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育雛需關注五大溫差!

 每到春季,疾病發生頻繁,是一個老的話題。每至此時,人們都說此階段是病原體繁殖生長最活躍的季節,應該做好防疫工作,增強機體的抵抗力以防疾病的發生和蔓延。所以,要求我們從點點滴滴的小細節做起,任何細枝末節都不能漏。

  我們都知道雞群的健康與雞舍的溫度有十分密切的關係,雞舍溫度是養雞過程中需要十分注意的要素,那麼我們養雞時究竟應該關注雞舍和雞群的那些溫度細節呢?

  1、舍中溫差

  主要指舍內溫度分佈的均勻情況,和有沒有通風死角,尤其是飼養規模在8000只以上的雞舍。一般情況下,育雛的位置靠近暖風爐的位置,溫度始終要高一點,離熱源遠一點(靠近風機)的位置始終要低一些。為彌補這一缺點,可以將散熱片儘可能向後移動(送風袋靠近爐子的出風口全部扎死讓熱風向後輸送),但這一操作比較費煤,有時效果還不理想,最好的辦法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離熱源較遠的位置生上一個或幾個小爐子。

  另一種情況是,雞舍四周溫度低,中間溫度高(尤其夏季降溫時),通風時要充分考慮。

  夏季通風降溫,要注意最低進風口要低於雞群的高度(尤其是地面飼養的雞群),風機前面約1~1.5米的位置不要有雞,這些都會是通風死角。

  2、密度溫差

  主要指雞群在舍內的分佈均勻情況和整體的飼養密度是否合理。雞正常的體溫是42℃,控制密度溫差的一個原則是不讓雞相互擁抱取暖。

  一般雞場飼養密度,地面飼養為不超過10只/㎡,網上飼養的也一般不超過13只/㎡。夏季根據降溫設備情況可適當少一些,冬季如果通風設備不很理想,建議:一定不要盲目擴大密度,以免誘發氣囊炎、大腸桿菌、腹水等疾病。

  在飼養的過程中建議及時用網片將雞分成幾段或幾片,不讓其來回自由奔跑,以免雞都擠在一起時熱,分散開來又涼。當然密度溫差也受擴群及時與否的影響。

  3、擴群溫差

  指在雞群擴群前後產生的溫差,臨床上15%的呼吸道與擴群有一定關係。當溫度能夠滿足時,雞群密度應越小越好,但最大的密度承受在於,不管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不管是吃料還是喝水,都不應該有雞在後面等著或者擠著吃料喝水。

  擴群的注意事項:

  1)擴群前,適當提高雞舍內溫度(可以提高到30%—40%張口呼吸的雞),並持續到擴群后24小時以上,逐漸下降直正常溫度。

  2)擴群前,對即將要擴的位置育溫,不低於雞舍內現有溫度,當溫度能夠滿足雞時,先將塑料隔斷拉下,注意2小時內不要往過放雞。

  3)一般塑料隔斷有兩層,相距不超過5米,隔斷必須全密封,尤其是網面以下更不能進一點涼風,擋雞的網面一般距離塑料隔斷有1米以上的距離,不能讓雞直接接觸塑料隔斷。

  4)擴群時儘量選擇在天氣晴朗的時候,免疫前後不擴群,雞群在亞健康時慎重擴群。

  4、雞背部、腹部溫差

  主要是指籠養雞,網上飼養的雞,臨床上很多溫度表,都掛在雞背的高度,而雞最脆弱,最怕受涼的是腹部。溫度表及溫度探頭,懸掛的高度不同,所測的雞舍溫度不同(懸掛位置越高,溫度越高)。在秋冬季節必須將探頭放在網面以下5公分處。籠養雞宜在上兩層育雛,待換毛結束後再移到最下面的一層,因此建議溫度探頭的位置應該在第二層下5釐米處。

  5、接雞溫差

  主要指養殖戶在雞苗進舍前,舍內溫度過高,與雞苗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溫差。一般雞苗進舍前,建議提前4小時(地面飼養6小時)升高溫度至35℃,以後緩慢降至27℃-30℃。來雞後將雞平放在網面或地面上,揭開紙箱蓋子後,緩慢升溫至33℃-3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