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時期,曹操佔據整個北方卻沒統一中原呢?

腐攸


曹操誅滅袁紹後,一統北部,權霸一方,其實力成為當時諸位王侯中最強大的一支,那麼此時的曹操為什麼沒有揮師南下一統中原呢?

我認為,原因有三。

其一,老驥伏櫪,力不從心。

曹操在207年,攻破烏桓,肅清袁氏勢力,真正意義上一統了整個北方。此時的曹操,已然五十有二,距離他人生的終結,僅剩十四載,可以說已經到達了他生命中的後半時期,此時的他雖然仍“志在千里”,但曹操的身體卻因常年征伐、暗疾叢生,而日漸衰弱。此時的他已然不再是當年揮師破滅黃巾賊,提劍平定董卓亂的英年健兒。在統一北方後,他雖然又先後發動了赤壁之戰、漢中之戰、襄樊之戰欲要統一天下,但是卻終究無法撼動孫、劉兩家,最終老死於洛陽。

其二,孫劉聯手,共抗曹操。

曹操平定北方後,決定一鼓作氣,南下攻吳滅劉,以求成就霸業。孫權劉備聽聞後,二者合兵一處,在赤壁與曹軍展開決戰,最終一把大火將曹軍燒的灰飛煙滅,損傷慘重。此戰後,孫劉兩家定立盟約,想約互為援手,共同抗操;曹操也通過此戰看到了孫劉兩家的實力,明白了即使自己的勢力是諸侯間最大的,要滅掉孫劉兩家,自己所付出的代價是不可承受的,因此改變政策,打算徐徐圖之。

其三,地理天險,難以破襲。

當時,孫權屯兵江東,四面環水,沼澤遍佈,並且手中掌握著最為精銳、最為強大的水軍,而曹操權霸北方,靠的是陸軍,將士多為步足,不擅水戰,征伐孫權實在是難以為繼;而劉備雖無水險,卻有山川。劉備佔據蜀中,山川險要,絕路叢生,曹操欲要平定,實在是需要下一番功夫,這從漢中之戰的結果就可看出,曹操雖然收服了張魯,拿下漢中,但因為士卒奔襲千里,山路險峻,疲憊過甚,最終不得不退軍。

總而言之,曹操爭霸天下之時,雖然兵多將廣,位極人臣,勢力極為強大,但是他受制於種種原因,仍然無法全部消滅其他諸侯,無法完成統一的大任。


小小逍遙人


不是道是我看錯了還是大家都看錯了,題主問的是沒有統一“中原”,可大家回答的都是沒有統一“中國”。若說沒有統一中原這可真冤枉了人家曹操,人家可是佔領了淮河、大別山、桐柏山以北的廣大地區,關中隴西都在內,怎麼就沒有統一中原呢?就是古代大中原的範圍也是南不過淮河、大別山,西還過關中,東不過泰山,北不過邯鄲,關羽攻打的襄陽就已不屬於中原了,而曹操統治的核心恰恰是全部大中原地區。


漢關駝鈴


曹操為什麼能夠佔據北方?那是因為曹操在官渡之戰時以少勝多的戰勝了袁紹。換句話來說,曹操是通過了袁紹之手來佔據了北方。

在官渡之戰前,曹操所控制的地盤只有兗州、徐州,以及河內郡,主要勢力擴張到了黃河以北。反觀袁紹,因為袁家是四世三公的關係,袁紹在渤海騎兵之後就不斷地得到眾多士子的投靠,逐步地掌控了青幽冀並等四大州。可以說,當時的袁紹無愧是北方勢力最大的諸侯。

而在建安四年到五年的時候,袁紹和曹操打響了官渡之戰。最後,因為許攸的投靠並獻上偷襲烏巢糧倉之計,一舉定了勝負。戰後,曹操為了快速地掌控這四大州,曹操對袁紹的兒子們進行追擊,斬草除根,以免死灰復燃。


在消滅袁紹,並消化完袁紹的勢力後,曹操正式取代袁紹成為北方勢力最大的諸侯。但當時,他還未能夠真正的一統北方,因為西涼的韓遂和馬超等人還在作亂。但是,韓遂和馬超等人卻不是曹操的對手。這不僅僅是因為曹操勢大,更是因為曹操麾下的人才濟濟。而韓遂和馬超等人,韓遂有謀略,馬超剛猛。但兩人之間卻互相猜忌,都害怕另一方會吞併自己的勢力。所以,這也是後來曹操為何能夠使一個反間計就能讓二人關係破裂,並逐一消滅的緣故。

北方的威脅沒有,但是南方卻和北方不同。一是因為南方的氣候和北方不同,已經習慣北方氣候的曹操等人,以及大量的北方士卒,他們一到南方,難免對暴熱的溼潤的天氣不太適應。二是因為北方和南方的作戰體系不一樣。南方多河流,水網密佈,所以南方的作戰方式通常以水軍為主;而北方卻是以騎兵為主。

三是因為南方有荊州的劉備和諸葛亮,以及江東的孫權等人。劉備和孫權二人與韓遂之流不同,他們有勇有謀,而且麾下的文臣武將也是能夠排得上號的。再加上兩家進行聯盟,而後運用水軍去和曹操進行對決,當時的曹操只能倚重荊州的水軍,而且又因中計使得蔡瑁和張允等水軍將領的死亡。

同時,也是最為主要的一點,曹操當時的心態有點輕浮。因為呂布、袁紹等諸侯的接連敗亡,讓曹操產生了一種天下無敵的狀態,所以當時他對麾下謀士的建議沒有聽得進去。最後,在黃蓋引來的火船下,赤壁之戰迎來了轉折點。

也正是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奠定了三分天下。而這,也讓曹操一統天下的步伐受到了阻礙。更為關鍵的,曹操當時的年紀已經較大了,再加上時常的痛風症,讓曹操痛不欲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