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百病生”,這4大穴位健脾又祛溼

春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同時也是“百病生”的季節。春季乍暖還寒,雨水較多,風邪也較旺,體內的溼氣更易集聚。

青春痘、過敏性鼻炎、關節炎等疾病,都與體內溼氣有一定的關係。

中醫認為,“溼邪”是“六淫”之一。當人體正氣不足,抵抗力下降時,溼氣就容易入侵而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在春季既要做好保暖,防止外界陰冷的刺激和寒氣的入侵,也要注重祛溼,將身體裡面的溼邪驅走,以免損害身體健康。

溼邪有以下幾個特點

1.溼性重濁:重即沉重或重著,濁即穢濁。溼性重著,溼邪侵害人體後,多見頭昏且重如裹布帛,身體沉重如負重物和關節痠痛重著等。溼性穢濁,致病後,可出現分泌物及排洩物等穢濁不清的症狀,如肌膚瘡瘍,溼疹流水,帶下黃白量多腥穢,小便渾濁,痢下膿血等。

2.溼性粘滯:粘滯即粘膩阻滯。溼邪致病,在症狀上也可見苔膩難化,大便粘滯不爽,小便澀滯不利等症,在病程上往往較長,纏綿難愈,如著痺、溼溫、溼疹等。

3.溼為陰邪,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溼為陰邪,容易阻遏氣的正常運行,造成氣機不暢,而見胸悶脘痞,小便短澀,大便不爽等症。脾喜燥而惡溼,故溼邪尤易損傷脾陽,脾陽受困,運化不健,水溼不布,可見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稀溏,尿少,水腫等症。也就是說,外溼可導致內溼。

中醫認為脾主運化,是後天之本,對於維持消化功能及將食物化為氣血起著重要的作用。脾喜燥惡溼,如果體內的寒氣長久不得抒發,就會造成脾溼。而脾一旦被溼所困,運化就會失常,表現為大便稀溏,腹滿腹漲,不思飲食,噯腐吞酸等,進而引發其他疾病。所以,給人體祛溼的關鍵在於健脾。

健脾祛溼——陰陵泉

脾主運化氣血,脾經不通的人氣血必定會不足,多按陰陵泉,既可以培補氣血又可以健脾袪溼。因為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合穴,五行屬水,是脾經經氣注入的地方,脾經經氣在這裡最為盛大,具有健脾化溼、通利三焦、清熱利尿的作用,是人體上非常重要的健脾祛溼利水的要穴。

取陰陵泉穴的時候,要採用正坐或仰臥的取穴姿勢,陰陵泉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每次按摩50下左右,每天早晚各按摩一次,兩腿都要按摩,一般按摩兩週就可以看到祛溼的效果。

春季“百病生”,這4大穴位健脾又祛溼

快速取穴:正坐或仰臥,在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髁下方凹陷中。

祛溼重在溫脾陽

這是祛溼的核心動力來源,當灸脾的背俞穴脾俞,因背為陽,背俞穴擅長治療五臟之疾,髒亦為陽,故選脾俞灸之。

春季“百病生”,這4大穴位健脾又祛溼

當然,還要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因脾陽與心陽,與腎陽密切相關,如果患者有心脾陽虛或脾腎陽虛時,當加灸心俞和腎俞。

祛溼要防聚溼生痰

溼邪日久,因其粘滯之性,多易聚溼生痰,此時只健脾,只利溼就不夠了,要加上化痰要穴——豐隆,建議用刮痧之法,可自上巨虛經豐隆刮至下巨虛。

春季“百病生”,這4大穴位健脾又祛溼

春季“百病生”,這4大穴位健脾又祛溼

祛溼方向要向下引

因溼邪的特點有趨下性,所以症狀多在腹、陰部及下肢出現,應加入引經穴,如腹部有溼加隱白,陰部有溼加大敦,下肢正面加厲兌,下肢背面加至陰,下肢側面加足竅陰,當刺血。

春季“百病生”,這4大穴位健脾又祛溼

春季“百病生”,這4大穴位健脾又祛溼

春季“百病生”,這4大穴位健脾又祛溼

春季“百病生”,這4大穴位健脾又祛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