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為什麼會亡國?

洪浩江蘇南通


大明滅亡,不是簡單的一個或幾個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多種原因混合造成的。無論崇禎有多勤政,都將回天乏力。

明王朝有過她的耀世榮光,太祖朱元璋掃平了各方敵對勢力,驅逐了蒙古侵略者;成祖朱棣繼往開來,又派鄭和率船隊下西洋,揚威異域海上。經過幾代老闆和高管們的努力經營,明王朝成為一個富庶、繁榮的強國。甚至在江南地區,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而崇禎皇帝朱由檢從他哥哥朱由校手裡接過來的,是一個爛攤子。其實,這個攤子在他太爺爺、爺爺手裡就開始爛了,什麼奸臣誤國、閹堅亂政,政務萎頓、黨爭黨禍、民變四起,東北的後金政權虎視眈眈。幾十年近半個世紀的天災人禍,把大明王朝折騰得已是有氣無力。

王朝後期,官員們普遍道德墮落,喪失職業操守,貪腐成習慣,對百姓橫徵暴斂終飽私囊,毫無國家觀念,搞得民心離散。

公元1600年左右,“小冰河氣候“又為大明王朝雪上加霜。又加上其它天災,糧食減產,特別是北方地區,老百姓吃飯成了問題,官府又逼糧逼稅,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扯起旗造反,各地民變風起雲湧此起彼伏。

內定叛亂,北拒女真,都須要真金白銀,可崇禎實在拿不出錢來,國家到處都是窟窿,為了省下錢來,連新衣服都不做了,龍袍裡面的褲子破了就打補丁,這位不幸的天子,大多時候會小步疾行,怕步子邁大了露出補丁來,被人笑話。

“朕非亡國之君,臣是亡國之臣,皆諸臣誤朕!“投環自縊前,崇禎斥責群臣。

這些“諸臣“在國家大廈將傾,要他們拿出錢來共解國難,都一臉骨頭疼肉疼的痛苦,銀子幾十兩幾百兩地往出擠。李自成進了北京,大棒子掄,夾棍上刑,“諸臣“們的銀子成箱往出搬,成車往出拉,全部奉獻。

如果沒有吳三桂投降滿清,滿清也要入關,只是時間的問題,明王朝最終也難以擋住崛起的滿清,因為這個王朝腐朽透了!氣數已盡。

作為王朝最後一位領導人,說他剛愎自用也好,說他用人多疑也好,不為過,但也可以理解,因為他處身於那種環境裡,面對的形勢複雜而多變。





文史多景閣


首先開題回答,崇禎皇帝不是昏君,不僅不是昏君,而且還是一個志向遠大,以圖中興的有為之君。

可惜!他生不逢時,明朝的基業已經被前任們霍霍的差不多了,沒有剩下多少資本供他實現抱負。最終,在他大刀闊斧的改制之下,大明王朝牆倒屋塌。

朱由檢(1611年2月——1644年4月),明朝的第16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被後世稱為崇禎皇帝。

本來,朱由檢作為一個藩王,與大明的皇位沒有多少關係,他也沒有太過惦記。可是,他的哥哥朱由校沒有子嗣,駕崩前依照“兄終弟及”的原則將皇位傳給了他。儘管在繼位時只有十六歲,可朱由檢卻驚人的成熟和遠見,對於之前的明朝皇帝,除了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以外,其他的都多有詬病。

從即位伊始,崇禎身上就肩負著江山社稷之重任,頗有捨我其誰的感覺。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乾淨利索的清除了為禍已久的宦官集團,將以魏忠賢為首的太監盡數剷除,為那些曾被閹黨迫害的大臣悉數平反,徹底將皇權收歸己手。

二、開始重用東林黨人,儘管我們後世看來東林黨的危害絲毫不亞於閹黨集團,但崇禎信奉“矯枉必過正”的道理,在當時看來也沒有太大的過錯,至少在他即位之初還是利大於弊的。

三、崇禎嚴厲杜絕之前萬曆、嘉靖、天啟等眾多朱帝們的通病,那就是不上朝。崇禎從自身做起,從不因個人原因罷朝,即便是生病了都要抱病上朝理政。

四、吸取了前輩們“嗑藥致死”的慘痛教訓,崇禎對於道教敬而遠之,不迷戀長生不老,不崇尚求仙悟道,生病了就吃藥,而不是“煉製仙丹”或者閉關打坐。

五、崇禎嚴於律己,幾乎不近女色,他的後宮對於非常精幹,沒有什麼“三宮六院”。甚至於,對於超級大美女陳圓圓,他都沒有接納,而是轉送給了吳三桂以拉攏其心。

說了這麼多,無非為了說明崇禎皇帝並非昏君。可是,不是昏君的他,為何會導致明朝滅亡呢?

