請海通證券醫藥行業首席分析師余文心女士

做客《知者不惑》線上直播欄目,進行關於《深耕中國市場,跨國藥企與本土藥企的角逐》的分享,通過對本土藥企與跨國藥企在華表現的對比剖析,挖掘本土藥企的潛在發展機會!

“後疫情時代”中國醫療健康產業的“麥肯錫”洞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