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乃釣”的徵婚

“丁乃釣”的徵婚

丁乃釣的一生

1999年7月,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推出《365個第一次:共和國50年珍貴圖錄》。編者精選了1949年以來的365個里程碑式的長一。1981年1月8日,丁乃鈞刊登在《市場報》上的一則徵婚啟事,才真正是新中國成立後在媒體上刊登的第一則徵婚廣告。以前很多資料都顯示:徵婚廣告是1984年5月15日《中國婦女》雜誌第5期上刊登的“徵婚啟事”,徵婚人是煤礦工人朱儁芳(見本人編著的《纜月捉鱉人》一書354頁)。

1939年出生在江蘇淮安的丁乃釣,本是一名中專生。1956年中專畢業後,擔任成都地質學院實驗員。第二年的“反右”運動中,他被劃為“右派”,從此命運多舛。

1958年下放川西“監督勞動”,1960開始“勞動教養”,1978年摘掉“右派”帽子,整20年,丁乃鈞蜷縮在西昌農村,婚姻了無著落。

本來,在1966年解除“勞教”後,丁乃鈞是有機會戀愛結婚的。期間也有人介紹過對象,可他對女人的條件不甚滿意。加上親友都在淮安,他擔心一旦在四川安家,就很難再回家張。固守著簡單的理由,到1978年,40歲的丁乃鈞仍孑然一身。

1979年“落實政策”,安排了新工作,在四川江津地區教師進修學院任教。為了在講臺上站穩腳,丁乃鈞只得拼命工作,找對象的事無暇顧及。很快到了1980年,年末的一天晚上,教學工作已有起色的丁乃鈞批改完作業,隨手拿起從教研室帶回的《人民日報》,看到報上的廣告,丁乃鈞突發奇想:既然產品能在報紙上作廣告,那單身的我是否也可以在報紙上發表徵婚廣告呢?這一奇想,竟然創造了歷史。

丁乃鈞連夜提筆給《人民日報》的編輯部寫了封長信,向編輯部解釋難以找到理想配偶的苦惱。信末,他“斗膽”向編輯部能否為他打一則徵婚廣告。內容是:

求婚,求婚人丁乃鈞,未婚,40歲,身高1.7米。曾被錯劃為右派,已糾正。現在四川省江津地區教師進修學院任數學教師,月薪四十三元伍角,請應徵者來函聯繫和附一張近影。

第二天一早,投完信件,丁乃鈞就去上課了,譚沒上完就後悔了,為人師表的教師怎麼能做出如此出格的事呢?“想哭卻哭不出來”。他突然希望那封信最好在郵遞中丟失,或者編輯看到信時,只當是某個神精病異想天開,棄之一旁,一笑了之。

這封信《人民日報》收到了,還真給編輯們出了個難題。

當時的編輯趙立回憶說,接到丁乃鈞的來信,情感上非常願意幫助他,但又很為難。1949年以來,中國還沒有報刊登徵婚廣告的先例。況且又是個摘帽“右派”、“政治影響一時難以消除”。怎麼辦?趙立向領導請示。正好這時候,社會上曾風傳浙江有一位老母親給毛澤東寫了封信,說她有個兒子,年齡很大了,還沒有找到對象,要毛主席幫她找個兒媳婦。報社領導意識到,丁乃鈞的事和這位母親說的事,絕不是個別現象。經過討論,報社決定支持徵婚這件“新生事物”,“為百姓做點實事”,假設出了問題,由報社擔責。

1981年1月8日,“第一則徵婚啟事”就這樣誕生。不過,也考慮到政治風險,啟事並沒有刊發在《人民日報》上,而是登在《人民日報》社旗下剛創辦不久的《市場報》上,編輯們低調地將《徵婚啟事》放在了一個不大醒目的位置。

丁乃鈞戴著“墨鏡”(光線太強,實為變色鏡)的《徵婚啟事》在《市場報》上刊出來了。他見到啟事是在探親路上,一到宜昌,就中候船室看到了那期《市場報》。丁乃鈞當時感到“很吃驚”,沒想到真會登出來。報紙被傳來傳去,全船的人都在說這事,感到特別稀奇。

在江津校園,因為徵婚,丁乃鈞成了流氓惡棍。許多人背後笑他,說他給社會抹黑,譏笑諷刺:“丁兄,可否有遠方的病人寄信給你?”

遠方寄來的信還真不少,到達丁乃鈞之手的就有400多封。看完所有的來信,“丁兄”選擇了一位吉林的張姓姑娘。

真正的“第一則徵婚”是《人民日報》社支持徵婚這件“新生事物”,“為百姓做點實事”而刊登的。它比1984年《中國婦女》上登的《徵婚啟事》要早三年。

(據《中國新聞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