我個人認為,崇禎的運氣實在是太不好了,他儘管半路撿了一個皇帝的寶座,但其實是個破亂不堪的爛攤子。根基不牢也就罷了,而且他登基後,國家的自然災害不斷,朝廷所能收到的賦稅收入日益枯竭。本就捉襟見肘的國庫,還得不斷調撥糧食和銀子賑災、戍邊、平叛,從而導致了國家狀況日益惡化。

由於災荒引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流寇四起,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隊伍不斷壯大,四處流竄,逐漸成為國內最大的隱患。崇禎派出主力部隊全力剿匪,結果是越剿越多,越剿越亂。

與此同時,關外的努爾哈赤也沒閒著,利用明朝在關外統治減弱的契機,他徹底統一了女真各部,成立了統一的政權。而且,努爾哈赤聯合蒙古各族,一同侵擾大明的邊境,雙方攻守之勢徹底易邊。

在內憂外患之際,崇禎完全絕望了,他不願落在李自成之手,也不願南遷以避禍,選擇上吊自殺,以這個方式保全了一個帝王和一個王朝最後的尊嚴。能夠有這樣的勇氣和決心,可見崇禎比多數亡國之君強出不少,非說他是昏君,顯然是不恰當的。

臨死之前,崇禎用血寫下一封遺詔:

“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從“諸臣誤朕”四個字,不難看出崇禎皇帝喜歡委過於人。不可否認,明朝末年時,以東林黨為首的朝臣的確是“內鬥內行、外鬥外行”,大臣有錯不假,但身為一國之君的崇禎,難道就沒有責任嗎?

他在位統治期間,光內閣首輔就換了五十多人,難道真是這些人不堪重用嗎?未必!

很多內閣首輔,還沒來得及熟悉業務職責和工作流程,就被崇禎皇帝給罷免掉了。名將孫傳庭之死,崇禎絕對難辭其咎;袁崇煥之死,儘管他有諸多過錯,但卻罪不至死,正是由於崇禎的猜忌和懷疑,才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

就這樣,到了崇禎統治後期時,文武群臣人人自危,誰還敢真心去輔保崇禎。

總結一下,崇禎皇帝談不上是昏君,而且他本人聰明自負,不信任任何人,處處猜疑,委過於人,不從自身尋找問題根源。這些,統統都是導致大明朝滅亡的原因。





文史不假


後人對崇禎的評價褒貶不一,有好有壞。毛主席評價崇禎時曾說過:“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如果臣下一個個都寡廉鮮恥,貪汙無度,胡作非為,而國家還沒有辦法治理他們,那麼天下一定大亂,老百姓一定會當李自成”。

明末史學家張岱總結了崇禎亡國的原因,他在《石匱書後集》中寫道:先帝用人太驟、殺人太驟:一言合,則欲加諸膝;一言不合,則欲墮諸淵。以故侍從之臣,止有唯唯否否,如鸚鵡學語,隨聲附和已耳。”

正如毛主席所言和張岱所寫,崇禎的問題在於用人。他在位17年,換了19個首輔和50個大學士,還殺了2個首輔和11個巡撫,還自毀長城殺了袁崇煥。明末雖屬亂世,但幹掉這麼多重臣,顯然問題出在崇禎自己身上。

在崇禎上吊自盡前,在龍袍上寫下血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這血書讀起來既讓人悲愴,又讓人氣憤。他把亡國的原因歸咎在“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可見,他至死都沒有真正檢討自己,反而把責任推卸給大臣們。不過,他最後一句“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倒是讓人敬佩萬分。

不過,過多苛責崇禎用人不當導致亡國也不完全準確。當皇位傳到崇禎手上時,大明江山已經千瘡百孔、積重難返了。當時的明朝,內有綿綿不絕的農民起義,外有後金政權的不斷地侵襲騷擾,民間年年災荒,朝堂黨爭不斷,換誰當皇帝都無法挽救大明王朝。

事實上,崇禎是明朝最勤政的皇帝之一。史書記載:“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而且,他二十多歲就長了白頭髮,沒有一天耽誤朝政,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這一點,除了他的老祖宗朱元璋外,再無人可以跟他一比。

另外,崇禎用人治吏也不完全是一無是處,他也曾重用了一些賢臣良將。他繼位不久,便以雷霆手段剷除魏忠賢的閹黨勢力,隨即他整肅吏治,讓朝政煥然一新,再加上他勤政剛正,也曾經顯現中興大明的跡象。可是他過於嚴苛、胡亂猜忌、生性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的手段,與讓大臣們與他離心離德,無人再敢為他真心效力。

總結:崇禎是一個悲情的皇帝,作為亡國之君,他讓人痛恨,也讓人惋惜。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他最後以死殉國,保留了帝王最後的顏面,其氣節仍值得讚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